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表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304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10:54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高刚性支持地板底罩的后端部,且使其在足够低的位置向后轮轮罩内伸出,由此限制地板下行驶风向后轮轮罩内的流入,从而抑制尾流的紊乱的车身下表面结构。特征在于,具备由左右一对拖曳臂(41)和连接这些拖曳臂的扭力梁(42)构成的扭力梁式后悬架(40),在后悬架(40)的前方安装有遮盖车身下表面的整流用的地板底罩(36);在使地板底罩(36)的后端部从后轮轮罩(12)的前部内侧缘α向该轮罩(12)内方伸出时,在纵梁(15)后部与较拖曳臂(41)的臂枢(45)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之间架设罩支持支架(60);将地板底罩(36)的后端邻近部锁止在罩支持支架(60)上。

Bodywork undersurfac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下表面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由左右一对拖曳臂(trailing-arm)和连接这些拖曳臂的扭力梁(torsion-beam)构成的扭力梁式后悬架,且在该后悬架的前方安装有遮盖车身下表面的整流用的地板底罩(floorundercover)的车身下表面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设有在后悬架前方设置遮盖车身下表面的整流用的地板底罩,形成为通过该地板底罩来对地板下行驶风进行整流的结构。为了限制地板下行驶风向后轮轮罩(wheelhouse)内的流入并抑制尾流的紊乱,使上述地板底罩的后侧拐角部向后轮轮罩空间突出,限制地板下行驶风向后轮轮罩内流入,则能通过从该后轮轮罩向车身侧面流出的风防止尾流紊乱。然而,在上述地板底罩的后端邻近处不存在底板,从而没有对该地板底罩的后端邻近处进行支持的构件,因此问题是如何支持向后方伸出的地板底罩的后端部。然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扭力梁式后悬架的拖曳臂和遮盖该拖曳臂的下部的整流用的臂罩的结构;又,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备扭力梁式后悬架和设置在后部车身下表面上的整流用的后底罩的结构。然而,在这些各专利文献1、2中完全没有公开如何支持地板底罩的后端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23522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393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高刚性支持地板底罩的后端部,且使其在足够低的位置向后轮轮罩内伸出,由此能限制地板下行驶风向后轮轮罩内的流入,从而抑制尾流的紊乱的车身下表面结构。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下表面结构是具备由左右一对拖曳臂和连接这些拖曳臂的扭力梁构成的扭力梁式后悬架,且在该后悬架的前方安装有遮盖车身下表面的整流用的地板底罩的车身下表面结构;在使上述地板底罩的后端部从后轮轮罩的前部内侧缘向该轮罩内方伸出时,在纵梁后部与较上述拖曳臂的臂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之间架设罩支持支架;将上述地板底罩的后端邻近部锁止在该罩支持支架上。根据上述结构,在纵梁后部与较拖曳臂的臂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之间架设上述罩支持支架,将地板底罩的后端邻近部锁止在该罩支持支架上,因此能使地板底罩后端部从后轮轮罩的前部内侧缘向该轮罩内方伸出。藉此,能通过上述罩支持支架以高刚性支持地板底罩的后端部,且使其在足够低的位置向后轮轮罩内伸出;其结果是,能限制地板下行驶风向后轮轮罩内流入,从而抑制尾流的紊乱。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中,上述罩支持支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固定于纵梁内侧下表面,其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固定于枢轴支持支架,上述枢轴支持支架从车身下表面向下伸出且支持上述臂枢。根据上述结构,罩支持支架配设于拖曳臂的臂枢位置的正下方,由此该罩支持支架(尤其参照该罩安装部)设置在对罩支持支架进行支持的构件原本不存在的部分上,从而能可靠地安装地板底罩的后端邻近部。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形态中,上述地板底罩的后端邻近部通过安装构件固定于上述罩支持支架;该后端邻近部上形成有上述安装构件的头部容纳用的凹部;上述罩支持支架形成为上述凹部相对上述后轮轮罩的前部内侧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分离配置。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效果;即,地板下行驶风可能会被上述凹部扰乱,但是由于使该凹部向比后轮轮罩的前部内侧缘靠车宽方向内侧处分离,因此能抑制地板下行驶风的紊乱波及至后轮轮罩。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能以高刚性支持地板底罩的后端部,且使其在足够低的位置向后轮轮罩内伸出,由此能限制地板下行驶风向后轮轮罩内的流入,从而抑制尾流的紊乱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下表面结构的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图3是以从车辆下方观察车身下表面结构的状态而示出的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的车辆右侧主要部分的矢视剖视图;图5是罩支持支架的放大图;符号说明:12 后轮轮罩;15 纵梁;15A 纵梁内侧;36 地板底罩;36a 凹部(后端邻近部);40 后悬架;41 拖曳臂;42 扭力梁;45 臂枢;60 罩支持支架;60A 车宽方向外侧端部;60B 车宽方向内侧端部;60C 罩安装部;66 安装构件。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如下结构来实现能以高刚性支持地板底罩的后端部,且使其在足够低的位置向后轮轮罩内伸出,由此限制地板下行驶风向后轮轮罩内的流入,从而抑制尾流的紊乱的目的,即、在具备由左右一对拖曳臂和连接这些拖曳臂的扭力梁构成的扭力梁式后悬架,且于该后悬架的前方安装有遮盖车身下表面的整流用的地板底罩的车身下表面结构中,在使上述地板底罩的后端部从后轮轮罩的前部内侧缘向该轮罩内方伸出时,在纵梁后部与较上述拖曳臂的臂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之间架设罩支持支架;将上述地板底罩的后端邻近部锁止在该罩支持支架上。[实施例]基于以下附图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附图示出了车身下表面结构,图1是具备该车身下表面结构的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图3是以从车辆下方观察车身下表面结构的状态而示出的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的车辆右侧主要部分的矢视剖视图,图5是罩支持支架的放大图。如图1所示,在车身侧部,设置有作为可开闭地闭塞车辆前部的前门开口1的侧门的前门2、和作为可开闭地闭塞车辆后部的后门开口3的侧门的后门4;上述前门2具备车门外开把手5,同样地上述后门4也具备车门外开把手6。如图1所示,在上述前门2的前部设置有遮盖发动机室的侧方的前翼子板7,与前轮8的位置对应地在前翼子板7的下部一体地设置有前轮轮罩9。如图1所示,在上述后门4的后部设置有遮盖后备箱侧方的后翼子板10,与后轮11的位置对应地在后翼子板10的下部一体地设置有后轮轮罩12;另外,在图1中,13是车门镜,14是形成为从车辆后部绕到左右的车辆侧部的结构的后保险杠(rearbumperface)。如图2所示,在前轮轮罩9的后缘下端部与后轮轮罩12的前缘下端部之间,设置有在车室下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15;该纵梁15是将纵梁外板(sidesillouter)与纵梁内侧(sidesillinner)15A接合固定而成(参照图3),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闭口截面的车身强度构件。如图2所示,左右一对纵梁15、15上安装有以在前后的轮罩9、12间遮盖该纵梁15的形式设置的饰板(garnish)16、16。以与后轮轮罩12的前缘下端部相向的形式在上述饰板16的后端部设置有轮胎导流板17,形成为使流动于车身侧部的侧面流不进入后轮轮罩12内而指向车外侧,然后以再次吸附于车轮外表面的形式偏转的结构。如图4所示,形成车室及后备箱的底面的底板(floorpanel)18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续形成前底板、后座椅底板和后底板。如图2所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上述前底板延伸至后座椅底板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上述纵梁15接合固定于底板18。又,图2~如图4所示,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上述后座椅底板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延伸至后底板后端的后纵架(rearsideframe)19。如图4所示,该后纵架19具备后纵架上部20与后纵架下部21,在这些后纵架上部20与后纵架下部21之间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纵架闭口截面S1。如图2所示,在比后轮11、11的中心部靠后方对应位置处,在左右一对后纵架19、19间横跨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横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下表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是具备由左右一对拖曳臂和连接这些拖曳臂的扭力梁构成的扭力梁式后悬架,且在该后悬架的前方安装有遮盖车身下表面的整流用的地板底罩的车身下表面结构;在使上述地板底罩的后端部从后轮轮罩的前部内侧缘向该轮罩内方伸出时,在纵梁后部与较上述拖曳臂的臂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之间架设罩支持支架;将上述地板底罩的后端邻近部锁止在该罩支持支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23 JP 2018-0564501.一种车身下表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是具备由左右一对拖曳臂和连接这些拖曳臂的扭力梁构成的扭力梁式后悬架,且在该后悬架的前方安装有遮盖车身下表面的整流用的地板底罩的车身下表面结构;在使上述地板底罩的后端部从后轮轮罩的前部内侧缘向该轮罩内方伸出时,在纵梁后部与较上述拖曳臂的臂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之间架设罩支持支架;将上述地板底罩的后端邻近部锁止在该罩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田周平久我秀功知北胜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