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芯床凸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2799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是一种多梭栉经编机的针芯床凸轮,该凸轮由轮盘和与轮盘互为一体并设有轴孔的轴颈组成;轮盘外周是具有上升运动段和下降运动段的外运动循环曲面,以其所说轮盘的外运动循环曲面,是控制针芯床运动循环曲面;轮盘的相对于轴颈的另一面,设有与轮盘外运动循环曲面相共轭的内运动循环曲面为主要特点;具有结构合理简单;能够满足多梭栉经编机编织工艺要求;对于编织物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都有明显积极意义等特点。(*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梳祁经编机的针芯床凸轮,属于经编机技术。技术背景本技术是可与槽针床凸轮、机头凸轮、脱團板凸#摆臂、摆轴配 合互动控制编织的多梳祁经编机的针芯床凸轮。所i兑多梭榨经编机完成编织花编织物的过程,主要包括移针绕圈,针背 和针前垫纱、成圏、脱團和橫移等编织程序。而针芯床凸轮,则是与槽针床凸轮、机头凸#脱圏板凸轮互动,有序适时完成所说编织过程的针芯^i^ 动控制凸轮。已有的针芯床凸轮,由轮盘和与轮盘互为一体^i殳有轴孔的轴颈组成。 采絲颈开口槽通过螺钉与凸轮轴紧固的连接结构;其轮盘外周是具有上升运动段和下g动段的运动循环曲面。由于已有技术针芯床凸轮的所说运动 循环曲面i殳计不合理,不能满足编织工艺过程要求,以ltl生编织物:^型变 异、断经和损伤针头等技术问题。而针芯床的下降运动,是采取复位弹簧式 才;ua结构来实现的。这不但结构复杂,而JJi会发生针芯床下降运动呆滞和/ 或下降运动不到位的问题,影响经编机编织工艺过程的正确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M,提f种结构合理简单的,能够正 确地与#4十床凸轮、机头凸轮、脱圈板凸#摆轴、肖配合互动控制完成 编织的多梳祁经编机的针芯床凸轮,以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有效提高所说 经编机的生产效率和编织物的质量。本技术解决其所要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与槽针床凸轮、机头凸轮、脱團板凸#摆臂、摆轴配合互动控 制完成编织的多梭榨经编机的针芯床凸轮,该凸轮由轮盘和与轮盘互为一体 ^i殳有轴孔的轴颈组成,轴颈设有用来与其凸轮轴相抱紧连接的轴向开口槽, 在与开口槽相垂直方向设有用来紧固轴颈和其凸轮轴的紧固螺钉安装孔;轮盘外周是具有上升运动段和下降运动段的外运动循环曲面,其创新点在于: 所"iit^盘的夕卜运动循环曲面,是控制针芯床运动循环曲面;轮盘的相对于轴 颈的另 一面,设有与轮盘外运动循环曲面相共轭的内运动循环曲面。由以上所给出的4支术方案可以明了 ,由于轮盘外周是控制槽针M动循 环曲面,即完全符合经编机编织工艺要求的外运动循环曲面,也就是说所说外运动循环曲面,是能与槽针床凸轮、机头凸轮、脱團板凸#摆臂、摆轴 正确有序酉己合互动控制完成编织任务的运动循环曲面,这样就不会产生断经,编织物花型变异和损伤针头等技术问题;且采用与外运动循环曲面共辄的内 运动循环曲面,来完,针床的下降运动,这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下降运动 正确到位,非常有利于经编机的正常工作,从而实现了本技术的目的。所必卜运动循环曲面和内运动循环曲面的上升运动段,最好是以其轴颈 水平轴线一侧为O。基准,在其O。与30°之间为空^#呈下降运动段,在其 30°与120°之间为快速上升运动段,在其120°与165°之间为慢速上升运 动段,在其165°与180°之间为接近停止运动段,180°为上升运动的极点 和下降运动的起始点;所述下lf^动段,在其下^:动起始点180°与300 °之间为慢速下降运动段,在其300°与330。之间为快速下降运动段,在 其330°与360°之间为空行程慢速下P争运动段。上升运动段和下降逸动段 这样的布置,既可满足其上下运动的工艺要求,而且布置紧凑合理,所说凸 轮大小适宜,与其它另部件酉5#合适。所必卜运动循环曲面最好是,以其轴颈水平轴线一侧为0°和同""~#圖 为基准的分^升禾呈4直分别是0° /2mm,30。 /Omm, 60° /3mm, 90。 /10mm, 120° /16mm,165。 /23画,180° /23mrn, 190° /22腿,220° /20mm, 240 。/19mm, 265° /17mrn, 300。 /14誦,330。 /5誦,360° /2mm;所述与外 运动循环曲面相共辄的内运动循环曲面,以其轴颈水平轴线一侧为0。和与 外运动循环曲母圆同中心的母圆为基准的分勿升程值分别是0° /lmm, 30 ° /Omm, 60° /3腿,90° /10mm, 120° /16mm, 165。 /23誦,180° /23隱, 190° /22mm, 220° /20mm, 240° /19mm, 265° /17mm, 300° /14mm, 330 ° /5mm, 360。 /lmm。这;i给出的一种优选的本技术外、内运动循环曲 面。其所说的外运动循环曲面的母圓直径为163.5~164.5mm,内运动循环曲 面的母圓直径为134.5 135.5 mm。应当i兌明的是,以上所说的本技术的外、内运动循环曲面,是根据 生产实践,在反复实验并采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电脑才勤以^r后得出 的,且通#机,是完全符合经编机编织工艺要求的。上迷技术方案得以实施后,本技术所具有的结构简单合理,能够满 足多梳棉经编机编织工艺要求;对于编织物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都有明显积极意义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一种务沐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中所示7为安装定位 销轴孔。本技术可通过定位销轴,将其与槽针床凸轮、机头凸#脱圏 板凸轮一起,正确地与凸轮轴定位配装;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如同图1、 2所示本技术的夕卜运动循环曲面6的屜if曲线图; 图4是如同图1、 2所示本技术的与夕卜运动循环曲面6共扼的内运动循环曲面5的展开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照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至4所示。一种可与槽针床凸轮、机头凸轮、脱團板凸#摆臂、摆轴配合互动控 制完成编织的多梭样经编机的针芯床凸轮,该凸轮由轮盘1和与轮盘1互为 一体^H殳有轴孔的轴颈2组成,轴颈2设有用来与其凸轮轴相抱紧连接的轴 向开口槽3 ,在与开口槽3相垂直方向设有用来紧固轴颈2和其凸轮轴的紧 固螺钉安装孔4 ;轮盘1外周是具有上升运动段和下P^:动段的外运动循环 曲面6。且所iX^盘1的外运动循环曲向6,是控制槽针^it动循环曲面;轮 盘1的相对于轴颈2的另一面,设有与轮盘1外运动循环曲面6相共扼的内 运动循环曲面5;且该内运动循环曲面5是可令与其外运动循环曲面6相偶 合的升降导轮紧贴在外运动循环曲面6上的复位导轮逸动的凹陷。这样成型 加工非常方便。所i^卜运动循环曲面6和内运动循环曲面5的上升运动段, 以其轴颈2水平轴线一側为0°基准,在其0°与30°之间为空行程下, 动段,在其30°与120°之间为快速上升运动段,在其120。与165°之间 为慢速上升运动段,在其165°与180°之间为接近停止运动段,180。为上 升运动的极点和下降运动的起始点;所述下降逸动段,在其下1^动起始点 180°与300°之间为慢速下降运动段,在其300°与330°之间为快速下降 运动段,在其330°与360°之间为空行程慢速下l^动段。如此来实现本 技术凸轮的单元运动循环过程。且所ii^卜运动循环曲面6,以其轴颈2 水平轴线一侧为0。和同一母圓为基准的分;t/升程值分别是0。 /2mm, 30° /Omm, 60° /3腿,90° /10画,120° /16mm,165。 /23mm, 180。 /23mm, 190。 /22mm, 220° /20mm, 240° /19mm, 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与槽针床凸轮、机头凸轮、脱圈板凸轮和摆臂、摆轴配合互动控制完成编织的多梭栉经编机的针芯床凸轮,该凸轮由轮盘(1)和与轮盘(1)互为一体并设有轴孔的轴颈(2)组成,轴颈(2)设有用来与其凸轮轴相抱紧连接的轴向开口槽(3),在与开口槽(3)相垂直方向设有用来紧固轴颈(2)和其凸轮轴的紧固螺钉安装孔(4);轮盘(1)外周是具有上升运动段和下降运动段的外运动循环曲面(6),其特征在于:    a、所说轮盘(1)的外运动循环曲面(6),是控制针芯床运动循环曲面;    b、轮盘(1)的相对于轴颈(2)的另一面,设有与轮盘(1)外运动循环曲面(6)相共轭的内运动循环曲面(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良春凌伯明蒋惠民谢雪松应康逢金华锋金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宏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