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检测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7788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4 0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检测梁,包括:检测梁体,可与车辆转向架固定连接;惯性组件,收容于所述检测梁体内;地面标识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所述检测梁体的外表面上,用于检测地面的金属变化;以及多个激光摄像模组,固定设置于所述检测梁体的外表面上,用于采集轨道图像,以检测轨道的几何参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降低轨道检测梁的尺寸和重量,提高安装和维护效率,实现多功能检测。

A Track Detection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检测梁
本技术涉及轨道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轨道检测梁。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铁路发展的快速推进,截止目前,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2.7万公里左右。每天铁路运量已史无前例,如何保证列车安全、稳定、不间断运行已成为中国铁路人的重要使命。轨道检测设备为铁路客车安全运行提供及时准确的轨道状态和相关参数,轨道检测设备是否正常稳定的工作直接影响到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到铁路客车运行的安全性。轨道检查车是用来检测轨道的几何状态不平顺状况,以便评价轨道几何状态的特种车辆,简称轨检车。现代轨检车一般采用惯性基准法、非接触式测量的方式,是基于摄像原理的轨距轨向测量系统。所有传感器均安装在悬挂于车辆转向架构架上的轨道检测梁上,既能检测轨道状态又能显示轨廓廓形。轨道检测梁上安装的设备主要有激光器、摄像机、轨向加速度计和陀螺组件等组件。传统的轨道检测梁一般将激光器和摄像机按照其几何关系布置在检测梁内,检测梁为一个腔体,所有的功能组件集成在检测梁腔体内,检测梁尺寸会变得很大,这样的制造方式不但增加加工难度、生产周期和制作成本,同时由于检测梁整体尺寸过大,相应检测梁的自重过大,安装的时候势必费时费力,同时所有的组件集成在检测梁的腔体内,一旦一个组件损坏,整个检测梁需要打开,给后期维护造成很多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检测梁,降低轨道检测梁的尺寸和重量,提高安装和维护效率以及实现多种功能集成检测。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检测梁,包括:检测梁体,可与车辆转向架固定连接;惯性组件,收容于所述检测梁体内;地面标识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所述检测梁体的外表面上,用于检测地面的金属变化;以及多个激光摄像模组,固定设置于所述检测梁体的外表面上,用于采集轨道图像,以检测轨道的几何参数。优选地,所述检测梁体的顶面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转向架固定连接的第一螺栓。优选地,所述转向架包括用于与所述检测梁体连接的接口,所述转向架的接口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栓中以与所述第一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螺栓上进一步设有分别位于所述接口上、下两侧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优选地,每个所述激光摄像模组包括激光器和摄像机。优选地,所述检测梁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三个所述激光摄像模组;所述轨道包括用于承载的两个基本轨和分别设于所述两个基本轨两侧的两个供电轨;设于所述检测梁体一端的三个激光摄像模组包括分别对应设在所述一端的一个基本轨两侧的第一激光摄像模组和第二激光摄像模组以及一个供电轨的第三激光摄像模组。优选地,所述第一激光摄像模组和所述第二激光摄像模组的上方设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的下方开口,所述第一激光摄像模组和所述第二激光摄像模组自所述开口处暴露于所述保护罩外部。优选地,所述检测梁还包括与每个激光摄像模组连接的信号传输线;所述保护罩沿所述轨道方向的边缘位于所述检测梁体的外侧,且所述保护罩顶面的高度低于所述检测梁体的顶面,所述保护罩的顶面边缘与所述检测梁体的顶面边缘间形成多个卡线组件,所述多个卡线组件与所述检测梁体和所述保护罩间形成有走线通道,所述信号传输线从所述走线通道中走线。优选地,所述检测梁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包括与所述检测梁体固定的水平固定部和与所述水平固定部连接并朝向所述供电轨倾斜的倾斜固定部;所述倾斜固定部背离所述水平固定部的表面固定有所述第三激光摄像模组。优选地,所述水平固定部和所述倾斜固定部间形成有至少一个加强筋。优选地,所述检测梁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防坠装置;所述防坠装置包括与所述检测梁体固定的第二螺栓以及与所述第二螺栓连接的吊环;所述吊环通过钢丝绳与转向架连接。本技术通过将不易损坏和不需要频繁更换的惯性组件设于检测梁体内,将需要安装在不同位置和不同方向的地面标识传感器和多个激光摄像模组设于检测梁体外部。地面标识传感器和多个激光摄像模组设于检测梁体外部,从而使检测梁体可以设计成小型化,减小轨道检测梁的尺寸和成本。且也便于地面标识传感器和多个激光摄像模组的安装和更换,提高维修和装配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本技术一种轨道检测梁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外形图之一;图2示出本技术一种轨道检测梁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外形图之二;图3示出本技术一种轨道检测梁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正视图;图4示出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图5示出本技术一种轨道检测梁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本技术,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轨道检测梁。该轨道检测梁可用于高速铁路检测车检测,也可用于城铁、地铁等检测车检测,应用此结构形式也可用于轨道几何半断面检测、钢轨轮廓廓形检测、地铁三轨检测。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轨道检测梁包括检测梁体1、惯性组件、地面标识传感器2和多个激光摄像模组。其中,检测梁体1可与车辆转向架固定连接,惯性组件收容于所述检测梁体1内,用于提供基准参数,例如本实施例中,惯性组件收容于检测梁体1中央区域3对应的检测梁体内腔中。地面标识传感器2固定设置于所述检测梁体1的外表面上,用于检测地面的金属变化。多个激光摄像模组固定设置于所述检测梁体1外表面的两端,用于采集轨道图像,以检测轨道的几何参数。检测梁体1用于在转向架的带动下沿着轨道移动,检测梁体1上固定有惯性组件、地面标识传感器2和多个激光摄像模组,通过惯性组件、地面标识传感器2和多个激光摄像模组可检测轨道的轨廓廓形和几何状态,本技术的轨道检测梁集多种检测功能于一体,可同时对轨道进行多种检测。本实施例中,将性能稳定、不易损坏和不需要频繁更换的惯性组件设于检测梁体1内,合理复用检测梁体1的内部空间,尽量缩小梁体尺寸。同时,将需要安装在不同位置和以不同方向安装以及易更换的地面标识传感器2和多个激光摄像模组设于检测梁体1外部。地面标识传感器2和多个激光摄像模组设于检测梁体1外部,从而使检测梁体1可以设计成小型化和轻量化,减小轨道检测梁的尺寸和成本,提升轨道检测梁的安全性能。且通过这种开放式设计轨道检测梁,也便于地面标识传感器2和多个激光摄像模组的安装和更换,提高维修和装配效率。本技术的轨道检测梁扩展空间宽阔、结构可靠和易维护。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检测梁体1可采用航空铝合金通过铣削加工一体成型,在不影响梁体强度的前提下,以尽量减轻梁体的自重,从而可提供一种较轻重量的轨道轮廓检测梁。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梁体1的顶面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转向架固定连接的连接组件4,每个连接组件4至少包括第一螺栓4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栓41的个数为4个,每个螺栓的规格为M2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一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检测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梁体,能够与车辆转向架固定连接;惯性组件,收容于所述检测梁体内;地面标识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所述检测梁体的外表面上,用于检测地面的金属变化;以及多个激光摄像模组,固定设置于所述检测梁体的外表面上,用于采集轨道图像,以检测轨道的几何参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检测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梁体,能够与车辆转向架固定连接;惯性组件,收容于所述检测梁体内;地面标识传感器,固定设置于所述检测梁体的外表面上,用于检测地面的金属变化;以及多个激光摄像模组,固定设置于所述检测梁体的外表面上,用于采集轨道图像,以检测轨道的几何参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检测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梁体的顶面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转向架固定连接的第一螺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检测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包括用于与所述检测梁体连接的接口,所述转向架的接口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栓中以与所述第一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螺栓上进一步设有分别位于所述接口上、下两侧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检测梁,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激光摄像模组包括激光器和摄像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检测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梁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三个所述激光摄像模组;所述轨道包括两个基本轨和分别设于所述两个基本轨两侧的两个供电轨;设于所述检测梁体一端的三个激光摄像模组包括分别设在所述一端对应的一个基本轨两侧的第一激光摄像模组和第二激光摄像模组以及一个供电轨的第三激光摄像模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检测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奇永王昊赵延峰王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北京铁科英迈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