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89907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4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贴合装置。该贴合装置包括:承载台,用于承载3D元件;调节机构,用于放置于3D元件与未变形的变形元件之间,调节机构能在第一工作状态及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当调节机构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调节机构具有与3D元件正对的第一避让通孔,第一避让通孔能供朝向3D元件进行第一次形变的变形元件通过,且调节机构能对变形元件进行阻挡,以使得第一次形变后,3D元件的中心区域与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小于3D元件的边缘区域与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当调节机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变形元件朝向3D元件进行第二次形变后,变形元件贴于3D元件上。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在产品的中心区域形成包泡,进而使得产品具有较好的性能。

Stitching device and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贴合
,特别是涉及一种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技术介绍
在触控显示装置的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利用贴合装置将两个元件贴合在一起,例如,将触控薄膜贴合于保护盖板上,又例如,将偏光片薄膜贴合于基板(Lens)上。然而随着触控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触控显示产品逐渐由平面结构的2D产品向曲面结构的3D产品发展,用于贴合制程中的贴合装置的结构也相应改变。例如,在平面贴合制程中,贴合装置的压头带着一个元件下降,并将该元件直接挤压在位于承载台上的另一个元件上(其中一个元件上设置有用于粘结两个元件的粘结胶),而在曲面贴合制程中,在正压的作用下,位于3D元件上方的薄膜元件朝向3D元件形变,并粘结于3D元件上。但采用传统的贴合装置获得的产品的中心区域经常有包泡,包泡会对产品的性能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当产品为触控显示产品时,气泡会影响产品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贴合得到的产品的中心区域有包泡的问题,提供有一种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一种贴合装置,用于贴合3D元件与变形元件,所述变形元件能在正压的作用下朝向所述3D元件形变,并贴于所述3D元件上,包括:承载台,用于承载所述3D元件;以及调节机构,用于放置于所述3D元件与未变形的所述变形元件之间,所述调节机构能在第一工作状态及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以分别对应所述变形元件的第一次形变及第二次形变;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调节机构具有与所述3D元件正对的第一避让通孔,所述第一避让通孔能供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所述第一次形变的所述变形元件通过,且所述调节机构能对所述变形元件进行阻挡,以使得所述变形元件通过所述第一避让通孔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第一次形变后,所述3D元件的中心区域与所述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3D元件的边缘区域与所述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形元件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第二次形变后,所述变形元件贴于所述3D元件上。在上述贴合装置中,通过设置调节机构,并采用两次形变(第一次形变与第二次形变)使得变形元件贴于3D元件上,其中,在第一次形变中,调节机构能对变形元件进行阻挡,以使得变形元件通过第一避让通孔朝向3D元件进行第一次形变后,3D元件的中心区域与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D1小于3D元件的边缘区域与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D2,从而在第二次形变中,经过第一形变后的变形元件与3D元件的中心区域先贴到,而与3D元件的边缘区域后贴到,可以有效避免在产品的中心区域形成包泡,进而使得产品具有较好的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3D元件的尺寸,以使得所述3D元件完全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露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形元件上设置有粘结胶,所述粘结胶的尺寸大于所述3D元件的尺寸,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粘结胶的尺寸,以使得所述粘结胶完全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露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调节机构具有与所述3D元件正对的第二避让通孔,所述第二避让通孔大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所述第二避让通孔能供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所述第二次形变的所述变形元件通过,且所述变形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避让通孔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第二次形变后,所述变形元件贴于所述3D元件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具有过所述3D元件中心的参加中心线,所述参加中心线、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中心线及所述第二避让通孔的中心线重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多块可伸缩的拼接板,多块所述拼接板沿着周向排布,每一所述拼接板能沿与所述参加中心线垂直的直线靠近或远离所述参考中心线运动,以使得所述调节机构能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块所述拼接板在周向上依次接触,并形成具有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环状平板结构;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相邻两块所述拼接板在周向上间隔,并形成有所述第二避让通孔的环状平板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拼接板的数目为四块;及/或所述拼接板用于构成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内壁的侧壁呈弧形;及/或所述承载台开设有收容槽,所述3D元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且所述3D元件的外壁与所述收容槽的内壁贴合;及/或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承载台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设于所述变形元件远离所述3D元件的一侧,用于对所述变形元件加热。一种贴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贴合装置,并将3D元件与变形元件放置于预设工位;对所述变形元件施加正压,所述变形元件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第一次形变,其中,所述第一次形变完成后,所述3D元件的中心区域与所述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3D元件的边缘区域与所述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以及对所述变形元件施加正压,所述变形元件在所述第一次形变的基础上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第二次形变,并使得所述变形元件贴于所述3D元件上,其中,在所述第二次形变中,所述3D元件的中心区域先于所述3D元件的边缘区域与所述变形元件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装置为上述的贴合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贴合装置对变形元件进行第一次形变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贴合装置对变形元件进行第二次形变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贴合装置的调节机构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贴合装置的调节机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贴合装置的调节机构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下的侧面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贴合装置的调节机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下的侧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装置10,该贴合装置10用于贴合3D元件12与变形元件14,变形元件14能在正压的作用下朝向3D元件12形变,并贴于3D元件1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3D元件12为3D保护盖板、3D基板等硬质不易变形元件,例如,3D玻璃。变形元件14为触控薄膜、偏光片薄膜等易变形元件。贴合装置10包括承载台100、固定机构200、加热机构300、气源机构400以及调节机构500。承载台100用于承载3D元件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台100开设有收容槽110,3D元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贴合装置,用于贴合3D元件与变形元件,所述变形元件能在正压的作用下朝向所述3D元件形变,并贴于所述3D元件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台,用于承载所述3D元件;以及调节机构,用于放置于所述3D元件与未变形的所述变形元件之间,所述调节机构能在第一工作状态及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以分别对应所述变形元件的第一次形变及第二次形变;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调节机构具有与所述3D元件正对的第一避让通孔,所述第一避让通孔能供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所述第一次形变的所述变形元件通过,且所述调节机构能对所述变形元件进行阻挡,以使得所述变形元件通过所述第一避让通孔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第一次形变后,所述3D元件的中心区域与所述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3D元件的边缘区域与所述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形元件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第二次形变后,所述变形元件贴于所述3D元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合装置,用于贴合3D元件与变形元件,所述变形元件能在正压的作用下朝向所述3D元件形变,并贴于所述3D元件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台,用于承载所述3D元件;以及调节机构,用于放置于所述3D元件与未变形的所述变形元件之间,所述调节机构能在第一工作状态及第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以分别对应所述变形元件的第一次形变及第二次形变;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调节机构具有与所述3D元件正对的第一避让通孔,所述第一避让通孔能供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所述第一次形变的所述变形元件通过,且所述调节机构能对所述变形元件进行阻挡,以使得所述变形元件通过所述第一避让通孔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第一次形变后,所述3D元件的中心区域与所述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3D元件的边缘区域与所述变形元件之间的距离;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变形元件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第二次形变后,所述变形元件贴于所述3D元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3D元件的尺寸,以使得所述3D元件完全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露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元件上设置有粘结胶,所述粘结胶的尺寸大于所述3D元件的尺寸,所述第一避让通孔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粘结胶的尺寸,以使得所述粘结胶完全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露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调节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调节机构具有与所述3D元件正对的第二避让通孔,所述第二避让通孔大于所述第一避让通孔,所述第二避让通孔能供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所述第二次形变的所述变形元件通过,且所述变形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避让通孔朝向所述3D元件进行第二次形变后,所述变形元件贴于所述3D元件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具有过所述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柏森陈芸霈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