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40430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在基坑底部铺设沥青—砂砾混合垫层,沥青—砂砾混合垫层上方为基础,基坑内沿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基础以及沥青—砂砾混合垫层之间回填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一定的阻尼要求具有隔震效果外,还具有施工简易,造价成本低,废物利用,适用对象是农村民居,满足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A combined energy absorption and isolation system with sliding and colli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
本技术属于抗震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往往针对的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的中高层建筑,而防灾意识淡薄,房屋质量较差的农村地区的抗震研究几乎空白。而且传统的建筑抗震方式是提高建筑的抗震设防等级以抵御地震,但是在地震中建筑物的受损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这种抗震方式的效果往往不好。因此,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在农村民居建设时,需要设计一种可以对房屋采用隔震支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一定的阻尼要求具有隔震效果外,还具有施工简易,造价成本低,废物利用,适用对象是农村民居,满足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基坑底部铺设沥青—砂砾混合垫层,沥青—砂砾混合垫层上方为基础,基坑内沿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基础以及沥青—砂砾混合垫层之间回填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本技术中,沥青—砂砾混合层是设置在基础和地基之间的隔震层,主要通过滑移耗能的方式来达到减隔震的目的。在基坑内填入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该混合物压实之后具有一定的强度,由于砂砾和橡胶颗粒存在,破坏了土的整体性,在地震作用下受到挤压容易产生破坏,释放地震能量,以达到保护建筑物的效果。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护层为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在基坑内沿采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为:阻隔了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与周围土体的过密接触,避免来源于废弃轮胎的橡胶颗粒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增加系统的完整性,增强减震效果。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与基础侧壁之间的距离为半米,该半米范围内空间用于填充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使得在地震过程中基础的最外部有足够的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供建筑物挤压产生破坏,达到释放能量的效果。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沥青—砂砾混合垫层中,沥青油膏和标准砂按照2:3的质量比例由磨具压实而成,在室温内养护三天可以取出使用。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沥青—砂砾混合垫层厚度为4cm。该厚度的沥青—砂砾隔震垫已经可以满足一定的阻尼要求,达到滑移减震的作用,并且制作工艺简单,造价低廉,易于普及。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沥青—砂砾混合垫层的底面面积大于基础的底部面积。此设置的目的是该沥青—砂砾混合垫层,能够承受一定的上部压力,且基础表面和沥青—砂砾垫层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系数,通过相对滑移摩擦耗能,所以须保证沥青—砂砾混合垫层的底面面积大于基础的底部面积。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垫层中橡胶颗粒、砂砾、土颗粒按照1:1:1混合。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填充物填充至保护层范围以内,竖向填充至距离室外地坪20cm深度处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础上方为下地圈梁,所述下地圈梁上方为室外地坪,室外地坪上方为上地圈梁。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橡胶颗粒大小约为3mm。该尺寸的橡胶颗粒和砂砾颗粒大小相当,和土颗粒搅拌之后分布均匀,这样的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填充物更加均匀,整体性也更好。另外橡胶颗粒可以采用废弃轮胎的颗粒,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废弃轮胎,可以将轮胎搅碎成和砂砾相当大小的颗粒。既解决了废弃轮胎的处理问题,又解决了填充物的来源问题。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隔震支座基础底部和沥青—砂砾垫层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系数,可以在地震时来回摩擦,消耗能量。基础周边的填充物因为基础的整体平动受到挤压破坏吸收能量,减小了上部建筑的地震反应。该隔震支座施工方便,造价低廉,废物利用,符合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技术的隔震支座不仅可以满足一定的阻尼要求具有隔震效果外,还具有施工简易,造价成本低,废物利用,适用对象是农村民居,满足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本技术的隔震支座中采用废弃轮胎的颗粒,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废弃轮胎,可以将轮胎搅碎成和砂砾相当大小的颗粒。既解决了废弃轮胎的处理问题,又解决了填充物的来源问题。本技术的隔震支座中室外地坪以下留有一定空间,为填充物的形变提供空间,同时保护了上部建筑的完整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1-保护层,2-橡胶—砂石—土颗粒混合填充物,3-上地圈梁,4-下地圈梁,5-基础,6-沥青—砂砾混合垫层,7-室外地坪,8-地基,9-建筑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附图1-2所示,是本技术的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基坑底部铺设沥青—砂砾混合垫层6,沥青—砂砾混合垫层6上方为基础5,在基坑内沿设有保护层,保护层1、基础5以及沥青—砂砾混合垫层6之间回填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2。本技术中,沥青—砂砾混合层是设置在基础5和地基8之间的隔震层,主要通过滑移耗能的方式来达到减隔震的目的。在基坑内填入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2,该混合物压实之后具有一定的强度,由于砂砾和橡胶颗粒存在,破坏了土的整体性,在地震作用下受到挤压容易产生破坏,释放地震能量,以达到保护建筑物的效果。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保护层1为钢筋混凝土保护层1。在基坑内沿采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1,钢筋混凝土保护层1的作用为:阻隔了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与周围土体的过密接触,避免来源于废弃轮胎的橡胶颗粒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增加系统的完整性,增强减震效果。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1与基础5侧壁之间的距离为半米。该半米范围内空间用于填充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使得在地震过程中基础的最外部有足够的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供建筑物挤压产生破坏,达到释放能量的效果。在距最外侧基础5底部基础5水平距离半米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1,目的是将填充物和周边土壤隔离,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增加系统的完整性,增强减震效果。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沥青—砂砾混合垫层6中,沥青油膏和标准砂按照2:3的比例由磨具压实而成,在室温内养护三天可以取出使用。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沥青—砂砾混合垫层6厚度为4cm。该厚度的沥青—砂砾隔震垫已经可以满足一定的阻尼要求,达到滑移减震的作用,并且制作工艺简单,造价低廉,易于普及。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沥青—砂砾混合垫层6的底面面积大于基础5的底部面积。此设置的目的是该沥青—砂砾混合垫层6,能够承受一定的上部压力,且基础5表面和沥青—砂砾垫层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系数,通过相对滑移摩擦耗能,所以须保证沥青—砂砾混合垫层6的底面面积大于基础5的底部面积。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垫层中橡胶颗粒、砂砾、土颗粒按照1:1:1混合。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垫层填充至保护层范围以内,竖向填充至距离室外地坪20cm深度处。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基础5上方为下地圈梁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基坑底部铺设沥青—砂砾混合垫层,沥青—砂砾混合垫层上方为基础,基坑内沿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基础以及沥青—砂砾混合垫层之间回填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基坑底部铺设沥青—砂砾混合垫层,沥青—砂砾混合垫层上方为基础,基坑内沿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基础以及沥青—砂砾混合垫层之间回填橡胶—砂砾—土颗粒混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钢筋混凝土保护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与基础侧壁之间的距离为半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砂砾混合垫层中沥青油膏和标准砂的质量比为2: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移_碰撞组合式吸能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砂砾混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瑞斌沈忱周亚东郭丽瑶徐鹏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城建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