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3566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15: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包含一基座,具有一上侧面及一下侧面,该上侧面设有复数散热鳍片,一气密流道结构形成在该基座内部,以达到热量均匀分布、散热效率高且节省设备内部空间的功效。

Runner type two-phase flow radi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器,特别指一种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
技术介绍
由于通讯设备、电脑、汽车、家用电器以及其他用电设备的应用和普及,散热器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对这些功率密集型设备的工作稳定性、使用寿命长短甚至是安全性,而传统鳍片式散热器吸收热量后,热量经常积聚在小范围内,难以将热量均匀分布出去,在前述设备有限的空间中已难以满足散热需求,解决这类散热难题常常采用风扇强制对流,或者改为水冷。然而,风扇强制对流需要充足的散热空间安装风扇并耗费电能,水冷散热效果虽然较好,但是需要较大冷却设备放置空间且成本较高。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研究人员所要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是,实现热量快速均匀分布以达到较高的散热效率且节省设备内部空间。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座上侧设有复数散热鳍片,且一气密流道结构形成在该基座内部。所述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中,该基座及该气密流道结构是一体成型。所述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中,该基座包含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上、下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二板体上、下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三侧面及一第四侧面,该复数散热鳍片形成在该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该第一板体的第二侧面对应盖合该第二板体的第三侧面,该气密流道结构选择形成在该第二侧面及该第三侧面其中任一。所述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中,该气密流道结构具有一开放侧及一封闭侧,该封闭侧形成在该第二侧面及该第三侧面其中任一,该开放侧相对该封闭侧。所述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中,该气密流道结构具有复数环形流道、复数蒸发流道及一回流流道,该复数环形流道选择呈同心彼此间隔平行排列、呈彼此相互交错排列及呈彼此相互间隔平行排列其中任一,该复数蒸发流道从一中心呈放射状分别连通该复数环形流道,该回流流道连通该复数蒸发流道。所述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中,该气密流道结构具有一蜂窝状流道及一回流流道,该蜂窝状流道具有一蒸发区及一冷凝区,该回流流道连通该蒸发区及该冷凝区。所述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中,该气密流道结构的壁面设有一毛细结构。所述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中,还包含一除气输液流道,其连通该气密流道结构。凭借本专利技术此设计,该气密流道结构可快速将工作流体所带的热量传递出去,实现热量快速均匀分布以达到较高的散热效率,并在工作流体冷凝后快速回流,降低气密流道结构内部干烧的机率,同时相较于加装风扇或水冷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更能达到节省设备内部空间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图2的A-A线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替代实施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替代实施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另一视角;图8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另一视角;图9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四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基座1;散热鳍片11;第一板体12;第一侧面121;第二侧面122;第二板体13;第三侧面131;第四侧面132;气密流道结构3;环形流道31;蒸发流道32;中心321;回流流道33;开放侧34;封闭侧35;除气输液流道36;蜂窝状流道37;蒸发区371;冷凝区372;毛细结构38。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5,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立体组合图、图2的A-A线剖视图及替代实施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包含一基座1上侧设有复数散热鳍片11,且一气密流道结构3形成在该基座1内部。该基座1于本实施例中可包含一第一板体12及一第二板体13,该第一板体12上、下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面121及一第二侧面122,该第二板体13上、下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三侧面131及一第四侧面132,该复数散热鳍片11形成在该第一板体12的第一侧面121,该第一板体12的第二侧面122对应盖合该第二板体13的第三侧面131。该气密流道结构3在本实施例中系表示为形成在该第三侧面131,但并不局限于此,该气密流道结构3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表示为形成在该第二侧面122。该第一、二板体12、13的结合方式例如为摩擦搅拌焊接,该第一、二板体12、13为相同或相异材质时进行摩擦搅拌焊接,并不受限该第一、二板体12、13的材料同异性。该气密流道结构3具有复数环形流道31、复数蒸发流道32、一回流流道33、一开放侧34、一封闭侧35及一除气输液流道36。该复数环形流道31在本实施例中系表示为围绕同一中心呈同心彼此间隔平行排列(如图1所示),但并不局限于此,该复数环形流道3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表示为呈彼此相互交错排列(如图4所示)或呈彼此相互间隔平行排列(如图5所示),该复数蒸发流道32从一中心呈放射状分别连通该复数环形流道31,该回流流道33连通该复数蒸发流道32。该封闭侧35在本实施例中系表示为形成在该第三侧面131,但并不局限于此,该封闭侧35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表示为形成在该第二侧面122,该开放侧34相对该封闭侧35。该除气输液流道36连通该气密流道结构3,该除气输液流道36系用以抽除该气密流道结构3内部的非凝结气体并抽真空,以及用以输入一工作流体(未绘示),该工作流体选择为气相流体及气液两相变化流体其中任一。凭借本专利技术此设计,将设有该复数环形流道31的区域贴设于一发热源(未绘示)上,令该复数环形流道31内的工作流体可以快速的吸收热量,并通过呈放射状的该复数蒸发流道32将工作流体所带的热量快速传递出去,实现热量快速均匀分布,使发热源的热量不会集中在该复数环形流道31的区域,进而达到较高的散热效率,并在工作流体冷凝后通过该回流流道33使工作流体回流至该复数环形流道31内,降低该复数环形流道31内部干烧的机率。请参阅图6,是本专利技术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并辅以参阅图1至图5,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及功能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是,该气密流道结构3的该复数环形流道31及该复数蒸发流道32,改设计为一蜂窝状流道37,该蜂窝状流道37具有一蒸发区371及一冷凝区372,该回流流道33连通该蒸发区371及该冷凝区372。凭借本专利技术此设计,将设有该蜂窝状流道37的蒸发区371贴设于一发热源(未绘示)上,令该蒸发区371内的工作流体可以快速的吸收热量,并通过该蜂窝状流道37将工作流体所带的热量快速传递至该冷凝区372,实现热量快速均匀分布,使发热源的热量不会集中在该蒸发区371,进而达到较高的散热效率,并在工作流体冷凝后通过该回流流道33使工作流体回流至该蒸发区371内,降低该蒸发区371内部干烧的机率。请参阅图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座上侧设有复数散热鳍片,且一气密流道结构形成在该基座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座上侧设有复数散热鳍片,且一气密流道结构形成在该基座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及该气密流道结构是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包含一第一板体及一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上、下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第二板体上、下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三侧面及一第四侧面,该复数散热鳍片形成在该第一板体的第一侧面,该第一板体的第二侧面对应盖合该第二板体的第三侧面,该气密流道结构选择形成在该第二侧面及该第三侧面其中任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道型二相流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气密流道结构具有一开放侧及一封闭侧,该封闭侧形成在该第二侧面及该第三侧面其中任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百龄陈旦军李国辉成旒源何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兴奇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