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3440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14:29
本公开涉及一种进气装置。进气装置包括过滤用于内燃发动机的进气空气的空气过滤器(10),容纳空气过滤器的过滤器壳体(20),以及空气物理量传感器(30)。过滤器壳体包括进气通道(2)以允许进气空气从空气过滤器的上游传递到下游。过滤器壳体具有通道壁部(220),该通道壁部(220)是导电的并且在空气过滤器的下游侧暴露于进气通道。空气物理量传感器(30)具有:传感器元件(32),其检测与空气过滤器的下游侧的进气空气有关的特定物理量;以及接地结构(36),其与通道壁部电连接用于使传感器元件接地。

Intak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装置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过滤和引导进气空气到达内燃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技术介绍
JP2016-78640A描述了一种进气装置,其中自放电静电消除器安装在进气通道的位于空气过滤器下游的壁表面上。当由于自放电静电消除器中的电荷累积而使电位变高时,自放电降低了进气通道的壁表面上的电荷量,从而可以提高进气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如图13中示意性所示,由于与空气过滤器的摩擦接触,进气空气A或进气空气A中所包含的异物D带正电(图13中的+)。另一方面,由于与进气空气A或异物D的摩擦接触,由树脂制成的通道壁1000带负电(图13中的-)。结果,带正电的异物D电沉积并积聚在通道壁1000的带负电的表面上,并且带正电的进气空气A或带正电的异物D被排斥。在这种情况下,进气空气A容易与通道壁1000的表面分离。当自放电静电消除器继续累积电荷时,在JP2016-78640A中,不发生自放电并且进气空气A可以继续与通道壁1000的表面分离。由于进气空气A的分离增加进气阻力(进气空气压力损失),因此阻碍了平稳气流,使得进气效率的提高降低。进气装置可包括安装在空气过滤器下游的空气物理量传感器,以检测与过滤后的进气空气有关的特定物理量。在这种情况下,当自放电静电消除器累积电荷时,包含在进气空气A中的异物D电沉积并积聚在空气物理量传感器上,使得不能提高进气效率。另外,电沉积的异物D污染空气物理量传感器本身,从而导致传感器劣化。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气装置,其中在抑制传感器劣化的同时提高了进气效率。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公开的技术手段。应注意,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括号中的附图标记不限制本公开的技术范围。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进气装置包括过滤用于内燃发动机的进气空气的空气过滤器、过滤器壳体以及空气物理量传感器。过滤器壳体包括容纳空气过滤器的进气通道,以允许进气空气从空气过滤器的上游传递到下游。过滤器壳体具有通道壁部,该通道壁部是导电的并且在空气过滤器的下游侧暴露于进气通道。空气物理量传感器具有:传感器元件,其检测与空气过滤器的下游侧的进气空气相关的特定物理量;以及接地结构,其电连接至通道壁部用于使传感器元件接地。因此,壳体的通道壁部暴露于空气过滤器的下游侧的进气通道,而进气空气穿过进气通道从容纳在过滤器壳体中的空气过滤器的上游流动到下游。因此,通道壁部通过与进气空气或包含在进气空气中的异物的摩擦接触而带负电。进气空气中由于与空气过滤器的摩擦接触而带正电的异物可以电沉积在通道壁部的表面上。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通过空气过滤器下游的空气物理量传感器的传感器元件检测与进气空气有关的特定物理量。由于空气物理量传感器通过与进气空气或异物的摩擦接触而带负电,因此带正电的异物可以电沉积在传感器的表面上。根据本公开,用于使空气物理量传感器的传感器元件接地的接地结构与导电通道壁部电连接。在这种状态下,充电在通道壁部和空气物理量传感器的每个上的负电荷可以快速释放到接地结构。因此,在空气过滤器下游的位置处,异物难以电沉积在通道壁部的表面以及空气物理量传感器的表面上。因此,可以抑制由带正电的进气空气或异物与通道壁部和空气物理量传感器的表面分离而引起的进气阻力的增加。因此,可以提高进气效率。此外,由于可以减少由异物的电沉积而引起对空气物理量传感器本身的污染,所以可以抑制传感器的劣化。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进气装置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进气装置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进气装置的空气物理量传感器的放大图。图4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进气装置的空气物理量传感器的透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进气装置的空气物理量传感器的另一透视图。图6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进气装置的空气物理量传感器的另一透视图。图7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进气装置的空气物理量传感器的截面图。图8是用于解释根据该实施例的进气装置的效果的示意图。图9是用于解释根据该实施例的进气装置的效果的摩擦电序图。图10是示出图1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1是示出图2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2是示出图2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3是用于解释比较示例中的电沉积在通道壁上的异物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进气装置1安装在车辆上,并且应用于驱动车辆的内燃发动机。进气装置1过滤并引导空气通过进气通道2进入内燃发动机。进气装置1包括检测与进气空气有关的特定物理量的检测器。具体地,进气装置1包括空气过滤器10、过滤器壳体20以及空气物理量传感器30。空气过滤器10由网状材料形成。空气过滤器10由例如树脂、纸或金属制成。在该实施例中,形成空气过滤器10的材料是由聚氨酯树脂制成的波纹管非织造织物。空气过滤器10设置在过滤器壳体20内以分隔进气通道2。流动通过进气通道2的进气空气通过穿过滤器壳体20中的空气过滤器10而被过滤。此时,空气过滤器10从进气空气中收集尺寸大于网格的异物。过滤器壳体20通过组合壳体构件21,22而形成。壳体构件21,22分别由导电材料形成,以呈杯形或盘形。形成壳体构件21,22中的每个的导电材料例如是导电树脂或金属。在该实施例中,形成壳体构件21,22中的每个的导电材料是包含导电填料(诸如导电碳)的聚丙烯树脂。壳体构件21和22在开口处连接在一起,空气过滤器10设置在开口之间。结果,过滤器壳体20由彼此电连接的壳体构件21和22形成,以形成进气通道2,使得进气空气从容纳在进气通道2中的空气过滤器10的上游传递到下游。在本实施例中,进气通道2包括容纳空气过滤器10的过滤空间2a以及容积小于过滤空间2a的节流空间2b。上游壳体构件21具有导电的上游通道壁210,其完全暴露于进气通道2的位于空气过滤器10上游的过滤空间2a。上游通道壁210具有入口部分210a,该入口部分打开为允许进气空气从车辆外部流入过滤空间2a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下游壳体构件22具有导电下游通道壁部220。下游通道壁部220完全暴露于进气通道2的位于空气过滤器10下游的过滤空间2a以及进气通道2的位于过滤空间2a下游的节流空间2b。下游通道壁部220具有筒形壁221,该筒形壁221形成为筒形形状以围绕节流空间2b的整个区域,并且漏斗端口221a和出口端口221b开口在筒形壁221中。漏斗端口221a设置在筒形壁221的上游端部处,该上游端部突出到过滤空间2a中。漏斗端口221a具有锥形形状并朝端部变宽,以便将过滤空间2a中的进气空气缓和地压缩到节流空间2b中。漏斗端口221a的直径随着朝过滤空间2a移动而逐渐增大。在该实施例中,漏斗端口221a单独形成并联接到筒形壁221。出口端口221b设置在筒形壁221的下游端部,该下游端突出到下游壳体构件22的外部。出口端口221b使得收缩在节流空间2b中的进气空气流向内燃发动机。空气物理量传感器30安装在空气过滤器10的下游,以便检测与过滤后的进气空气有关的特定物理量。如图2至7所示,空气物理量传感器30包括传感器本体31、传感器元件32、传感器电路33、端子34a,34b和34c以及导电板35。传感器本体31形成为块状并且由绝缘材料制成。形成传感器本体31的绝缘材料例如是绝缘树脂。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本体31由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的聚酯树脂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气装置,包括:空气过滤器(10),其过滤用于内燃发动机的进气空气;过滤器壳体(20),其容纳所述空气过滤器并包括进气通道(2),以允许所述进气空气从所述空气过滤器的上游传递至下游,所述过滤器壳体具有位于所述空气过滤器下游的通道壁部(220),所述通道壁部是导电的并且暴露于所述进气通道;以及空气物理量传感器(30),其具有传感器元件(32),其位于所述空气过滤器下游以检测与所述进气空气有关的特定物理量,以及接地结构(36),其电连接到所述通道壁部用于使所述传感器元件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23 JP 2018-0561361.一种进气装置,包括:空气过滤器(10),其过滤用于内燃发动机的进气空气;过滤器壳体(20),其容纳所述空气过滤器并包括进气通道(2),以允许所述进气空气从所述空气过滤器的上游传递至下游,所述过滤器壳体具有位于所述空气过滤器下游的通道壁部(220),所述通道壁部是导电的并且暴露于所述进气通道;以及空气物理量传感器(30),其具有传感器元件(32),其位于所述空气过滤器下游以检测与所述进气空气有关的特定物理量,以及接地结构(36),其电连接到所述通道壁部用于使所述传感器元件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中,所述空气物理量传感器具有容纳所述传感器元件和所述接地结构的传感器本体(31),所述传感器本体由绝缘材料制成,以及所述传感器本体固定至所述通道壁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位于所述空气过滤器下游的旁通通道(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谷信一力武俊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