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夏齐霄专利>正文

一种带有中心弹性支撑体的缓冲抗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0479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带有中心弹性支撑体的缓冲抗震装置,属于机械缓冲抗震技术领域。包括有固定连接的上下外壳(2)、(4),其连接后形成的空腔内放置的弹性体,及推压弹性体的推动式压缩盘;特征在于,所述的推动式压缩盘为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中间开孔;所述的弹性体(7)包括有置于上、下外壳连接后形成空腔内的中间位置、并正对着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中间开孔方向的、连接有中空弹性支撑体(8)的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和放置于后动充气式弹性体的四周的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当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向下移动后,弹性支撑体(8)和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先后作用,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将可通过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的开口相对向上移动。该装置具有较强的缓冲抗震效果。(*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缓冲抗震
,涉及对机械学科中的一种新型缓冲抗震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所知,伴随着小型、精密、便携的器具、器件的大量的使用,其受意外冲击破坏事故也就大量的发生。特别是对于移动存储器的多磁道硬盘,稍受冲击,数据就将无法读出与恢复,而使用后的移动存储器的价值将远远高于同物品新品时的价格。为此,IT产品、精密仪器仪表产品,特别是移动存储器类产品应具有缓冲抗震装置,以求最大可能的减少意外冲击所带来的数据被破坏事故。分析这类产品的特点,小型、精密是受冲击容易破坏的根源,常常携带又增加了受意外冲击的可能性。但是也正是因为小型、精密、便携等特点这类产品才受到青睐。传统的缓冲抗震装置对于上述产品而言,明显的有诸多方面无法满足,这就要求更加小型轻量化的新型缓冲抗震装置与之对应、配套。本技术旨在提案一种比传统的缓冲抗震装置缓冲抗震能力强的新型的缓冲抗震装置。传统的缓冲抗震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1为推动式压缩盘,2为上外壳,3为弹性体,弹性体通常采用橡胶、聚胺酯等材料的实心体,4为下外壳。上、下外壳2、4之间为固定连接(可采用焊接、热粘结、粘结、螺纹连接等)是不可动器件;推动式压缩盘1是可动器件,装配时穿过上外壳2的预留孔,在上外壳2外部的部分是推动杆,起到承受外力的作用,在上外壳2内部的部分是压缩盘,起到把所承受到的外力均匀分布施加到弹性体3的作用。当推动式压缩盘1所承受到的外力小于弹性体3的最大变形所产生的反力时,在此称之为第一种情况,图1所示的缓冲抗震装置可以有效的缓冲外力;当推动式压缩盘1所承受到的外力大于弹性体3的最大变形所产生的反力时,在此称之为第二种情况,图1所示的缓冲抗震装置将无法全部缓冲外力,这时可能出现被保护的器具、器件受到冲击以至破坏。两种情况的关系图分述如下图2所示为第一种情况时的推动式压缩盘1所受外力T、弹性体3的变形反力F与推动式压缩盘1的下移量δ之间的关系图,即作用力与位移的关系;图3所示为第二种情况时的推动式压缩盘1所受外力T、弹性体3的变形反力F与推动式压缩盘1的下移量δ之间的关系图,由图3可知,位移δ达到极限时,所受外力T还没有完全释放,这部分能量将作用到被保护体。所以弹性体3的最大变形所产生的反力Fmax是图1所示的缓冲抗震装置的极限缓冲能力,推动式压缩盘1的最大移动距离δmax是图1所示的缓冲抗震装置的极限缓冲位移。图4所示为传统的缓冲抗震装置的工作过程。图4的上图表示所受外力为零时的情况(可以有预加外力),图4的下图表示所受外力为最大、位移δ也为最大时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带有中心弹性支撑体的缓冲抗震装置,该装置具有比传统的缓冲抗震装置能力强的抗震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参见图5,它包括有一种带有中心弹性支撑体的缓冲抗震装置,包括有固定连接的上外壳2和下外壳4,上外壳2和下外壳4连接后形成的空腔内放置的弹性体,推压弹性体的带有推动杆的推动式压缩盘;其中推动式压缩盘穿出上外壳2的预留孔,本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的推动式压缩盘为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中间开孔;所述的弹性体7包括有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和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置于上、下外壳连接后形成的空腔内、并正对着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中间开孔方向,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的下方连接有中空的弹性支撑体8,弹性支撑体8的下端部连接在下外壳4内壁的中间位置处;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放置于连接有弹性支撑体8的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的四周;当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向下移动后,弹性支撑体8和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通过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的开口相对向上移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带有中心弹性支撑体的缓冲抗震装置,采用了公知的橡胶材料,并使用了公知的橡胶硫化及模内吹涨加工工艺的中空结构的充气式弹性体7;其中中空可减少重量,充气可提高缓冲效果。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带有中心弹性支撑体的缓冲抗震装置,参见图8,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与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加工成圆球形状,也可加工成椭球形状;如果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与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的选材相同时,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的壁厚采用等厚结构,采用0.1到5毫米;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的壁厚也采用等厚结构,采用0.05到4毫米;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的壁厚要薄于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的壁厚0.05到1毫米。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带有先后动作弹性体的缓冲抗震装置,采用了公知的高分子材料聚乙烯(PP)或者是软、硬聚氯乙烯(PVC)制作的上、下外壳2、4及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图7所示,为新型缓冲抗震装置的工作过程。图7的上图表示所受外力为零时的情况(可以有预加外力),图7的下图表示所受外力为最大、位移δ也为最大时的情况。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参见图6,图6所示为上述新型缓冲抗震装置的作用力与位移的关系。所受外力T、弹性体7的变形反力F与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的下移量δ之间的关系图,由图6可知,弹性体7的最大变形所产生的反力Fmax因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结构而发生了变化,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与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及弹性支撑体8的先后动作,使新型缓冲抗震装置的最大变形所产生的反力Fmax增加,比图1所示的传统的缓冲抗震装置的极限缓冲能力提高。附图说明图1传统的缓冲抗震装置1、推动式压缩盘 2、上外壳 3、实心弹性体 4、下外壳 5、上外壳2的预留孔;图2传统的缓冲抗震装置在第一种情况时作用力与位移的关系图;图3传统的缓冲抗震装置在第二种情况时作用力与位移的关系图;图4传统的缓冲抗震装置的工作过程图;图5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6、双向推动式压缩盘7、弹性体、包括7-1、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2、后动充气式弹性体,8、弹性支撑体;图6本技术的作用力与位移的关系图;图7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图;图8本技术的充气式弹性体结构示意图;7-1、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2、后动充气式弹性体;图9本技术在移动存储器中的应用状况图9、为移动存储器的外壳 10、为新型缓冲抗震装置 11、为硬盘。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5采用常规机加工技术进行设计安装。设计时上、下外壳2、4之间为固定连接是不可动器件;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是可动器件,装配时穿过上外壳2的预留孔,在上外壳2外部的部分是推动杆,起到承受外力的作用,在上外壳2内部的部分是压缩盘,起到把所承受到的外力均匀分布施加到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的作用;同时,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也开孔,当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向下移动后,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将通过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的开口相对向上移动,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上移到与被保护体或者外结构的支撑体接触时,将受力被压。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与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加工成圆球形状,也可加工成椭球形状;如果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与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的选材相同时,本技术实施例中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的壁厚采用等厚结构,采用0.1或5毫米;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的壁厚也采用等厚结构,采用0.05或4毫米;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的壁厚要薄于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的壁厚0.05到1毫米。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中心弹性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中心弹性支撑体的缓冲抗震装置,包括有固定连接的上外壳(2)和下外壳(4),上外壳(2)和下外壳(4)连接后形成的空腔内放置的弹性体,推压弹性体的带有推动杆的推动式压缩盘;其中推动式压缩盘穿出上外壳(2)的预留孔,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的推动式压缩盘为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中间开孔;所述的弹性体(7)包括有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和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置于上、下外壳连接后形成的空腔内、并正对着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中间开孔方向,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的下方连接有中空的弹性支撑体(8),弹性支撑体(8)的下端部连接在下外壳(4)内壁的中间位置处;先动充气式弹性体(7-1)放置于连接有弹性支撑体(8)的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的四周;当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向下移动后,弹性支撑体(8)和后动充气式弹性体(7-2)先后充气作用,通过双向推动式压缩盘(6)的开口相对向上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齐霄
申请(专利权)人:夏齐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