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9009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5 0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充电装置,可设于轨道一侧,包括机架和充电组件,以及设于所述机架上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充电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充电组件向靠近和远离所述轨道的方向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充电装置,在有轨电车需要充电时,驱动组件驱动充电组件向靠近轨道的方向移动,并使充电组件最终停留在轨道中心线正上方,从而使有轨电车可以升弓受流,在有轨电车无需充电时,驱动组件驱动充电组件向远离轨道的方向移动,不影响其他的车辆充电或行驶,从而使得不同类型的有轨电车共享路权,此外,如多种高度的受电弓,可设置不同高度的多个充电组件,保证了不同类型的有轨电车对于路权的共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电车充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无触网式现代有轨电车供电主要包括车载储能供电和地面供电两种方式,车载储能供电方式为当下最流行的供电方式,一般是在车站架设刚性接触网,通过专门的充电系统给车载储能单元充电,来保证有轨电车的续航。目前,在车站架设的接触网都是固定式充电轨,吊挂在车站顶棚上。由于无触网式有轨电车一般使用的均为小型受电弓,自由状态的受电弓距轨面高度一般不超过4.3米,即刚性接触网高度不超过4.3米。而利用架空接触网受电的有轨电车的受电弓触网受电时与轨面高度一般不低于5.3米。如果架设了4.3米的接触网,则有轨电车无法正常使用架空接触网受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的问题,提出可以有效满足不同类型有轨电车共享路权的充电装置,使得不同类型的有轨电车均可在该轨道上充电且不相互影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充电装置,可设于轨道一侧,包括机架和充电组件,以及设于所述机架上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充电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充电组件向靠近和远离所述轨道的方向移动。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机架铰接的支撑杆,以及与所述支撑杆铰接的驱动件,以驱动所述支撑杆转动。作为优选,所述充电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机架一端的连接件,以及与所述连接件铰接的导电杆。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电杆一端或两端的导向件。作为优选,所述机架通过一个或多个钢柱固定在地上。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所述机架顶部的避雷器,所述避雷器分别与所述导电杆和所述钢柱电性连接。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监测所述导电杆状态的监测单元。作为优选,还包括与所述充电组件电性连接的报警单元,以显示所述充电组件的状态。作为优选,还包括可检测车辆位置,和/或,车辆进站状态,和/或,车辆出站状态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与所述充电组件,和/或,驱动组件电性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检测装置为射频读写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电装置,在有轨电车需要充电时,驱动组件驱动充电组件向靠近轨道的方向移动,并使充电组件最终停留在轨道中心线正上方,从而使有轨电车可以升弓受流,在有轨电车无需充电时,驱动组件驱动充电组件向远离轨道的方向移动,不影响其他的车辆充电或行驶,从而使得不同类型的有轨电车共享路权,此外,如多种高度的受电弓,可设置不同高度的多个充电组件,保证了不同类型的有轨电车对于路权的共享。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充电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充电装置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2所示C处的局部放大图。以上图中,1、机架;2、充电组件;21、连接件;22、导电杆;23、导向件;3、驱动组件;31、支撑杆;32、驱动件;4、避雷器;5、监测单元;6、报警单元;7、检测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参考图1-5,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充电装置,可设于轨道一侧,包括机架1和充电组件2,以及设于所述机架1上的驱动组件3,所述驱动组件3与所述充电组件2连接以驱动所述充电组件2向靠近和远离所述轨道的方向移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电装置,在有轨电车需要充电时,驱动组件驱动充电组件向靠近轨道的方向移动,并使充电组件最终停留在轨道中心线正上方,从而使有轨电车可以升弓受流,在有轨电车无需充电时,驱动组件驱动充电组件向远离轨道的方向移动,不影响其他的车辆充电或行驶,从而使得不同类型的有轨电车共享路权,此外,如多种高度的受电弓,可设置不同高度的多个充电组件,保证了不同类型的有轨电车对于路权的共享。进一步参考图2、图4和图5,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与所述机架1铰接的支撑杆31,以及与所述支撑杆31铰接的驱动件32,以驱动所述支撑杆31转动,所述支撑杆31一端与所述机架1呈一定角度设置,可以有效的提高所述支撑杆31的承重能力,该结构简单且稳定,此处所述驱动件32优选为电动推杆,控制简单且稳定,状态易于检测,此外,所述驱动件32也可选为气动推杆、电缸、液压缸等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的驱动设备,此处所述支撑杆31通过销轴的方式与所述机架1铰接,结构稳定且易于安装,如图2所示。进一步参考图1-4,所述充电组件2包括设于所述支撑杆31远离所述机架1一端的连接件21,以及与所述连接件21铰接的导电杆22,在所述支撑杆31转动时,所述导电杆22同步转动,且多个所述支撑杆31对应于一个所述导电杆22时,可以保证所述导电杆22与所述导轨的角度沿轨道方向始终保持固定,有效的保证了有轨电车充电时的可靠性。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电杆22一端或两端的导向件23,可以帮助有轨电车进站充电时的滑行进站,所述导向件23可以选为弧形、斜面等方式设置,此处所述导电杆22设于有轨电车的受电弓的上方,故此处所述导向件23设于向上倾斜的斜边。进一步的,所述机架1通过一个或多个钢柱固定在地上,可以保证所述机架1的稳定性,同时可以保证所述机架1有效的接地,防止因漏电或电气故障等原因导致人身或财产损失的情况出现。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机架1顶部的避雷器4,所述避雷器4分别与所述导电杆22和所述钢柱电性连接,当所述导电杆22上出现雷击或异常过电压时,所述避雷器4开始工作,对所述导电杆22进行泻流,保证所述导电杆22及后级电气设备的安全,进一步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监测所述导电杆22状态的监测单元5,所述监测单元5优选为摄像设备,设于所述机架1上,可以直观的看到所述导电杆22的状态,观察所述导电杆22与有轨电车受电弓之间的接触状态,以便于远程操控所述驱动组件3,且可以自动录像保存,有利于事故后的原因排查。进一步的,还包括与所述充电组件2电性连接的报警单元6,以显示所述充电组件2的状态,当所述充电组件2处于充电状态时,其危险性较高,此时应警示周围人员不要接触或靠近所述充电组件2,此处所述报警单元6可以选为声光报警器,也可选为如自动围栏、警示牌等设备,有效的防止充电时意外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的,还包括可检测车辆位置,和/或,车辆进站状态,和/或,车辆出站状态的检测装置7,所述检测装置7与所述充电组件2,和/或,驱动组件3电性连接,所述检测装置7在检测到有轨电车到达指定位置或进站时给所述充电组件2发出指令,可以允许所述充电组件2充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装置,可设于轨道一侧,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充电组件,以及设于所述机架上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充电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充电组件向靠近和远离所述轨道的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可设于轨道一侧,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充电组件,以及设于所述机架上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充电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充电组件向靠近和远离所述轨道的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机架铰接的支撑杆,以及与所述支撑杆铰接的驱动件,以驱动所述支撑杆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机架一端的连接件,以及与所述连接件铰接的导电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电杆一端或两端的导向件。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通过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亮张亚伟杨阳王兴国陈修强张羽张国红杨洪斌史春玉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