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粉混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8285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4 0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电设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煤粉混合器,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设置的一次风主管道、主混合腔室,还包括预混合腔室,设于所述主混合腔室的上方且与所述主混合腔室连通;一次风分级旁路,用于向所述预混合腔室内送入一次风,所述一次风分级旁路提供的一次风与给粉机提供的粉料在所述预混合腔室内预混合后进入所述主混合腔室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加预混合腔室,使煤粉混合器能够实现两级风粉混合,自给粉机的落粉管落下的粉料和一次风分级旁路提供的一次风在预混腔室内进行一级风粉混合,实现预混合,预混合后的风粉继续进入主混合腔室与一次风主管道提供的一次风进行二级风粉混合。

A Pulverized Coal Mix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粉混合器
本技术涉及发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粉混合器。
技术介绍
目前的煤粉混合器,采用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的电站锅炉煤粉混合器多为单级风粉混合结构,即由给粉机送出的煤粉通过下粉管靠重力作用落入风粉混合腔室,仅靠风粉混合腔室的吼口处的一次风剪切携带进行风粉混合,由于风粉混合腔室需要维持一定的引射能力,所以现有风粉混合腔室往往狭窄、空间受限,导致高负荷工况下风粉混合不均匀、一次风对煤粉的携带能力差,使锅炉燃烧稳定性差,主汽压、主汽温大幅波动,机组被迫降出力运行,影响机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粉混合器,能够解决采用现有的单级风粉混合结构时,高负荷工况下存在的风粉混合不均匀、一次风对煤粉携带能力差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煤粉混合器,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设置的一次风主管道、主混合腔室,还包括:预混合腔室,设于所述主混合腔室的上方且与所述主混合腔室连通;一次风分级旁路,用于向所述预混合腔室内送入一次风,所述一次风分级旁路提供的一次风与给粉机提供的煤粉在所述预混合腔室内预混合后进入所述主混合腔室内。进一步地,所述一次风主管道包括靠近其进风口设置的直管道,所述一次风分级旁路与所述直管道通过弯头连通且其中心轴线平行于所述一次风主管道的中心轴线。进一步地,所述预混合腔室的出料口与所述主混合腔室连通,所述预混合腔室的进料口向所述进风口所在侧倾斜。进一步地,所述一次风分级旁路的径向截面面积不小于所述直管道的径向截面面积的10%。进一步地,还包括旁路风量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送入所述预混合腔室内的一次风风量。进一步地,所述旁路风量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测量单元,用于测量送入所述预混合腔室内的煤粉量;两个第二测量单元,分别用于测量所述一次风主管道的进风口压力和所述主混合腔室的出料口压力;调节风门,用于调节所述一次风分级旁路内的风速;控制器,所述第一测量单元、第二测量单元和所述调节风门均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进一步地,所述一次风分级旁路内设有测量其内当前风速的第一风速测量仪;所述一次风主管道内设有测量其内当前风速的第二风速测量仪。进一步地,所述主混合腔室内设有托板,用于承接通过所述预混合腔室进入所述主混合腔室内的物料,所述托板上设有若干通风孔。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孔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主混合腔室的中心轴线。进一步地,所述托板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托板沿所述一次风主管道内的一次风流动方向分布且到所述主混合腔室底壁的距离逐渐减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增加预混合腔室,使煤粉混合器能够实现两级风粉混合,自给粉机的落粉管落下的煤粉和一次风分级旁路提供的一次风在预混腔室内进行一级风粉混合,实现预混合,预混合后的风粉继续进入主混合腔室与一次风主管道提供的一次风进行二级风粉混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煤粉混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托板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剖视图。图中:1、一次风主管道;10、进风口;11、直管道;12、缩口管;2、主混合腔室;21、出料口;3、预混合腔室;4、一次风分级旁路;5、风门;6、托板;61、通风孔;62、倾斜面;7、弯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粉混合器,该煤粉混合器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设置的一次风主管道1、主混合腔室2,设于主混合腔室2的上方且与主混合腔室2连通的预混合腔室3,及用于向预混合腔室3内送入一次风的一次风分级旁路4。一次风分级旁路4送入预混合腔室3内的一次风与给粉机送入预混合腔室3内的煤粉预混合后进入主混合腔室2内,再与一次风主管道1送入主混合腔室2内的一次风进行再次混合,实现风粉的充分混合,经过两次混合后的风粉气流被送入燃烧器。通过增加预混合腔室3,使煤粉混合器能够实现两级风粉混合,自给粉机的落粉管落下的煤粉和一次风分级旁路4提供的一次风在预混腔室内进行一级风粉混合,实现预混合,预混合后的风粉继续进入主混合腔室2与一次风主管道1提供的一次风进行二级风粉混合。通过多级风粉混合,提高了煤粉混合器的风粉均匀性,提高了一次风对煤粉的携带能力,加强了风粉混合的均匀性,提高了锅炉高负荷工况下的燃烧稳定性,减少了主汽压、主汽温的大幅波动,提高了锅炉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解决了采用现有的单级风粉混合结构时高负荷工况下存在的风粉混合不均匀、一次风对煤粉携带能力差的问题。上述一次风主管道1包括沿一次风流动方向依次连通设置的直管道11、缩口管12,缩口管12位于直管道11和主混合腔室2之间,即直管道11靠近一次风主管道1的进风口10设置。本实施例中对一次风主管道1内的一次风进行分流,以为一次风分级旁路4提供一次风。具体地,一次风分级旁路4位于一次风主管道1的上方且与直管道11通过弯头连通,该弯头为90°弯头,实现一次风分级旁路4的中心轴线平行于一次风主管道1的中心轴线,减小了一次风分级旁路4内一次风流动过程中的阻力。其中,主混合腔室2的上侧设有轴向截面呈倒梯形设置的凹槽,缩口管12的轴向截面呈梯形且沿一次风流动方向缩口管12的直径逐渐减小。预混腔室布置于给粉机的落粉管末端,使经过预混合的风粉直接进入主混合腔室2内。具体地,凹槽的底壁处设有开口,预混合腔室3通过该开口与主混合腔室2连通,即预混合腔室3设于主混合腔室2的上方,风粉在预混合腔室3内进行预混合,使煤粉在重力和一次风携带的共同作用下进入主混合腔室2内,不仅使风粉混合更加均匀,而且减小了团状下粉以及卡粉的可能性。预混合腔室3的出料口与主混合腔室2连通,预混合腔室3的进料口向一次风主管道1的进风口10所在侧倾斜,结合上述凹槽和缩口管12使主混合腔室2与预混合腔室3连通区域形成的负压,预混合腔室3内的风粉更易进入主混合腔室2内,并在一次风主管道1提供的一次风作用下向主混合腔室2的出料口21所在侧流动。一次风分级旁路4的径向截面面积不小于直管道11的径向截面面积的10%,而且上述煤粉混合器还包括旁路风量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送入预混合腔室3内的一次风风量。具体地,旁路风量调节组件包括用于测量送入预混合腔室3内煤粉量的第一测量单元,分别用于测量一次风主管道1的进风口10压力和主混合腔室2的出料口21压力的第二测量单元,用于调节一次风分级旁路4内风速且位于于一次风分级旁路4内的调节风门5,及电连接于第一测量单元、第二测量单元和调节风门5的控制器。通过多次试验确定,调节风门5的开度大小与送入预混合腔室3内的煤粉量、一次风主管道1内的进风口10压力和主混合腔室2的出料口21压力之差有关,通过调节调节风门5的开度大小,保证风粉能够在预混合室3内进行充分混合,解决下粉不均匀、团粉的问题。上述调节风门5的开度大小与送入预混合腔室3内的煤粉量、一次风主管道1内的进风口10压力和主混合腔室2的出料口21压力之差的关系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试验确定。一次风分级旁路4内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粉混合器,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设置的一次风主管道(1)、主混合腔室(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混合腔室(3),设于所述主混合腔室(2)的上方且与所述主混合腔室(2)连通;一次风分级旁路(4),用于向所述预混合腔室(3)内送入一次风,所述一次风分级旁路(4)提供的一次风与给粉机提供的煤粉在所述预混合腔室(3)内预混合后进入所述主混合腔室(2)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粉混合器,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设置的一次风主管道(1)、主混合腔室(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混合腔室(3),设于所述主混合腔室(2)的上方且与所述主混合腔室(2)连通;一次风分级旁路(4),用于向所述预混合腔室(3)内送入一次风,所述一次风分级旁路(4)提供的一次风与给粉机提供的煤粉在所述预混合腔室(3)内预混合后进入所述主混合腔室(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风主管道(1)包括靠近其进风口(10)设置的直管道(11),所述一次风分级旁路(4)与所述直管道(11)通过弯头连通且其中心轴线平行于所述一次风主管道(1)的中心轴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混合腔室(3)的出料口与所述主混合腔室(2)连通,所述预混合腔室(3)的进料口向所述进风口(10)所在侧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风分级旁路(4)的径向截面面积不小于所述直管道(11)的径向截面面积的1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混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旁路风量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送入所述预混合腔室(3)内的一次风风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煤粉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学森赵鑫平王留锋任利明毛睿
申请(专利权)人:润电能源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