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5450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流道(4)上串联组装上游侧阀部(5)和下游侧阀部(6),可分离地叠合大直径的第1阀体部(13a)和小直径的第2阀体部(13b)地构成各阀部(5、6)中的阀体(13),用弹性材料形成第1阀体部(13a),用刚性材料形成第2阀体部(13b),在第1阀体部(13a)的中央贯通阀操作轴(12),将阀操作轴(12)的前端连接于第2阀体部(13b)上,在第1阀体部(13a)与阀操作轴(12)之间具有在开阀时相互卡合而使第1阀体部(13a)的中央部向离开第2阀体部(13b)的方向移动的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21),在阀操作轴(12)的前端与第2阀体部(13b)的连接部上具有使第2阀体部(13b)的开阀动作延迟的第2阀体部开阀动作延迟机构(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合在例如煤气锅炉、气体燃烧设备等中使用的截止阀
技术介绍
在煤气锅炉、气体燃烧设备等中使用的截止阀要求有优良的截止性能。以往,作为谋求提高截止性能的截止阀,公知有如下这种截止阀。该截止阀,在具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阀壳的流道上设有阀座,支承于阀操作轴的前端的阀体被压缩弹簧施加力而与上述阀座抵接,由电磁开阀机构使阀体从阀座离开,该阀操作轴连接于电磁开阀机构上、并相对于该阀座沿轴向移动。并且,上述阀座由以阀孔为中心而形成于入口侧的第1阀座部,和形成于出口侧的、直径小于上述第1阀座部的第2阀座部构成,并且,上述阀体以将与上述第1阀座部抵接的大直径的第1阀体部,和与上述第2阀座部抵接的小直径的第2阀体部叠合而成一体的方式构成(参照日本特开2003-161375号公报)。在上述截止阀中,在开阀时,在电磁开阀机构的吸引力作用下,上述阀体抵抗上述压缩弹簧的弹力从阀座离开而打开阀孔。此时,由于流道内的流体压力作用于阀体上,所以电磁开阀机构的吸引力要求是胜过上述压缩弹簧的弹力和流道内的流体压力的吸引力。由于施加于上述阀体上的流体压力与阀体的受压面积成比例,所以阀体的直径越大,则施加于阀体上的流体压力越大,相应地电磁开阀机构也大型化,并且涉及到成本增高。上述的以往的截止阀由于是流体压力作用于位于流体入口侧的大直径的第1阀体部上,所以需要具有在开阀时胜过作用于大直径的第1阀体部上的流体压力的吸引力的电磁开阀机构,与由1个阀体部构成的阀体相比,存在电磁开阀机构也大型化、且导致成本增高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流体入口侧的流体压力所作用的第1阀体部的外径较大,也能用比以往小的力来进行开阀的截止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的截止阀来实现,即,具有这样的阀部在具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阀壳的流道上设有阀座,支承于阀操作轴的前端的阀体被压缩弹簧施力而与上述阀座抵接,由电磁开闭机构使阀体从上述阀座离开,该阀操作轴连接于电磁开闭机构上、并相对于该阀座沿轴向移动,其特征在于上述阀座由以阀孔为中心并形成于其入口侧的第1阀座部,和形成于上述阀孔的出口侧的、直径比上述第1阀座部的直径小的第2阀座部构成,上述阀体以可分离地叠合与上述第1阀座部抵接的大直径的第1阀体部,和与上述第2阀座部抵接的小直径的第2阀体部的方式而构成,上述第1阀体部用弹性材料形成,上述第2阀体部的至少除与上述第2阀座部抵接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用刚性材料形成,在上述第1阀体部的中央形成有供上述阀操作轴贯通的贯通孔,贯通了该贯通孔的上述阀操作轴的前端与上述第2阀体部连接,在上述第1阀体部与上述阀操作轴之间具有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该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在开阀时相互卡合而使上述第1阀体部的中央部向离开上述第2阀体部的方向移动,而且,在上述阀操作轴的前端与上述第2阀体部的连接部具有第2阀体部开阀动作延迟机构,该第2阀体部开阀动作延迟机构在开阀时使上述第2阀体部的开阀动作延迟,使由上述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引起的上述第1阀体部的移动动作优先。如此构成,则在开阀时,由电磁开阀机构使阀操作轴向离开阀座的方向移动时,由于第2阀体部开阀动作延迟机构,第2阀体部不马上从阀座离开,而是首先由在第1阀体部与阀操作轴之间具有的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使第1阀体部的中央部向离开第2阀体部的方向移动。因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而被移动的第1阀体部用弹性材料形成,所以其中央部变形,从第2阀体部离开,在其与第2阀体部之间产生了间隙。由此,处于第1阀体部的上游侧的流道内的流体通过形成于第1阀体部中央的贯通孔而进入在上述第1阀体部与第2阀体部之间产生的间隙,消除了第1阀体部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差,并且第1阀体部从第1阀座部离开。通过阀操作轴进一步的移动,与阀操作轴的前端连接的第2阀体部从第2阀座部离开,从而进行开阀。因此,能够以小直径的第2阀体部的受压面积为基准而求出阀体离开阀座所必须的电磁开阀机构的吸引力,所以与以大直径的第1阀体部的受压面积为基准求出吸引力的以往的截止阀相比,能够将电磁开阀机构的吸引力抑制得较小,能够谋求电磁开阀机构的小型化,并能够谋求成本降低。上述第2阀体部的与上述第2阀座部抵接的部分用弹性材料形成。如此构成,则即使第2阀体部的其他部分由刚性材料构成,也能充分确保其与第2阀座部之间的密封性能。上述第1阀座部与上述第1阀体部形成面接触的结构,上述第2阀座部与上述第2阀体部形成线接触的结构。如此构成,则能够用线接触的第2阀座部与第2阀体部来提高密封性能,能够用面接触的第1阀座部与第1阀体部来使密封性能稳定。上述第2阀体部的与上述第2阀座部抵接的部分作为阀座抵接部,用弹性材料形成,上述第2阀体部的除此之外的部分作为主体部,用刚性材料形成,在该主体部,保持上述阀座抵接部的基部外周的部分形成在开阀时不阻止通过了上述第1阀体部的上述贯通孔的流体的流通的结构。如此构成,则在闭阀时在上述第2阀体部的用刚性材料形成的主体部的基部外周的部分没有密封性。因此,在开阀时,第2阀体部的用刚性材料形成的主体部的基部外周的部分不妨碍开阀操作,能够用以与上述第2阀座部抵接的第2阀体部的阀座抵接部的受压面积为基准算出的开阀力进行开阀。在该主体部,保持上述阀座抵接部的基部外周的部分形成有缺口,以便在开阀时不阻止通过了上述第1阀体部的上述贯通孔的流体的流通。如此构成,则结构简单,可容易进行制造。设于上述第1阀体部与上述阀操作轴之间的上述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由设于上述第1阀体部的中央部、突出到该第1阀体部的上述贯通孔内的硬质的卡合部件,和在上述阀操作轴的外周突出设置的、在开阀时与上述卡合部件的下表面卡和的卡合突部构成。如此构成,则在开阀时,在上述阀操作轴的外周突出设置的卡合突部卡合于突出到第1阀体部的贯通孔内的卡合部件的下表面上,能够可靠地抬起第1阀体部的中央部,使第1阀体部与第2阀体部之间产生间隙。在上述第2阀体部开阀动作延迟机构上设有姿势保持机构,该姿势保持结构使上述第2阀体部相对于上述阀操作轴正交的姿势从开阀时保持到闭阀时。如此构成,则从开阀时到闭阀时之间,处于由姿势保持机构使上述第2阀体部保持相对于上述阀操作轴正交的姿势的状态,在闭阀时上述第2阀体部不会相对于阀操作轴倾斜,而是正对第2阀座部,以正常的姿势抵接,所以能够充分确保闭阀时的第2阀体部与第2阀座部的密封性能。具有上述姿势保持机构的第2阀体部开阀动作延迟机构由设于上述阀操作轴的前端的头部,和设于上述第2阀体部上、上述头部可沿轴向自由移动规定尺寸地嵌合在其中且防止其脱离的有底筒状部构成,在该有底筒状部的开口部侧与上述头部的前端侧之间安装有姿势保持用压缩弹簧,构成上述姿势保持机构,该姿势保持用压缩弹簧向将头部的前端压靠于有底筒状部的底部的方向施力,使上述第2阀体部相对于上述阀操作轴正交的姿势从开阀时保持到闭阀时。如此构成,则由于具有上述姿势保持机构的第2阀体部开阀动作延迟机构由设于阀操作轴前端的头部,和设于上述第2阀体部上、上述头部可沿轴向自由移动规定尺寸地嵌合在其中且防止其脱离的有底筒状部构成,所以在开阀时,在上述阀操作轴移动了上述规定尺寸之前,第2阀体部不会离开阀座,在阀操作轴移动上述规定尺寸期间,由上述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使第1阀体部的中央部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截止阀,具有这样的阀部:在具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阀壳的流道上设有阀座,支承于阀操作轴的前端的阀体被压缩弹簧施力而与上述阀座抵接,由电磁开闭机构使阀体从上述阀座离开,该阀操作轴连接于电磁开闭机构上、并相对于该阀座沿轴向移动,其特征在于:上述阀座由以阀孔为中心并形成于其入口侧的第1阀座部,和形成于上述阀孔的出口侧的、直径比上述第1阀座部的直径小的第2阀座部构成,上述阀体以可分离地叠合与上述第1阀座部抵接的大直径的第1阀体部,和与上述第2阀座部抵接的小直径的第2阀体部的方式而构成,上述第1阀体部用弹性材料形成,上述第2阀体部的至少除与上述第2阀座部抵接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用刚性材料形成,在上述第1阀体部的中央形成有供上述阀操作轴贯通的贯通孔,贯通了该贯通孔的上述阀操作轴的前端与上述第2阀体部连接,在上述第1阀体部与上述阀操作轴之间具有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该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在开阀时相互卡合而使上述第1阀体部的中央部向离开上述第2阀体部的方向移动,而且,在上述阀操作轴的前端与上述第2阀体部的连接部具有第2阀体部开阀动作延迟机构,该第2阀体部开阀动作延迟机构在开阀时使上述第2阀体部的开阀动作延迟,使由上述第1阀体部移动机构引起的上述第1阀体部的移动动作优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田知久北山将人
申请(专利权)人:三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