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滞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580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阻尼材料腔、密封端套、密封环,所述的缸体采用刚性材料,所述的活塞设在缸体内,所述的活塞杆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伸出缸体之外,所述的阻尼材料腔设在缸体内,其内填充了高粘度阻尼材料,所述的密封端套设在缸体的端部,所述的密封环设在密封端套的内侧。(*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缓冲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粘滞阻尼器
技术介绍
缓冲器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机械设备,可用于机械、大型建筑工程、重要建筑物、铁路运输等领域,用来缓解与承受外载的冲击。阻尼器是缓冲设备中的一种,它主要是利用阻尼材料来吸收外界传递过来的能量,然而,目前所使用的阻尼器存在以下缺陷1、缓冲效果差,冲击持续时间长,反冲力大,存在冲击振荡现象;2、体积大,不利于狭小场合的使用;3、消能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承载容量大、缓冲效果好、结构紧凑的粘滞阻尼器。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阻尼材料腔、密封端套、密封环,所述的缸体采用刚性材料,所述的活塞设在缸体内,所述的活塞杆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伸出缸体之外,所述的阻尼材料腔设在缸体内,其内填充了高粘度阻尼材料,所述的密封端套设在缸体的端部,所述的密封环设在密封端套的内侧。所述的缸体及活塞为圆柱形。所述的活塞外径小于缸体内径,活塞与缸体之间形成有一间隙。所述的活塞两端均设有活塞杆,且所述的缸体两端均设有密封端套及密封环,所述的活塞在阻尼材料腔内可作往复运动。所述的缸体外设固定螺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采用高稳定性的阻尼材料,使产品可在较宽的环境温度范围内使用;2、产品的运动部件只有活塞杆,它是在保持良好的密封条件下运动的,故本技术可长期使用而无需检修;3、改变阻尼材料品种、特性或者机械构造,可以设计制造性能不同、适用场合不同的产品;4、与同规格其它产品相比,本技术具有体积小、能容大、阻尼效果好、安装简便等突出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粘滞阻尼器,包括缸体1、活塞2、活塞杆3、阻尼材料腔4、密封端套5、密封环6;所述的缸体1为圆柱形,它采用刚性材料,所述的活塞2设在缸体1内,所述的活塞杆3一端与活塞2连接,另一端伸出缸体1之外,且所述的活塞2两端均设有活塞杆3,所述的活塞2外径略小于缸体1内径,使活塞2与缸体1之间形成有一定间隙7,所述的阻尼材料腔4设在缸体1内,其内填充了高粘度阻尼材料41,所述的活塞2在阻尼材料腔4内可作往复运动,所述的密封端套5设在缸体1的两端,所述的密封环6设在密封端套5的内侧,所述的缸体1外设有用于固定的螺纹11。采用灌装设备将阻尼材料41充满缸体1内,当活塞杆3受到外载冲击时,密闭于缸体1内的阻尼材料41将受到挤压,产生压力,使活塞2受到反作用力;同时,被压缩的阻尼材料41从缸体1与活塞2的间隙7中通过时会对活塞2产生摩擦阻力;随着阻尼材料41被继续压缩,这两个力不断增大,冲击速度逐渐减小。可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来调整反作用力、摩擦阻力的大小。由于这种作用,延长了外载冲击的消失时间,因而减小了外载的动态冲力。在压缩过程中,外载的冲击动能一部分转化为热能消散于空气中,一部分被阻尼材料41吸收。由于阻尼材料41具有较高的粘度,配以本技术的特殊结构,使得本技术工作时非常平稳,没有跳动,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权利要求1.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阻尼材料腔、密封端套、密封环,所述的缸体采用刚性材料,所述的活塞设在缸体内,所述的活塞杆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伸出缸体之外,所述的阻尼材料腔设在缸体内,其内填充了高粘度阻尼材料,所述的密封端套设在缸体的端部,所述的密封环设在密封端套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缸体及活塞为圆柱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外径小于缸体内径,活塞与缸体之间形成有一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两端均设有活塞杆,且所述的缸体两端均设有密封端套及密封环,所述的活塞在阻尼材料腔内可作往复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缸体外设固定螺纹。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粘滞阻尼器,它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阻尼材料腔、密封端套、密封环,所述的缸体采用刚性材料,所述的活塞设在缸体内,所述的活塞杆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伸出缸体之外,所述的阻尼材料腔设在缸体内,其内填充了高粘度阻尼材料,所述的密封端套设在缸体的端部,所述的密封环设在密封端套的内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能量大、使用效果好、性能稳定、寿命长等优点。文档编号F16F9/00GK2572130SQ0226010公开日2003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20日专利技术者周红卫, 张忠恩, 张斌, 夏嬿, 沈枚, 徐斌 申请人:上海材料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红卫张忠恩张斌夏嬿沈枚徐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材料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