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5128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0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包括底座和插件组,所述插件组设于底座内部,所述底座包括侧盖和壳体,所述侧盖上设有凸块,所述壳体上与侧盖连接的部位设有与凸块相配的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橡胶圈,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四个与车身钣金连接的卡接点,所述卡接点包括V型塑制压片,且所述V型塑制压片的一端与壳体热熔连接;所述插件组包括若干插件,若干所述插件的两端均设有滑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插件转接机构,针对不同配置车的功能需求以及针脚数量的需求可以选用不同的插件进行组合,能够将信号进行集中转接,而且可以减小插件占用人机工程或其他零部件布置所需要的空间。

A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Wire Harness Plug-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转接线束
,具体为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汽车配置的丰富,汽车内各种控制单元逐渐增加,各控制单元中信号传递量也跟随增加,各线束之间对插的接插件针脚数需求很多。在A柱下的位置会集中仪表线束、车门线束、地板线束、机舱线束之间的对插件互相连接,实现整车连接不同线束的各控制单元之间信号互相传递。而各线束之间的对插件更多的布置在A柱下内板与A柱下护板之间,插件较多,且占用空间大,线束走向不顺。因布置需求,在A柱下护板位置增加机盖拉线扣手或人机工程要求脚部空间尺寸要求较大时,会导致A柱下内板与A柱下护板之间的空间较小,无法布置更多对插件用于各线束之间的连接。不同平台甚至不同配置的车型在此处位置的线束连接方案均需要重新规划,设计方案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针对不同配置车的功能需求以及针脚数量的需求可以选用不同的插件进行组合,能够将信号进行集中转接,而且可以减小插件占用人机工程或其他零部件布置所需要的空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包括底座和插件组,所述插件组设于底座内部,所述底座包括侧盖和壳体,所述侧盖上设有凸块,所述壳体上与侧盖连接的部位设有与凸块相配的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橡胶圈,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四个与车身钣金连接的卡接点,所述卡接点包括V型塑制压片,且所述V型塑制压片的一端与壳体热熔连接;所述插件组包括若干插件,若干所述插件的两端均设有滑块,且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对应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若干所述插件的内部均通过PCB印刷电路板实现电路的通路。优选的,所述底座顶部的四周设有压板,所述压板与底座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压板的下方设有橡胶软垫。优选的,所述插件组至少包括插件A和插件B,所述插件A为带视频信号线的转接插件,所述插件B为带电源分配转接插件。优选的,所述插件B的左侧为电源输入端,插件B的右侧为电源输出端,所述电源输出端可单独连接多个用电器。优选的,所述插件组包括若干插件C,所述插件C为普通信号转接插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不同类型插件组合可满足不同平台(或配置)车型的信号转接需求,通用性强;2、在有限的空间内可增加更多针脚以满足更高配置车型线束对插件之间的针脚数需求;3、节省A柱下护板位置空间,可用于布置其他零部件(例如:机盖拉线扣手等),增大驾驶员脚部空间,利于人机工程,利于线束走向平顺;4、该插件底座固定需车身开较大尺寸的安装孔,有利于车身减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安装在A柱下内板与A柱下加强板的空腔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中插件组与底座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101、侧盖;102、壳体;103、凸块;104、卡槽;105、卡接点;106、滑槽;107、V型塑制压片;108、压板;2、插件组;201、PCB印刷电路板;202、滑块;203、插件A;204、插件B;205、插件C;3、A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包括底座1和插件组2,所述插件组2设于底座1内部,所述底座1包括侧盖101和壳体102,所述侧盖101上设有凸块103,所述壳体102上与侧盖101连接的部位设有与凸块103相配的卡槽104,所述卡槽104内设有橡胶圈,可以增加壳体102与侧盖101连接的密封性,所述壳体102的外侧壁上设有四个与车身钣金连接的卡接点105,所述卡接点105包括V型塑制压片107,且所述V型塑制压片107的一端与壳体102热熔连接;在安装时,需要将该汽车线束插件转接机构布置在A柱3下内板与A柱3下加强板的空腔内,此过程中,V型塑制压片107会受到挤压产生弹性形变,依靠V型塑制压片107弹性形变的力量可以将汽车线束插件转接机构稳固的安装在A柱3下的空腔内。所述插件组2包括若干插件,若干所述插件的两端均设有滑块202,且所述壳体102的内侧壁对应设有与滑块202相匹配的滑槽106,在安装插件时,可以将插件沿着滑槽106依次安装在壳体102内部。若干所述插件的内部均通过PCB印刷电路板201实现电路的通路。所述底座1顶部的四周设有压板108,所述压板108与底座1一体成型,通过压板108的设置,可以很好的将该汽车线束插件转接机构布置在A柱3下内板与A柱3下加强板的空腔内,起到限位和进一步稳固连接的作用。所述压板108的下方设有橡胶软垫,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避免了汽车行驶中因产生振动而影响线束的电路连接效果。所述插件组2至少包括插件A203和插件B204,所述插件A203为带视频信号线的转接插件,所述插件B204为带电源分配转接插件,所述插件B204的左侧为电源输入端,插件B204的右侧为电源输出端,所述电源输出端可单独连接多个用电器,所述插件组2包括若干插件C205,所述插件C205为普通信号转接插件。工作原理:该汽车线束插件转接机构通过将不同类型插件进行组合可满足不同平台(或配置)车型的信号转接需求,通用性强;该汽车线束插件转接机构的插件组2在有限的空间内可增加更多针脚以满足更高配置车型线束对插件之间的针脚数需求;将该汽车线束插件转接机构布置在A柱3下内板与A柱3下加强板的空腔内,可以节省A柱3下护板位置空间,节省下来的空间可用于布置其他零部件(例如:机盖拉线扣手等),增大驾驶员脚部空间,利于人机工程,利于线束走向平顺;而且,该汽车线束插件转接机构的固定需车身开较大尺寸的安装孔,有利于车身减重。具体实施:A柱3是汽车左前方和右前方连接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在发动机舱和驾驶舱之间,且位于左右后视镜的上方,简单来说,A柱3就是指挡风玻璃和左、右前车门之间的柱。底座1分为侧盖101和壳体102两部分,底座1的壳体102上有四个卡接点105卡接在车身钣金上,壳体102用于安装各种类型插件,确定好插件组2合后,将各类型插件沿着滑槽106依次安装在壳体102内部,所有插件固定到位后开始安装侧盖101,将侧盖101通过凸块103和卡槽104卡的配合接在底座1壳体102上之后,再将整体(该汽车线束插件转接机构)安装到车身上即可;其他线束间的信号可通过此新型插件转接机构可实现较多信号的集中转接。其中插件根据整车配置需求可以组合不同类型的插件以满足整车功能需求。本技术将A柱3下护板位置的各线束对插件重新设计,插件内部端子通过PCB印刷电路板201连接,安装结构保持统一通用,各线束对插件集中进行信号转接,针对不同配置车的功能需求以及针脚数量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插件进行组合即可,同时将该汽车线束插件转接机构布置在A柱3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插件组,所述插件组设于底座内部,所述底座包括侧盖和壳体,所述侧盖上设有凸块,所述壳体上与侧盖连接的部位设有与凸块相配的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橡胶圈,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四个与车身钣金连接的卡接点,所述卡接点包括V型塑制压片,且所述V型塑制压片的一端与壳体热熔连接;所述插件组包括若干插件,若干所述插件的两端均设有滑块,且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对应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若干所述插件的内部均通过PCB印刷电路板实现电路的通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插件组,所述插件组设于底座内部,所述底座包括侧盖和壳体,所述侧盖上设有凸块,所述壳体上与侧盖连接的部位设有与凸块相配的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橡胶圈,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四个与车身钣金连接的卡接点,所述卡接点包括V型塑制压片,且所述V型塑制压片的一端与壳体热熔连接;所述插件组包括若干插件,若干所述插件的两端均设有滑块,且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对应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滑槽,若干所述插件的内部均通过PCB印刷电路板实现电路的通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线束插件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顶部的四周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朋飞李维阳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龙创世纪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