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220378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1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包括:金属网络结构,以及,覆盖于金属网络结构上有机‑无机杂化涂层,所述有机‑无机杂化涂层主要由植酸与含氟硅烷反应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植酸与含氟硅烷的共缩合以及植酸与金属网格结构的螯合,在金属网格结构表面形成有机‑无机杂化的微纳结构,实现金属网格结构表面的超疏水‑亲油改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能在水面漂浮,可高效地回收水上不同种类的浮油,且在高盐雾环境下具有稳定的超疏水性以及耐蚀性,吸油倍率高、油水分离效率高,同时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可大规模制备,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Superhydrophobic-lipophilic porous materials, their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疏水亲油材料,具体涉及一种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在海上溢油回收以及油水分离中的应用,属于功能性材料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溢油事件,来源于石油勘探、运输、储存等的泄露,不仅造成能源的巨大损失,而且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传统的溢油回收技术和材料如集油机、油分散剂、亲油性、吸油材料等,由于其吸附能力低、效率低、油不可回收、可重复利用性差、二次污染严重,无法满足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化利用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的方法回收的油含有大量的水,很难进行后续的再加工。因而,急需开发高效、节能、经济的吸油材料及技术。超疏水-超亲油的柔性三维多孔吸附材料能够有效地除去和回收水面的浮油,已成为具有发展前景的溢油回收材料。但现有的此类柔性三维多孔吸附材料往往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难以批量制备,稳定性及耐蚀性差,油水分离效率仍有待提升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为实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网络结构,以及,覆盖于金属网络结构上有机‑无机杂化涂层,所述有机‑无机杂化涂层主要由植酸与含氟硅烷反应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网络结构,以及,覆盖于金属网络结构上有机-无机杂化涂层,所述有机-无机杂化涂层主要由植酸与含氟硅烷反应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对水的接触角>150°,对油的接触角为0°,滚动角<10°;和/或,所述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能在水面漂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网络结构所含孔洞的孔径为50~100微米。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金属网络结构置于温度为10~40℃的浸渍液内浸泡4~12小时,之后干燥,获得超疏水-亲油多孔材料,所述浸渍液为含植酸和含氟硅烷的溶液。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渍液主要由植酸水溶液和含氟硅烷乙醇溶液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志翔顾林付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