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8608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4 0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包括金属载体壳体、柔性连接接触体和汇流插排;所述汇流插排插入所述间隙中,使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和后柔性连接接触体的弧形的接触页片进行压缩旋转,使所述汇流插排通过所述接触页片与所述金属载体壳体形成可靠的接触力。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抗震动、防错位、安装便捷。对插时,允许±2°偏差的盲插。散热快,发热小,温升低。便捷插拔式柔性连接的若干接触页片采用圆弧形设计,当汇流插排插入时,触指的接触页片沿球面圆弧形成压缩旋转,在旋转范围内,由于接触页片钢带弹力的作用,确保了每个触点与汇流插排的接触力可靠、恒定,保证了通电持续良好。

Flexible Fast Plug-in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
本技术属于导电连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导电(模块)的连接靠螺栓锁紧,例如,当需要实现A导电模块和B导电模块之间的导电通路时,使A导电模块和B导电模块靠螺栓锁紧。此种导电方式,具有组装费力又耗时间的问题,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目前新能源电力驱动领域的电气设备日趋小型化和集成化以及对设备导电(模块)的安装、检修、连接要“快、好、省”的新时代发展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包括金属载体壳体(1)、柔性连接接触体(2)和汇流插排(3);所述汇流插排(3)为平板形结构,在所述汇流插排(3)的一端设置用于与受电体连接固定的汇流插排固定孔(3-1);所述金属载体壳体(1)的四角位置各设置用于与给电体连接固定的载体螺纹孔(1-1);所述金属载体壳体(1)包括前平面板(1-2)、后平面板(1-3)、左弧形板(1-4)和右弧形板(1-5);所述前平面板(1-2)和所述后平面板(1-3)前后相对设置,所述前平面板(1-2)和所述后平面板(1-3)的左侧通过所述左弧形板(1-4)连接,所述前平面板(1-2)和所述后平面板(1-3)的右侧通过所述右弧形板(1-5)连接,使所述前平面板(1-2)、所述右弧形板(1-5)、所述后平面板(1-3)和所述左弧形板(1-4)首尾相接围成插槽(1-6);所述插槽(1-6)的靠近所述前平面板(1-2)的两端各形成左前插孔(1-7)和右前插孔(1-8);所述插槽(1-6)的靠近所述后平面板(1-3)的两端各形成左后插孔(1-9)和右后插孔(1-10);所述柔性连接接触体(2)包括自上向下并排排列的多个弹性页片(2-1)以及实现所述弹性页片(2-1)连接固定的弹性钢带(2-2);其中,每个所述弹性页片(2-1)包括向外凸起的弧形的接触页片(2-1-1)以及页片支撑体(2-1-2);所述页片支撑体(2-1-2)的两端各具有装配槽(2-1-3);所述接触页片(2-1-1)置于所述页片支撑体(2-1-2)的上面,并使所述接触页片(2-1-1)的两端各插入对应的所述装配槽(2-1-3);所述柔性连接接触体(2)的设置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和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安装于所述插槽(1-6)的前侧,并使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的左端插入到所述左前插孔(1-7),使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的右端插入到所述右前插孔(1-8);所述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安装于所述插槽(1-6)的后侧,并使所述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的左端插入到所述左后插孔(1-9),使所述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的右端插入到所述右后插孔(1-10);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的弧形的接触页片(2-1-1)和所述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的弧形的接触页片(2-1-1)相对设置,并具有间隙;所述汇流插排(3)插入所述间隙中,使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和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的弧形的接触页片(2-1-1)进行压缩旋转,使所述汇流插排(3)通过所述接触页片(2-1-1)与所述金属载体壳体(1)形成可靠的接触力。优选的,所述接触页片(2-1-1)的节距为4.0mm,材料厚度为0.2mm~0.3mm。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2.抗震动、防错位、安装便捷。3.对插时,允许±2°偏差的盲插。4.散热快,发热小,温升低。5.便捷插拔式柔性连接的若干接触页片采用圆弧形设计,当汇流插排插入时,触指的接触页片沿球面圆弧形成压缩旋转,在旋转范围内,由于接触页片钢带弹力的作用,确保了每个触点与汇流插排的接触力可靠、恒定,保证了导电(模块)的通电持续良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的整体装配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的整体装配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汇流插排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金属载体壳体和柔性连接接触体的装配关系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金属载体壳体和柔性连接接触体的装配关系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金属载体壳体的立体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金属载体壳体的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连接接触体的立体结构图;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连接接触体的主视图;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连接接触体的侧视图;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连接接触体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可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控制器、输送配电控制器、电池包等导电(模块)的柔性连接,金属载体壳体1、柔性连接接触体2和汇流插排3结合后构成一种便捷插拔式新型导电连接结构,具有插入力小,接触力大,接触性能良好的优点。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主要设计构思为: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主要包括金属载体壳体1、柔性连接接触体2和汇流插排3;其中,柔性连接接触体2采用导电性能好、强度高的铜合金及弹性稳定、可靠的钢带。通常需要对铜合金接触体表面进行电镀处理以增强导电性能和降低接触电阻。柔性连接接触体每个弹性触片的节距为4.0mm,材料厚度为0.2~0.3mm。接触体弹性页片结构和形状设计特殊,对称安装于金属载体壳体1的槽内。当汇流插排插入两个柔性连接接触体的间隙时,形成反作用力而产生足够的接触力;柔性连接接触体的若干接触页片能够通过大量的固定载流点使电流连通;每一接触页片形成独立的弹性负载的载流桥,这样若干并联连接的页片就能大大减少整个连接电阻。另外,接触页片受挤压而旋转,可提高汇流插排3和金属载体壳体1的接触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具体的,参考附图1到图2,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包括金属载体壳体1、柔性连接接触体2和汇流插排3;参考图3,汇流插排3为平板形结构,在汇流插排3的一端设置用于与受电体连接固定的汇流插排固定孔3-1;通过设置汇流插排固定孔3-1,具有汇流插排3与受电体连接固定方便的优点。参考图6-图7,金属载体壳体1的四角位置各设置用于与给电体连接固定的载体螺纹孔1-1;通过开设载体螺纹孔1-1,具有金属载体壳体1与给电体连接固定方便的优点。金属载体壳体1包括前平面板1-2、后平面板1-3、左弧形板1-4和右弧形板1-5;前平面板1-2和后平面板1-3前后相对设置,前平面板1-2和后平面板1-3采用平面板结构的原因为:由于汇流插排3为平板形结构,因此,前平面板1-2和后平面板1-3采用平面板结构,可提高汇流插排3插入后的接触力。前平面板1-2和后平面板1-3的左侧通过左弧形板1-4连接,前平面板1-2和后平面板1-3的右侧通过右弧形板1-5连接,使前平面板1-2、右弧形板1-5、后平面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载体壳体(1)、柔性连接接触体(2)和汇流插排(3);所述汇流插排(3)为平板形结构,在所述汇流插排(3)的一端设置用于与受电体连接固定的汇流插排固定孔(3‑1);所述金属载体壳体(1)的四角位置各设置用于与给电体连接固定的载体螺纹孔(1‑1);所述金属载体壳体(1)包括前平面板(1‑2)、后平面板(1‑3)、左弧形板(1‑4)和右弧形板(1‑5);所述前平面板(1‑2)和所述后平面板(1‑3)前后相对设置,所述前平面板(1‑2)和所述后平面板(1‑3)的左侧通过所述左弧形板(1‑4)连接,所述前平面板(1‑2)和所述后平面板(1‑3)的右侧通过所述右弧形板(1‑5)连接,使所述前平面板(1‑2)、所述右弧形板(1‑5)、所述后平面板(1‑3)和所述左弧形板(1‑4)首尾相接围成插槽(1‑6);所述插槽(1‑6)的靠近所述前平面板(1‑2)的两端各形成左前插孔(1‑7)和右前插孔(1‑8);所述插槽(1‑6)的靠近所述后平面板(1‑3)的两端各形成左后插孔(1‑9)和右后插孔(1‑10);所述柔性连接接触体(2)包括自上向下并排排列的多个弹性页片(2‑1)以及实现所述弹性页片(2‑1)连接固定的弹性钢带(2‑2);其中,每个所述弹性页片(2‑1)包括向外凸起的弧形的接触页片(2‑1‑1)以及页片支撑体(2‑1‑2);所述页片支撑体(2‑1‑2)的两端各具有装配槽(2‑1‑3);所述接触页片(2‑1‑1)置于所述页片支撑体(2‑1‑2)的上面,并使所述接触页片(2‑1‑1)的两端各插入对应的所述装配槽(2‑1‑3);所述柔性连接接触体(2)的设置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和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安装于所述插槽(1‑6)的前侧,并使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的左端插入到所述左前插孔(1‑7),使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的右端插入到所述右前插孔(1‑8);所述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安装于所述插槽(1‑6)的后侧,并使所述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的左端插入到所述左后插孔(1‑9),使所述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的右端插入到所述右后插孔(1‑10);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的弧形的接触页片(2‑1‑1)和所述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的弧形的接触页片(2‑1‑1)相对设置,并具有间隙;所述汇流插排(3)插入所述间隙中,使所述前柔性连接接触体(2A)和后柔性连接接触体(2B)的弧形的接触页片(2‑1‑1)进行压缩旋转,使所述汇流插排(3)通过所述接触页片(2‑1‑1)与所述金属载体壳体(1)形成可靠的接触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柔性快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载体壳体(1)、柔性连接接触体(2)和汇流插排(3);所述汇流插排(3)为平板形结构,在所述汇流插排(3)的一端设置用于与受电体连接固定的汇流插排固定孔(3-1);所述金属载体壳体(1)的四角位置各设置用于与给电体连接固定的载体螺纹孔(1-1);所述金属载体壳体(1)包括前平面板(1-2)、后平面板(1-3)、左弧形板(1-4)和右弧形板(1-5);所述前平面板(1-2)和所述后平面板(1-3)前后相对设置,所述前平面板(1-2)和所述后平面板(1-3)的左侧通过所述左弧形板(1-4)连接,所述前平面板(1-2)和所述后平面板(1-3)的右侧通过所述右弧形板(1-5)连接,使所述前平面板(1-2)、所述右弧形板(1-5)、所述后平面板(1-3)和所述左弧形板(1-4)首尾相接围成插槽(1-6);所述插槽(1-6)的靠近所述前平面板(1-2)的两端各形成左前插孔(1-7)和右前插孔(1-8);所述插槽(1-6)的靠近所述后平面板(1-3)的两端各形成左后插孔(1-9)和右后插孔(1-10);所述柔性连接接触体(2)包括自上向下并排排列的多个弹性页片(2-1)以及实现所述弹性页片(2-1)连接固定的弹性钢带(2-2);其中,每个所述弹性页片(2-1)包括向外凸起的弧形的接触页片(2-1-1)以及页片支撑体(2-1-2);所述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实丹韩永军赵海疆杨照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维通利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