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旋转多流道阀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734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平面旋转多流道阀门。阀芯内腔分成I、II两个完全隔离的区域,I区设有中心流道和偏置流道,II区设有中心环饶流道和周边环绕流道,中心环形流道位于中心流道的周围,其外围均布有一圈周边环绕流道,周边环绕流道与偏置流道的中心在同一个圆周上;阀杆一端与阀芯相联,另一端伸出阀盖与控制执行机构相联;阀座上的中央流道周围也设有环形流道,环形流道的外围均布有一圈的周边流道。阀座上的中央流道与环行流道之间通过联接件相联,阀座下部设有与环形流道相对应的流道汇总出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密封效果更好、维修时不需拆卸管道或设备、便于控制系统同时能耗低。(*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输送气体、液体、气固(小颗粒)混合物、液固(小颗粒)混合物等流动介质的阀门,特别是一种平面旋转多流道阀门
技术介绍
在石油开采中,工艺要求对每口采油(气)井生产的油、气、水三相进行检测并计算产量。传统的方法是采用管汇技术,该技术实施上需要多台数量的阀门、错综复杂的管道分布,客观上造成了不利于自动化电子控制,占地面积大的状况。管汇技术一般通过人工进行管理,操作繁杂,成本较高。因此在生产作业中就迫切需要优化工艺,急需另外的特种多流道阀门设备,能使各个采油口集中接通测试通道,并对各个进油口分别进行检测和计量,完成检测和计量后集中汇总流走。目前国外已出现一种叫MSM(Multiport Selector Manifold)的多流道阀门新技术产品,通过连续转动阀芯,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它在阀体上采用的是立式结构,密封形式为进口管内浮动密封面,并配备相对应立式垂直弧形阀芯。该阀门存在的弱点1)多弧面吻合,制造加工难度较大;2)容易出现密封面抱死阀芯状况;3)控制扭力过大,有较大能耗;4)密封面磨损补偿调整需卸开进口管道,不便于维修;国内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多流阀(申请号01127299.6),它在阀体上采用的是立式结构,密封形式为立式弧形锥面密封,也声称能实现上述功能。该阀门存在的弱点1)多弧面吻合,制造加工难度很大;2)由于锥面角度问题,垂直下压力分解到密封面上压力比例很小,在密封比压需要较大情况下,垂直下压力也需相应增大。这样一来,对密封面的剪切力很大,密封面损伤加快;3)阀芯回转移动、轴向移动,自动控制实现较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就是现有的多流道阀门加工难度大、不便控制和维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包括阀座、阀芯、阀盖、阀杆、控制执行机构。阀芯位于阀座与阀盖之间,阀芯内腔分成两个完全隔离的区域I区和II区。I区设有中心流道和偏置流道,中心流道位于阀芯的中央,偏置流道位于中心流道的一侧;II区内设有中央环形流道和周边环绕流道,中央环形流道位于中心流道的周围,其外围均布有一圈周边环绕流道;所述周边环绕流道与偏置流道的中心在同一个圆周上。阀杆一端与阀芯相联,另一端伸出阀盖与控制执行机构相联;阀座中央设有一个中央流道,中央流道周围也设有环形流道,环形流道的外围均布有一圈的周边流道,周边流道数量等于阀芯上的周边环绕流道和偏置流道之和,每个周边流道到阀座中心的距离与阀芯的周边环绕流道至阀芯中心的距离相同;阀座上的中央流道与环行流道之间通过联接件相联,阀座下部设有与环形流道相通的流道汇总出口。中央流道和周边流道均有两个开口,中央流道的开口分别设在阀座的上、下两端,周边流道的开口分别设在阀座的上端面和侧面。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在制造安装上,由于采用平面阀芯旋转,对应平面密封方式,比立式球面或弧面要求低,同时密封效果较好;2)采用平面旋转方式,使阀门整体扭力变小,控制系统能耗降低;3)在设有多个浮动密封装置时,阀芯的密封面就成为一个个较小的密封单元,密封效果更好;4)在设有多个浮动密封装置时,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随时按工艺要求对密封比压、密封磨损进行调整,而不需拆卸管道或设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2阀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应用于石油开采测量工艺中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具体实施方式1如图1、图3-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阀座、阀芯、阀盖、阀杆、控制执行机构。阀芯3位于阀座1与阀盖2之间,阀芯3内腔分成两个完全隔离地区域I区和II区,I区设有中心流道3-1和偏置流道3-2,中心流道3-1位于阀芯3的中央,偏置流道3-2位于中心流道3-1的一侧,II区内设有中央环形流道3-3和周边环绕流道3-4,中央环形流道3-3位于中心流道3-1的周围,其外围均布有一圈周边环绕流道3-4,所述周边环形流道3-4与偏置流道3-2的中心在同一个圆周上;阀杆4一端与阀芯3相连,另一端伸出阀盖2与控制执行机构11相连,前述控制执行机构11可以是手轮执行机构也可以是自动执行机构。阀座1中央设有一个中央流道1-1,中央流道1-1外围也设有环形流道1-2、环形流道的处围均布有一圈的周边流道1-3。周边流道1-3其数量等于阀芯上的周边环绕流道3-4和偏置流道3-2之和,每个周边流道1-3到阀座1中心的距离与阀芯的周边环绕流道3-4至阀芯3中心的距离相同,阀座1上的中央流道1-1与环行流道1-2之间通过联接件1-4相联,阀座1下部设有与环形流道1-2对应的流道汇总出口12。中央流道1-1和周边流道1-3均有两个开口,中央流道的开口分别设在阀座1的上、下两端;周边流道1-3的开口分别设在阀座1的上端面和侧面,其侧面的开口用于与法兰相接。为了加强密封性,阀杆4伸出阀盖2的出口处设有密封压盖13。为了保证阀芯3能产生的下压力,使其成为密封的贴合面,阀杆4其位于阀芯3和阀盖2的一段上还装有一个压力装置10;为了保证阀芯3顺利的转动,该装置可采用平面轴承及弹力部件(如弹簧),以尽量减少压力装置10与阀芯3之间的摩擦力,保持两者之间良好的滑动性能。具体实施方式2参见图2,具体实施方式2的基本结构与具体实施方式1相同,不同之处是每个周边流道1-3均有三个开口,除了设在阀座1的上端面、和侧面的开口外,在相应流道阀座1的底部还设有一个开口,该开口处安装有调整螺母(7),与之相对应,中央流道1-1的下端开口也设有调整螺母(8),该螺母的中部设有流体通道。增加调整螺母7和8的目的是需要时可调前述螺母拆下,以便于清洗和维修。具体实施方式3如图2-具体实施方式3与具体实施方式2的基本结构相同,不同之处是阀座1的中央流道1-1内还设有浮动密封环5及弹性件6,浮动密封环5安装在中央流道1-1的上端,弹性件6两端分别与调整螺母8和浮动密封圈5相接触,上述三部件共同构成一个了中央流道浮动密封装置;与之相应,阀座1的周边流道1-3也设有浮动密封环5及弹性件6,浮动密封环5安装在周边流道1-3的上端,弹性件6两端分别与调整螺母7和浮动密封圈5相接触,上述三部件共同构成一个周边流道浮动密封装置;两种浮动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件6一般采用弹簧,每个浮动密封装置的浮动密封环5的上端密封面均与阀芯3相接触,也就是说阀芯3是压在前述浮动密封装置上。如图1、图2所示,上述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流动介质路线当流动介质的其中一股流道沿曲线“A”通道流动,由进口流经阀座内腔、密封面、阀芯内腔I区,直至对应阀门出口,这一流程实现“一进口通道,一相应出口通道”;同时其余多股流道的流动介质沿曲线“B”流动通道,分别由进口流经阀座内腔、密封面、阀芯内腔II区,直至环行流道阀门出口即流道汇总出口,这一流程实现“(n-1)个进口通道,一出口通道总汇”(设有进口通道的数量为n个);当连续旋转平面阀芯时,可实现不同进口通道与相应出口通道之间的切换。本专利技术进口流道的数量可以依据现场工艺状况、场地、经济性等情况,加以调整。在确定进口流道n数量后,在阀座的360°圆周上作n等分(如n=8时,每45°设置一个进口流道)设置进口流道。如图6所示,当本专利技术具体应用在石油开采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面旋转多流道阀门,包括阀座、阀芯、阀盖、阀杆、控制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阀芯(3)位于阀座(1)与阀盖(2)之间,阀芯(3)内腔分成两个完全隔离的区域:Ⅰ区和Ⅱ区,Ⅰ区设有中心流道(3-1)和偏置流道(3-2),中心流道(3-1)位于阀芯(3)的中央,偏置流道(3-2)位于中心流道(3-1)的一侧;Ⅱ区内设有中央环形流道(3-3)和周边环绕流道(3-4),中央环形流道(3-3)位于中心流道(3-1)的周围,其外围均布有一圈周边环绕流道(3-4),所述周边环形流道(3-4)与偏置流道(3-2)的中心在同一个圆周上;阀杆(4)一端与阀芯(3)相联,另一端伸出阀盖(2)与控制执行机构(11)相联。阀座(1)中央设有一个中央流道(1-1),中央流道(1-1)周围也设有环形流道(1-2),环形流道的外围均布有一圈的周边流道(1-3),周边流道(1-3)的数量等于阀芯上的周边环绕流道(3-4)和偏置流道(3-2)之和,每个周边流道(1-3)到阀座(1)中心的距离与阀芯(3)的周边环绕流道(3-4)至阀芯(3)中心的距离相同;阀座(1)上的中央流道(1-1)与环行流道(1-2)之间通过联接件(1-4)相联,阀座(1)下部设有与环形流道(1-2)相通的流道汇总出口(12);中央流道(1-1)和周边流道(1-3)均有两个开口,中央流道的开口分别设在阀座(1)的上、下两端,周边流道(1-3)的开口分别设在阀座(1)的上端面和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正林庄文俊柯建华王文胜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华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