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惠美专利>正文

气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0450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气缸装置属于使用气体作为介质的气缸缓冲装置,其包括外筒,外筒的上部设置针阀,针阀的上部设置上盖,针阀内侧面设置内螺纹,在上盖的外侧面设置相应的外螺纹,在上述针阀的顶面还设置棘齿,在上盖上与该顶面接触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棘爪。使上盖与针阀只能相对单向旋转,从而防止了螺纹松脱的现象,使二者的连接更加牢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能和抗冲击性能。(*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使用气体作为介质的气缸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用于缓冲的气缸装置包括外筒,外筒的上部设置针阀,针阀的下部固定内筒,内筒与外筒间形成环形腔,内筒的下端与环形腔连通,内筒中设置活塞,其活塞杆从外筒的下端封盖伸出,针阀的进出气孔分别与外筒和环行腔连通,外筒顶端还设置能够按动阀芯的压杆,压杆与外筒间设置导向套,外筒上端内翻边压住导向套;针阀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凹凸配合地卡接上盖和下盖。这种结构的气缸装置,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树脂材质的导向套受冲击容易变形,而且顶面与金属外筒接触,使用一段时间容易磨损,都会导致漏气,从而影响了整个气缸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2.针阀在制造过程中由于模具的缘故,不可避免的有分型线,分型位置容易导致气体泄漏,影响气缸的性能;3.由于气缸装置经常受冲击,因此针阀与上盖和下盖的结合容易脱离,造成泄漏,使气缸装置的可靠性降低,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密封性能好、结构强度高、防冲击性能强的气缸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外筒,外筒的上部设置针阀,针阀的上部设置上盖,针阀内侧面设置内螺纹,在上盖的外侧面设置相应的外螺纹,为了防止螺纹松脱,在上述针阀的顶面还设置棘齿,在上盖上与该顶面接触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棘爪。在上述针阀的下部设置有下盖,针阀的底面设置若干圆柱形的卡柱,下盖上设置相应的卡槽;卡柱的端部带有大头,卡槽形状与之匹配;卡柱和卡槽成环形排列。针阀的下部固定内筒,内筒与外筒间形成环形腔,内筒的下端与环形腔连通,内筒中设置活塞,其活塞杆从外筒的下端封盖伸出,针阀的进出气孔分别与内筒和环行腔连通,外筒顶端还设置能够按动阀芯的压杆,在针阀与上盖、针阀与下盖、针阀与外筒、针阀与内筒的接触面上设置密封圈;针阀上部外周面与外筒内壁面间设置两个密封圈,两密封圈之间设置用于压紧两密封圈的金属隔环;针阀内腔与阀芯间设置密封圈,下盖通过金属限位环压紧该密封圈。上述压杆与外筒间设置导向套,外筒上端内翻边压住导向套,导向套底端内壁与针阀上部外周面形成螺纹连接,导向套顶端与翻边间设置金属垫片;金属垫片最好是铁制的,并且与导向套一体成型。本技术由于在导向套顶面与外筒顶端翻边间设置了金属垫片,因此增加了其结构强度,并减轻导向套在该处的磨损,避免受磨损和冲击而损坏,延长了其寿命;另外,本技术在多处增加了密封圈,大大增强了其密封性能,提高了其可靠性。由于针阀内侧面设置了内螺纹,在上盖的外侧面设置了相应的外螺纹;同时又在针阀的顶面设置了棘齿,在上盖上与该顶面接触的位置设置了棘爪,使上盖与针阀只能相对单向旋转,从而防止了螺纹松脱的现象,使二者的连接更加牢固。由于针阀的底面设置了若干环形排列的大头卡柱,而在下盖上设置了相应的卡槽,二者连接时,卡柱的大头可在按压力的作用下通过卡槽的细颈,而不容易脱出,这样就使得二者牢固地结合。总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能和抗冲击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外观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是本技术沿中心轴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针阀的立体局剖图;图6是本技术上盖的立体局剖图; 图7是本技术下盖的立体局剖图;图8是本技术中针阀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它包括如图1所示的外筒8,其制作材料一般是不锈钢,外筒8的顶端和底端都向内翻边形成直径较小的孔;外筒8内上部设置针阀1,针阀1的中部带有轴肩,轴肩与外筒8内腔过盈配合形成固定连接;针阀1内腔设置滑动阀芯4,底面设置气孔,针阀1内腔中间位置设置与外部连通的锥形气孔19,形成针阀1的进出气孔,阀芯4滑动到最低位置时,可使锥形气孔19与针阀1底面的气孔通过针阀1内腔连通;滑动到最高位置时,可使二者彻底关闭;针阀1上部通过螺纹连接上盖2;针阀1的上方还设置推动阀芯4滑动的压杆5,压杆5外套有导向套6,导向套6外周面与外筒8内腔壁面接触,顶面与外筒8顶端内翻边接触,下部与针阀1通过螺纹连接;针阀1的下部固定下盖3,下盖3外套有内筒7,内筒7与针阀1下部固定连接;内筒7外周面与外筒8内周面之间形成环形腔17,锥形气孔19与环形腔17连通;内筒7内设置活塞12,其将内筒7腔室分割成前腔15和后腔16,后腔16内设置有与活塞12固定连接的活塞杆13,其自由端通过外筒8底端翻边形成的孔伸出外筒8外部,外筒8底端设置了端部密封垫18,如图4所示;内筒7在其底端开口处与环形腔17连通。在上述按下压杆5的过程中,导向套6起到压杆5导向的作用;为了减轻整体重量等原因,导向套6通常是由树脂材料制作而成,但是由于其顶部是比较小的面积与金属材质的外筒8直接接触,容易磨损导致损坏,因此本技术在此处增加了金属垫片11,以减轻导向套6的磨损,避免其因此损坏,延长了其寿命;在实际加工时,金属垫片11最好是在导向套6加工时即嵌在其中的,这样亦增强了导向套6的结构强度。金属垫片11优选铁制的。密封性是本技术非常重要的性能,为了增强密封功能,本技术在多处增加了密封圈9,如图所示,在针阀1与上盖2、针阀1与下盖3、针阀1与外筒8、针阀1与内筒7的接触面上都设置了密封圈9;如图所示,针阀1上部外周面与外筒8内壁面间设置了两个密封圈9,两密封圈9之间设置了用于压紧两密封圈9的金属隔环10;针阀1内腔与阀芯4间也设置了密封圈9,下盖3通过金属限位环14压紧该密封圈9,密封圈9可以由尼龙或橡胶材料制成。为了使针阀1与上盖2连接牢固,针阀1内侧面设置了内螺纹,在上盖2的外侧面设置了相应的外螺纹;同时又在针阀1的顶面设置了棘齿20,如图5所示,在上盖2上与该顶面接触的位置设置了棘爪21,如图6所示,使上盖2与针阀1只能相对单向旋转,从而防止了螺纹连接脱出的现象,使二者的连接更加牢固。为了使针阀1与下盖3连接牢固,在针阀1的底面设置了若干环形排列的大头卡柱22,而在下盖3上设置了形状与之匹配的卡槽23,如图7所示,二者连接时,卡柱22的大头可在按压力的作用下通过卡槽23的细颈,而不容易脱出,这样就使得二者牢固地结合。实际使用时,外筒8和活塞杆13分别与两相对移动的零部件之一固定连接,通常情况下,针阀1是关闭的,如图8所示,前后腔的气体互不连通;当活塞杆13和外筒8受到相对的拉力时,活塞12相对内筒7向下滑动,后腔16容积变小,其中的气体被压缩,气压增大,而前腔15的容积变大,其中的气压变小,因此活塞12受到与滑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阻止了活塞12进一步的滑动,形成弹簧效应;活塞12到达某一位置时,前后腔16压差作用力与外力相平衡,活塞12运动停止;相对拉力消失后,活塞12在压差作用力下向上滑动,恢复原位,因此本技术气缸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当活塞杆13和外筒8受到相对的压力时,具有相同的效果,只是运动和受力方向与前述相反。当需要对两部件的间距进行调节的时候,如图3所示,将压杆5压下,推动阀芯4下移,使针阀1的进出气口连通,气缸前后腔16气压相同,由于活塞12前面比后面受气压面积大,因此作用在活塞12上的压力是向下的,这就导致活塞12受力不平衡,而相对气缸向下移动,同时后腔16的气体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缸装置,它包括外筒,外筒的上部设置针阀,针阀的下部固定内筒,内筒与外筒间形成环形腔,内筒的下端与环形腔连通,内筒中设置活塞,其活塞杆从外筒的下端封盖伸出,针阀的进出气孔分别与内筒和环行腔连通,外筒顶端还设置能够按动阀芯的压杆,针阀的上部设置上盖,其特征在于针阀内侧面设置内螺纹,在上盖的外侧面设置相应的外螺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惠美
申请(专利权)人:崔惠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