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釜用管道及管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42437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反应釜用管道及管道系统,反应釜用管道包括:管体;过滤装置,设置在管体内,管体在位于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出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管段;支管,支管与管体连为一体,支管位于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入口方向的一侧下方,支管具有能够打开的管盖。能够过滤浆料提升出料质量,且使管道长期保持通畅,便于操作者直观地观察管道内的料浆色度、浓度、流量等信息,以便于作出相应调控操作。进一步地,反应釜用管道系统中可显著节省制作工艺,能够实现管体之间的快速连接、夹紧,显著提升了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反应釜用管道及管道系统
本技术涉及塑料制备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反应釜用管道及管道系统。
技术介绍
反应釜是一种用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其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反应釜包括罐体、夹套、罐盖、密封套和支座,罐体安装在支座上,罐体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利用反应釜制备的料浆可通过管道输出,反应釜进行反应所需的部分原料可从管道输入。现有技术中,管道容易堵塞,导致输送效率下降,严重时甚至使整个系统无法工作。而且,现有技术中还存在其它缺陷,例如操作者难以掌握管道内料浆状态。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反应釜用管道系统中各管道之间采用法兰连接,需要事先在管道端部制作法兰,使得制作工艺复杂,且安装效率低。以及,现有技术中法兰之间的密封不牢靠,容易发生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反应釜用管道及管道系统,用于解决前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一种反应釜用管道,包括:管体;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管体内,所述管体在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出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管段;支管,所述支管与所述管体连为一体,所述支管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入口方向的一侧下方,所述支管具有能够打开的管盖。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在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入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二透明管段。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一层或多层过滤结构。一种反应釜用管道系统,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内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管体在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出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管段,所述第一管体上连接有支管,所述支管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入口方向的一侧下方,所述支管具有能够打开的管盖;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对齐所述第一管体的流体出口端;接头组件,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密封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接头组件包括:管箍组件,包括两个半圆形管箍,所述两个半圆形管箍配置为能扣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圆管形管箍,所述管箍组件内壁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环形槽、第二环形槽和第三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位于所述管箍组件内壁的中部,且所述第二环形槽的长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三环形槽;锁紧结构,配置为锁紧或打开所述两个半圆形管箍;主弹性密封套,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槽,所述主弹性密封套配置为同时密封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的端部;第一副弹性密封套,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槽内以密封所述第一管体的端部;第二副弹性密封套,设置在所述第三环形槽内以密封所述第二管体的端部。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的流体出口端的外壁具有连为一体的定位环,所述管箍组件内壁具有与所述定位环配合的定位槽。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螺栓或凸轮手柄。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在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入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二透明管段。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一层或多层过滤结构。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反应釜用管道,包括:管体;过滤装置,设置在管体内,管体在位于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出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管段;支管,支管与管体连为一体,支管位于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入口方向的一侧下方,支管具有能够打开的管盖。由此,能够利用过滤装置对料浆进行过滤,无法通过过滤装置的料渣被阻挡在过滤装置下方,支管具有能够打开的管盖,使得操作者能够经常打开管盖以清理过滤装置下方的料渣,因而能够过滤浆料提升出料质量,且使管道长期保持通畅。而且,由于管体在位于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出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管段,便于操作者直观地观察管道内的料浆色度、浓度、流量等信息,以便于作出相应调控操作。进一步地,本技术中改进了管道之间的连接装置,接头组件包括:管箍组件,包括两个半圆形管箍,两个半圆形管箍配置为能扣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圆管形管箍,管箍组件内壁依次间隔设置有设置有第一环形槽、第二环形槽和第三环形槽,第二环形槽位于管箍组件内壁的中部,且第二环形槽的长度分别大于第一环形槽和第三环形槽;锁紧结构,配置为锁紧或打开两个半圆形管箍;主弹性密封套,设置在第二环形槽,主弹性密封套配置为同时密封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端部;第一副弹性密封套,设置在第一环形槽内以密封第一管体的端部;第二副弹性密封套,设置在第三环形槽内以密封第二管体的端部。与现有技术相比,不再需要在管体端部安装法兰可显著节省制作工艺,而且利于两个半圆形管箍能够实现管体之间的快速连接、夹紧。而且,在主弹性密封套配置为同时密封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端部的基础上,第一副弹性密封套设置在第一环形槽内以密封第一管体的端部,第二副弹性密封套设置在第三环形槽内以密封第二管体的端部,即本技术中实现了多重密封,显著提升了密封效果。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1中反应釜用管道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中反应釜用管道系统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2中接头组件的剖视图;图4是图2的左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第一管体;2-第二管体;3-接头组件;101-管体;102-第一透明管段;103-过滤装置;104-支管;105-管盖;106-流体入口;107-流体出口;108-定位环;109-第二透明管段;301-半圆形管箍;302-主弹性密封套;303-第一副弹性密封套;304-第二副弹性密封套;305-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应注意到: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定义,“安装”、“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应釜用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管体内,所述管体在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出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管段;支管,所述支管与所述管体连为一体,所述支管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入口方向的一侧下方,所述支管具有能够打开的管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用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管体内,所述管体在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出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管段;支管,所述支管与所述管体连为一体,所述支管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入口方向的一侧下方,所述支管具有能够打开的管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在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入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二透明管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一层或多层过滤结构。4.一种反应釜用管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内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管体在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出口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一透明管段,所述第一管体上连接有支管,所述支管位于所述过滤装置的面向流体入口方向的一侧下方,所述支管具有能够打开的管盖;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对齐所述第一管体的流体出口端;接头组件,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密封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应釜用管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组件包括:管箍组件,包括两个半圆形管箍,所述两个半圆形管箍配置为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刚武克伟薛康孙亚王凯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科尔本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