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涉及自行车领域。包括防抱死刹车室、碟刹装置和闸线、刹车盘,所述刹车盘为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凸起的圆盘,且刹车盘的几何中心处设有转轴;所述防抱死刹车室内还包括防抱死刹车块,所述防抱死刹车块上包括与防抱死刹车室固定连接的固定转轴,以及副转轴A、副转轴B和杆;所述闸线从杆与副转轴A之间穿过;随着刹车盘的转动,防抱死刹车块以固定转轴为中心转动,且防抱死刹车块与刹车盘啮合时,在刹车盘上的凸起的作用下,防抱死刹车块循环往复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防止翻车和侧滑,减少制动距离,提高了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An anti lock device for bicy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
技术介绍
在倡导低碳出行的现代社会,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代步工具,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行驶途中紧急制动往往会使车轮抱死,当前轮抱死时,因为缓冲作用,人车的重心下移,同时会因为惯性产生一个向下的分离,使摩擦力增大,但又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分力,此时整车会以前轮为支点且具有了转动的趋势,当行驶速度过大时,向上的分力会大于转动需要克服的重力和摩擦力,人就会跟随车体发生转动,当转到一定角度时,人具有的惯性又使人脱离车体容易使骑行者受伤,而后轮抱死时容易发生漂移,制动效果降低。因此,急需一种能在制动时防抱死还能有效减少制动距离的装置,优化自行车的刹车效果,并解决自行车行驶途中由于错误使用车闸造成的翻车、打滑等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通过刹车盘凸起的径向变化带动防抱死刹车块节律性滑动,对碟刹装置松紧进行调节。在制动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翻车和侧滑,并同时有效减少制动距离,提高了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包括防抱死刹车室、碟刹装置和闸线、刹车盘,所述刹车盘为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凸起的圆盘,且刹车盘的几何中心处设有转轴;所述防抱死刹车室内还包括防抱死刹车块,所述防抱死刹车块上包括与防抱死刹车室固定连接的固定转轴,以及副转轴A、副转轴B和杆;所述闸线从杆与副转轴A之间穿过;随着刹车盘的转动,防抱死刹车块以固定转轴为中心转动,且防抱死刹车块与刹车盘啮合时,在刹车盘上的凸起的作用下,防抱死刹车块循环往复转动。根据对使用自行车时的行驶速度进行调查发现,针对普通无变速功能的代步自行车,有超过80%的使用者的行驶速度为3~5m/s,针对自行车公路赛等赛事中,自行车使用者的行驶速度为10~15m/s;同时经过测量发现,市面上的26寸、27寸车轮的周长分别为2.20m、2.29m。故而,根据上述资料得出,自行车在行驶时每秒车轮转动2~7周,理论上来说每秒内进行的防抱死冲程次数越多越好,但是考虑到防抱死装置尺寸限制和磨损情况,为了尽可能减少制动距离,故设置最大工作周期数为60次/周。本技术的工作流程为:在闸线引入碟刹装置之前将其接入防抱死刹车室与防抱死刹车块连接,当闸线捏紧之后防抱死刹车块与刹车盘上凸起啮合,随着刹车盘转动,防抱死刹车块随着刹车盘上凸起的径向变化而不断滑动,控制连接的制动钢丝不断调整刹车夹片的松紧,以此达到制动防抱死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防抱死刹车室通过固定片卡箍至刹车盘的转轴处。进一步地,所述防抱死刹车块至转轴中心的距离,大于刹车盘的最小半径r,小于刹车盘的最大半径R。进一步地,所述防抱死刹车块为三角形,且三角形的每个角均倒圆角操作。进一步地,所述杆与副转轴A之间连接有弹簧。进一步地,所述闸线依次接入防抱死刹车室和碟刹装置。进一步地,所述刹车盘上凸起的边缘距离转轴轴心的距离延刹车盘旋转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且增大的斜率小于减小的斜率。若刹车盘上的凸起为对称结构,则刹车制动的过程较为突兀,整体过程也不够平滑流畅,为了使防抱死刹车块工作过程更为平滑,减少对使用者刹车时捏闸的影响,以车轮在不同地面上的静、滑动摩擦系数为基准,得出了防抱死装置的最佳工作单程,设置了本技术的非对称状刹车盘。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通过刹车盘凸起的径向变化带动防抱死刹车块节律性滑动,对碟刹装置松紧进行调节。2.本技术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在制动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翻车和侧滑,并同时有效减少制动距离,提高了自行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附图说明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防抱死刹车块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是无防抱死刹车装置情况下自行车制动时速度变化曲线情况;图5是存在防抱死刹车装置情况下自行车制动时速度变化曲线情况;图6是本刹车盘不对称凸起对自行车制动时受力变化曲线情况;图中,1-刹车盘、2-防抱死刹车室、21-固定转轴、22-副转轴A、23-杆、24-副转轴B、3-碟刹装置、4-闸线、5-转轴、6-防抱死刹车块、7-静摩擦力提供制动阻力所需要的时间、8-滑动摩擦力提供制动阻力所需要的时间、9-采用防抱死装置提供制动阻力所需要的时间、10-固定片。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防抱死刹车室2、碟刹装置3和闸线4、刹车盘1,所述刹车盘1为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凸起的圆盘,且刹车盘1的几何中心处设有转轴5;所述防抱死刹车室2内还包括防抱死刹车块6,所述防抱死刹车块6上包括与防抱死刹车室2固定连接的固定转轴21,以及副转轴A22、副转轴B24和杆23;所述闸线4从杆23与副转轴A22之间穿过;随着刹车盘1的转动,防抱死刹车块6以固定转轴21为中心转动,且防抱死刹车块6与刹车盘1啮合时,在刹车盘1上的凸起的作用下,防抱死刹车块6循环往复转动。本技术的工作流程为:在闸线4引入碟刹装置3之前将其接入防抱死刹车室2与防抱死刹车块6连接,当闸线4捏紧之后防抱死刹车块6与刹车盘1上凸起啮合,随着刹车盘1转动,防抱死刹车块6随着刹车盘1上凸起的径向变化而不断滑动,控制连接的制动钢丝不断调整刹车夹片的松紧,以此达到制动防抱死的目的。实施例2如图5所示,无防抱死刹车装置情况下,自行车制动时速度变化曲线情况为:一、T1时刻捏死车闸。二、T1~T2之间为静摩擦力提供制动阻力。三、T2时刻之后由于自行车惯性过大,转变为由滑动摩擦力提供制动阻力,因为滑动摩擦系数小于静摩擦系数,刹车效果减弱。实施例3如图6所示,存在防抱死刹车装置情况下,自行车制动时速度变化曲线情况为:一、T1时刻捏死车闸。二、T1~T2之间为静摩擦力提供制动阻力。三、在T2时刻时,静摩擦力将要转变为滑动摩擦力,此时防抱死装置工作,使得在T3~T4时段内静摩擦力继续为车辆提供制动阻力。四、T2~T3之间为防抱死装置的工作过程,此时防抱死刹车块6在极短的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放松闸线4,使车轮受到地面摩擦力大于碟刹装置3产生的摩擦力,而使得刹车盘1转动极短的时间,使制动效果在该过程内有一定减弱。但从整个刹车过程来看,防抱死装置可以让自行车在制动时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抱死刹车室(2)、碟刹装置(3)和闸线(4)、刹车盘(1),所述刹车盘(1)为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凸起的圆盘,且刹车盘(1)的几何中心处设有转轴(5);所述防抱死刹车室(2)内还包括防抱死刹车块(6),所述防抱死刹车块(6)上包括与防抱死刹车室(2)固定连接的固定转轴(21),以及副转轴A(22)、副转轴B(24)和杆(23);所述闸线(4)从杆(23)与副转轴A(22)之间穿过;随着刹车盘(1)的转动,防抱死刹车块(6)以固定转轴(21)为中心转动,且防抱死刹车块(6)与刹车盘(1)啮合时,在刹车盘(1)上的凸起的作用下,防抱死刹车块(6)循环往复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抱死刹车室(2)、碟刹装置(3)和闸线(4)、刹车盘(1),所述刹车盘(1)为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凸起的圆盘,且刹车盘(1)的几何中心处设有转轴(5);所述防抱死刹车室(2)内还包括防抱死刹车块(6),所述防抱死刹车块(6)上包括与防抱死刹车室(2)固定连接的固定转轴(21),以及副转轴A(22)、副转轴B(24)和杆(23);所述闸线(4)从杆(23)与副转轴A(22)之间穿过;随着刹车盘(1)的转动,防抱死刹车块(6)以固定转轴(21)为中心转动,且防抱死刹车块(6)与刹车盘(1)啮合时,在刹车盘(1)上的凸起的作用下,防抱死刹车块(6)循环往复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的防抱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抱死刹车室(2)通过固定片(10)卡箍至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朝阳,
申请(专利权)人:于朝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