苗套编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8475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6: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编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苗套编织装置,包括支撑座和支撑柱,还包括电磁传动机构,电磁传动机构包括滑道、滑动电磁铁、位于滑道两侧的固定电磁铁,滑道的两端和各固定电磁铁分别固定设在支撑座和支撑柱上,滑动电磁铁将滑道分为具有间隔空隙的、可供纬线旋转通过的两部分,经线固定在滑动电磁铁上,滑动电磁铁与各固定电磁铁可吸引并松脱,形成滑动电磁铁沿滑道在各固定电磁铁之间往复移动、并让位出滑道的间隔空隙的结构,不需人工控制,即可实现经线的交错反向,节约人力物力,提高编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苗套编织装置
本技术涉及编织
,具体涉及苗套编织装置。
技术介绍
种苗在培育、储存和播种过程中极其脆弱,特别容易遭受到破坏,现有技术中并没有较好地保护种苗的方法及装置,本技术中用苗套来保护种苗,将种苗放置在苗套内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而苗套需要专门的编织装置编织出来,现有的编织装置如织布机在编织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工使梭子带着纬线在经线中穿梭,在此过程中需要经线交错反向,也即是通过转动分经棒,使经线在分经棒的上下变换,这样的使经线交错反向的方式工序繁杂,耗费人力物力,编织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苗套编织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编织装置在进行经线交错反向的过程中由于工序繁杂造成耗费人力物力、编织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支撑座和支撑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传动机构,所述电磁传动机构包括滑道、滑动电磁铁、位于所述滑道两侧的固定电磁铁,所述滑道的两端和各所述固定电磁铁分别固定设在所述支撑座和所述支撑柱上,所述滑动电磁铁将所述滑道分为具有间隔空隙的、可供纬线旋转通过的两部分,经线固定在所述滑动电磁铁上,所述滑动电磁铁与各所述固定电磁铁可吸引并松脱,形成所述滑动电磁铁沿所述滑道在各所述固定电磁铁之间往复移动、并让位出所述滑道的间隔空隙的结构。更进一步地,所述滑动电磁铁上固定设有经线固定件。更进一步地,所述经线固定件为两个铁片,经线固定夹在两个所述铁片之间。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架、编织套筒、旋转机构、推杆和导向杆,所述编织套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另一端固定连接各所述支撑架,所述旋转机构上设有编织杆和转接杆,所述转接杆为“Z”字型结构,所述转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编织杆,所述转接杆的另一端和所述推杆活动套接在所述导向杆的外部,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转接杆的一端与固定座连接,所述推杆可沿所述导向杆升降并带动所述转接杆升降,所述旋转机构可调节旋转速度,形成所述编织杆沿所述编织套筒的外周面同时进行升降和可调节转速旋转的结构。更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电机、“Z”字型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接杆靠近所述编织杆的一端,所述编织杆远离所述转接杆的一端连接纬线并向所述编织套筒延伸,且贴合在所述编织套筒的外周面上。更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杆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推杆的内周面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第二电机固定设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二电机可双向转动,所述导向杆远离所述转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限位块。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上设有贯穿的、与所述编织套筒相应的通孔,所述导向杆的两端穿过所述通孔和编织套筒,并延伸至所述编织套筒的外部,所述推杆可升降进出所述通孔和编织套筒。更进一步地,所述电磁传动机构设置七个,且呈环状阵列分布在所述编织套筒的外周围。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线槽,所述线槽固定设在所述转接杆靠近所述编织杆的一端上。更进一步地,还包括“U”型支撑框和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固定设在所述第一电机上,所述升降杆远离所述第一电机的一端竖直贯穿所述支撑框并延伸至其外部,形成所述升降杆在所述支撑框内升降的结构。本技术提供,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设置电磁传动机构,通过滑道、滑动电磁铁、铁片、两个固定电磁铁的相互配合,不需人工控制,滑动电磁铁在一个滑道内依次与两个固定电磁铁吸引、松脱,在相邻的两个滑道内的反向往复运动,即可实现经线的交错反向,节省人力物力,且在经线交错反向的过程中是非间歇性的,节省编织花费时间,提高编织效率。(2)通过设置可调节转速的旋转机构、推杆、导向杆、编织杆和转接杆,推杆和转接杆均活动套接在导向杆的外部,且推杆可升降,通过推杆的升降可以向上推动或向上支撑转接杆,使转接杆匀速升降,带动编织杆沿编织套筒外周围匀速升降,同时旋转机构转速的调节可以改变编织杆在升降距离内的旋转圈数,进而改变编织的疏密,适应不同尺寸即不同疏密的苗套的编织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支撑座的俯视图。图中:1支撑架、2支撑座、3编织套筒、4、连接杆、6旋转机构、7推杆、8导向杆、9编织杆、10转接杆、11固定座、12第一电机、13第二电机、14限位块、15通孔、16电磁传动机构、17滑道、18滑动电磁铁、19固定电磁铁、21铁片、22支撑柱、23线槽、24支撑框、25升降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苗套编织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座2、编织套筒3、旋转机构6、推杆7和导向杆8,四个支撑架1架设在地面或者承载台上,支撑座2为圆盘状结构,支撑座2固定粘贴在编织套筒3的一端,四个支撑架1固定粘贴在编织套筒3的另一端,编织套筒3是筒状结构,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其材质可以采用不锈钢制成,也可以采用硬质塑料制成,旋转机构6设在支撑座2的上部,旋转机构6包括第一电机12、“Z”字型的连接杆4,第一电机12为调节步进电机,第一电机12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均属于现有技术,可采用品牌为东桥、型号为J-5718HB3401的精密步进电机,连接杆4的一端固定焊接在第一电机12的输出轴上,另一端固定焊接在转接杆10远离导向杆8的一端上,转接杆10为“Z”型结构,在转接杆10远离导向杆8的一端上还固定焊接编织杆9和放置线团的线槽23,编织杆9的另一端向编织套筒3方向延伸并贴合在编织套筒3的外周面上,编织杆9与编制套筒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保证编织杆9能沿编织套筒3外周围正常转动,同时可使固定在编织杆9上的纬线缠绕在编织套筒3上,纬线在图中未示出,支撑座2与编织套筒3的中部位置相应的地方设有垂直贯穿的通孔15,导向杆8的两端穿过通孔15和编织套筒3,且两端均延伸至编织套筒3的外部,导向杆8的一端固定焊接有限位块14,远离转接杆10的一端固定焊接在第二电机13的输出轴上,第二电机13固定设在固定座11上,且第二电机13可双向转动,其结构、工作原理均属于现有技术,可采用品牌为信达、型号为XD-4D40GN-C的电动机,在导向杆8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推杆7的内周面上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推杆7套接在导向杆8的外部且二者通过螺纹进行连接,转接杆10远离编织杆9的一端活动套接在导向杆8的外部,且转接杆10和导向杆8外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保证转接杆10可沿导向杆8上下移动,且保证推杆7可支撑转接杆10,不使推杆7进入到转接杆10的内部,转接杆10与推杆7相接触的面之间是滑动配合关系,可以通过在二者的接触面上均涂抹润滑油,减少转接杆10和推杆7在转动时,二者接触面上的摩擦力,第二电机13转动时,由于推杆7与导向杆8的螺纹配合关系,导向杆8的转动会使推杆7沿导向杆8移动,打开第二电机13,推杆7沿导向杆8上升,顶着转接杆10向上移动,转接杆10的上升带动编织杆9、连接杆4及第一电机12均上升,与此同时,第一电机12也工作,第一电机12的转动带动与其连接的Z字型的连接杆4转动,带动与连接杆4连接的转接杆10转动,使编织杆9匀速上升,且沿编织套筒3外部转动,由于第一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苗套编织装置,包括支撑座(2)和支撑柱(2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传动机构(16),所述电磁传动机构(16)包括滑道(17)、滑动电磁铁(18)、位于所述滑道(17)两侧的固定电磁铁(19),所述滑道(17)的两端和各所述固定电磁铁(19)分别固定设在所述支撑座(2)和所述支撑柱(22)上,所述滑动电磁铁(18)将所述滑道(17)分为具有间隔空隙的、可供纬线旋转通过的两部分,经线固定在所述滑动电磁铁(18)上,所述滑动电磁铁(18)与各所述固定电磁铁(19)可吸引并松脱,形成所述滑动电磁铁(18)沿所述滑道(17)在各所述固定电磁铁(19)之间往复移动、并让位出所述滑道(17)的间隔空隙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苗套编织装置,包括支撑座(2)和支撑柱(2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传动机构(16),所述电磁传动机构(16)包括滑道(17)、滑动电磁铁(18)、位于所述滑道(17)两侧的固定电磁铁(19),所述滑道(17)的两端和各所述固定电磁铁(19)分别固定设在所述支撑座(2)和所述支撑柱(22)上,所述滑动电磁铁(18)将所述滑道(17)分为具有间隔空隙的、可供纬线旋转通过的两部分,经线固定在所述滑动电磁铁(18)上,所述滑动电磁铁(18)与各所述固定电磁铁(19)可吸引并松脱,形成所述滑动电磁铁(18)沿所述滑道(17)在各所述固定电磁铁(19)之间往复移动、并让位出所述滑道(17)的间隔空隙的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苗套编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电磁铁(18)上固定设有经线固定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苗套编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固定件为两个铁片(21),经线固定夹在两个所述铁片(21)之间。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苗套编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架(1)、编织套筒(3)、旋转机构(6)、推杆(7)和导向杆(8),所述编织套筒(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2),另一端固定连接各所述支撑架(1),所述旋转机构(6)上设有编织杆(9)和转接杆(10),所述转接杆(10)为“Z”字型结构,所述转接杆(1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编织杆(9),所述转接杆(10)的另一端和所述推杆(7)活动套接在所述导向杆(8)的外部,所述导向杆(8)远离所述转接杆(10)的一端与固定座(11)连接,所述推杆(7)可沿所述导向杆(8)升降并带动所述转接杆(10)升降,所述旋转机构(6)可调节旋转速度,形成所述编织杆(9)沿所述编织套筒(3)的外周面同时进行升降和可调节转速旋转的结构。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林海王一宋瑞王云涛邱玉江李党育任庚淑冯庆东薛党勤杨建强李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