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67845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5:54
一种作业车,其能通过冷却风扇对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并且在进行散热器的维护时容易接近散热器。作业车具备能允许通气并且阻止尘埃通过的吸气箱(50)。吸气箱(50)能位置变更为靠近散热器(18)且防尘网(51)朝向散热器(18)侧的通常状态、和远离散热器(18)且使散热器(18)能向机体外侧露出的敞开状态。具备不同于散热器(18)的风冷式的冷却装置(20)。冷却装置(20)支承于吸气箱(50),能与吸气箱(50)一起进行位置变更,当吸气箱(50)为通常状态时,以与散热器(18)重叠的状态位于防尘网(51)与散热器(18)之间。

Operation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作业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作业车,其具备:散热器,支承于机体框架,对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吸气箱,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外侧,通过防尘网,能够在允许通气的同时阻止尘埃通过;以及冷却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内侧,通过旋转驱动,经由所述吸气箱吸入外部空气来冷却所述散热器。
技术介绍
在上述作业车中,存在如下设计的作业车:吸气箱能位置变更为靠近散热器且从冷却风扇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防尘网朝向散热器侧的通常状态、和远离散热器且能使散热器向机体外侧露出的敞开状态,通过使吸气箱处于敞开状态,能够进行消除散热器的堵塞等散热器的维护。还存在如下设计的作业车:以位于通常状态的吸气箱中的防尘网与散热器之间的状态,具备不同于散热器的风冷式的冷却装置,并能够使用由散热器用的冷却风扇产生的冷却风对冷却装置进行冷却。作为这种作业车,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联合收割机中,具备作为吸气箱的第一吸气箱、作为冷却装置的油冷却器。在采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冷却装置支承于机体框架,即使想要使吸气箱呈敞开状态来进行散热器的维护,冷却装置也会保留在散热器的跟前侧而成为障碍物,难以接近散热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004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作业车,其能通过冷却风扇对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并且进行散热器的维护时容易接近散热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技术的作业车具备:散热器,支承于机体框架,对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吸气箱,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外侧,通过防尘网,能允许通气并且阻止尘埃通过;以及冷却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内侧,通过旋转驱动,经过所述吸气箱而吸入外部空气,冷却所述散热器,所述吸气箱能位置变更为靠近所述散热器且从所述冷却风扇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所述防尘网朝向所述散热器侧的通常状态、和远离所述散热器且能使所述散热器向机体外侧露出的敞开状态,所述作业车具备不同于所述散热器的风冷式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支承于所述吸气箱,能与所述吸气箱一起进行位置变更,当所述吸气箱为所述通常状态时,所述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重叠的状态位于所述防尘网与所述散热器之间。根据本结构,当吸气箱为通常状态时,通过冷却风扇供给至散热器的冷却风与冷却装置接触。当吸气箱为敞开状态时,冷却装置与吸气箱一起移动而离开散热器。由此,能使用由散热器用的冷却风扇产生的冷却风对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同时,在进行消除散热器的堵塞等维护时,仅通过使吸气箱呈敞开状态,就能使冷却装置移动,轻易地接近散热器。此外,由于在吸气箱的位置变更时会伴有些许振动,因此也能期待通过该振动来抖落附着于防尘网、冷却装置的尘埃。在本技术中,优选所述冷却装置容纳于所述吸气箱。根据本结构,能有效利用吸气箱内部的空间,无需设置冷却装置专用的配置空间,就能紧凑地配置冷却装置。在本技术中优选:具备不同于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冷却装置的风冷式的第二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并且不能进行位置变更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外侧,当所述吸气箱为所述通常状态时,所述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重叠的状态位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机体外侧。根据本结构,通过将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重叠,还能通过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对第二冷却装置进行冷却。此外,只需通过使冷却装置与吸气箱一起移动,也能轻易地接近第二冷却装置。进而,由于第二冷却装置并非与散热器的整个受风面重叠,因此能维持散热器的冷却效率。在本技术中优选: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的上部重叠,在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下方,形成有通气空间。根据本结构,由于在第二冷却装置的下方形成有通气空间,因此即使以与散热器重叠的状态设置冷却装置,冷却风也能通过通气空间扩散,使冷却风大范围地与散热器的受风面接触。此外,虽然不移动第二冷却装置就无法接近散热器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第二冷却装置相对于散热器配置在靠上方处,位于比较高的位置,因此容易进行对第二冷却装置的移动作业,例如拆装作业。在本技术中优选: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为用于所述发动机的中间冷却器。根据本结构,能够使用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对中间冷却器进行冷却。在本技术中优选:具备不同于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冷却装置的风冷式的第二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并且不能进行位置变更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外侧,当所述吸气箱为所述通常状态时,所述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重叠的状态位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机体外侧。根据本结构,由于冷却装置与第二冷却装置不重叠,因此与两者重叠的情况相比,能使冷却风扇的冷却风不减弱地供给至第二冷却装置,稳定地冷却第二冷却装置,并且,在冷却装置与散热器之间,形成有至少与第二冷却装置的厚度相当的间隙,即使以与散热器重叠的状态设置冷却装置,冷却风也能通过该间隙扩散,使冷却风大范围地与散热器的受风面接触。此外,只需将冷却装置与吸气箱一起移动,就能轻易地接近第二冷却装置。进而,由于第二冷却装置并非与散热器的整个受风面重叠,因此能维持散热器的冷却效率。在本技术中优选: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的下部中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部分重叠,在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散热器之间,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在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形成有通气空间。根据本结构,由于在第二冷却装置的侧方形成有通气空间,因此即使以与散热器重叠的状态设置冷却装置,冷却风也能通过通气空间扩散,使冷却风大范围地与散热器的受风面接触。在本技术中优选: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为用于所述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冷却器。根据本结构,能够使用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对燃料冷却器进行冷却。在本技术中优选:所述冷却风扇在所述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相对于所述散热器的中央部偏倚的位置,所述冷却装置在所述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向所述冷却风扇相对于所述散热器的中央部的偏倚侧的相同侧偏倚的位置。根据本结构,虽然在散热器、冷却风扇的周围处于拥挤状态的情况下,有时无法以与散热器对准的状态配置冷却风扇,但是通过使冷却装置与冷却风扇同样地偏倚,能够维持冷却装置的冷却效率。在本技术中优选:所述吸气箱能通过摆动而在所述通常状态与所述敞开状态之间进行位置变更,所述冷却装置连接有供给和排出冷却对象物的柔性软管,所述柔性软管经过所述吸气箱的摆动轴附近,与所述冷却装置连接。根据本结构,能利用柔性软管的变形来使冷却装置毫无困难地跟随吸气箱的摆动。即,在吸气箱摆动时不需要将柔性软管从冷却装置取下,提高了作业效率。此外,当吸气箱摆动时,冷却装置的背面(散热器侧的面)露出,能轻松地清扫这一面。在本技术中优选:所述冷却装置具备上下排列的上侧冷却装置和下侧冷却装置。根据本结构,上下排列上侧冷却装置和下侧冷却装置而构成冷却装置,从而能无遗漏地冷却多个冷却设备,并且与重叠配置多个冷却设备的情况相比,冷却风的风速、风量不容易降低,能维持散热器的冷却效率。在本技术中优选: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具备:散热器,支承于机体框架,对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吸气箱,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外侧,通过防尘网,能允许通气并且阻止尘埃通过;以及冷却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内侧,通过旋转驱动,经过所述吸气箱而吸入外部空气,冷却所述散热器,所述吸气箱能位置变更为靠近所述散热器且从所述冷却风扇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所述防尘网朝向所述散热器侧的通常状态、和远离所述散热器且能使所述散热器向机体外侧露出的敞开状态,所述作业车具备不同于所述散热器的风冷式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支承于所述吸气箱,能与所述吸气箱一起进行位置变更,当所述吸气箱为所述通常状态时,所述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重叠的状态位于所述防尘网与所述散热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27 JP 2017-2525861.一种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具备:散热器,支承于机体框架,对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吸气箱,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外侧,通过防尘网,能允许通气并且阻止尘埃通过;以及冷却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内侧,通过旋转驱动,经过所述吸气箱而吸入外部空气,冷却所述散热器,所述吸气箱能位置变更为靠近所述散热器且从所述冷却风扇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所述防尘网朝向所述散热器侧的通常状态、和远离所述散热器且能使所述散热器向机体外侧露出的敞开状态,所述作业车具备不同于所述散热器的风冷式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支承于所述吸气箱,能与所述吸气箱一起进行位置变更,当所述吸气箱为所述通常状态时,所述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重叠的状态位于所述防尘网与所述散热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容纳于所述吸气箱。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具备不同于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冷却装置的风冷式的第二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并且不能进行位置变更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外侧,当所述吸气箱为所述通常状态时,所述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重叠的状态位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机体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的上部重叠,在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下方,形成有通气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为用于所述发动机的中间冷却器。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具备不同于所述散热器以及所述冷却装置的风冷式的第二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并且不能进行位置变更的状态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机体外侧,当所述吸气箱为所述通常状态时,所述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重叠的状态位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机体外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散热器的下部中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部分重叠,在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散热器之间,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在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形成有通气空间。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为用于所述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冷却器。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扇在所述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相对于所述散热器的中央部偏倚的位置,所述冷却装置在所述散热器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向所述冷却风扇相对于所述散热器的中央部的偏倚侧的相同侧偏倚的位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箱能通过摆动而在所述通常状态与所述敞开状态之间进行位置变更,所述冷却装置连接有供给和排出冷却对象物的柔性软管,所述柔性软管经过所述吸气箱的摆动轴附近,与所述冷却装置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具备上下排列的上侧冷却装置和下侧冷却装置。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冷却装置的受风面积比所述下侧冷却装置的受风面积大,所述上侧冷却装置以及所述下侧冷却装置以从所述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散热器的下部的受风面重叠的状态设置。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箱具备框体,该框体具有:左右的纵框;上框,将所述左右的纵框彼此连接;下框,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岛贤上北千春丸山纯一猿渡贤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