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93450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6: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雨水资源再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该系统包括引水系统、过滤系统、集水系统、泵水系统、蓄水系统和供能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雨水回收技术所收集雨水的区域较分散,并且,传统雨水回用系统对提水设备需求和要求较高,采用的高扬程水泵等设备会产生高额电费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以光伏板发电装置和改良压力泵为系统运转提供动力,其中以改良压力泵作为替代传统电泵作为水循环提水装置,从而降低了系统对于电力的巨大消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充分利用了太阳能,节能环保,适于推广。

Rainwater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System Based on Clean Ener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本技术属于雨水资源再利用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透水地表面积的迅速增加,雨水下渗量明显减少,“逢暴雨必涝”的现象已逐渐成为困扰中国大中城市的难题之一。另一方面,雨水作为自然界生态循环的资源,其水质一般较好,水中有机物较少,经过简单处理即可以用于冲洗马桶、园林灌溉、调蓄景观水体、喷洒道路等多种用途。科学、合理地利用雨水资源,不仅能有效改善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减少洪涝灾害,而且不需要支付昂贵的水资源使用费。但现有雨水回收技术所收集雨水的区域较分散,仅仅达到了对部分雨水回收再利用的目的,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起的作用较小。并且,传统雨水回用系统对提水设备需求和要求较高,采用的高扬程水泵等设备会产生高额电费。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为解决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简单、高效、成本低、节能环保的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技术方案: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包括引水系统、过滤系统、集水系统、泵水系统、蓄水系统和供能系统;引水系统的导水管与过滤系统的入水管A连接,过滤系统的出水管A与集水系统的入水管B连接,集水系统的出水管C与泵水系统的入水管F连接,同时,泵水系统的出水管D与集水系统的入水管C连接,泵水系统的出水管F与蓄水系统的入水管E连接。引水系统的明沟引水闸门设置在水平地面下的明沟集水井内,明沟引水闸门包括箱壁、进水滤网、水室、承水托板、滑板、支杆、滑动支座、挡水板、导水管;明沟引水闸门是中空的立方体状,箱壁上方设有在明沟引水闸门入水口处的进水滤网,明沟引水闸门的侧面箱壁之间设有呈扁平立方体状的承水托板,承水托板的侧面与箱壁内壁紧密贴合,承水托板底部与滑板滑动连接,固定在明沟引水闸门底面的滑动支座与支杆中部连接,支杆一端与滑板中心处铰接,另一端与挡水板底部铰接;明沟引水闸门的箱壁与导水管连接的一侧设有供挡水板垂直上下移动的方形空腔,实心扁平立方体的挡水板下部设有一个贯通的圆孔,圆孔直径与导水管的管径大小相同。引水系统的马路雨水井通过输水管与过滤系统的入水管A连接;马路雨水井包括马路篦子、雨水井、溢流管和输水管;采用“S”型栅格的马路篦子设置在雨水井的水井口,雨水井的底部是凹形槽,溢流管设置在输水管和马路篦子之间,输水管设置在雨水井的凹形槽上方,低于溢流管。过滤系统位于立方箱体内,入水管A设置在整个立方箱体的侧面上端,出水管A设置在入水管A对面侧的下端;设置在入水管A上的回流阀门为单向阀或逆止阀,入水管A一侧的立方箱体下方设有与立方箱体连通的絮凝瓶,立方箱体内部靠近入水管A一侧上方固定有一扁平方体的溢流板A,溢流板A上方与立方箱体上方内壁固定,溢流板A的下方与立方箱体的下方内壁留有过水口,溢流板A远离入水管A一侧设有分别固定在立方箱体内壁下方和上方的溢流板B和溢流板D,溢流板B和溢流板D之间设有齿状格栅和薄透水层,齿状格栅设置在薄透水层的上方,厚透水层固定在与薄透水层等高的溢流板D和溢流板C之间,溢流板C底部固定在立方箱体下方内壁,溢流板C和溢流板B上方与立方箱体的上方内壁都存在空隙,溢流板B与溢流板C之间存在高度差,分级过滤层设置在溢流板C与带有出水管A的立方箱体侧壁之间。集水系统包括集水箱、紫外线杀菌装置和液位控制系统;集水箱上设有与出水管A连接的入水管B,集水箱侧壁上端连接出水管B,出水管B相对的集水箱侧壁下端设有出水管C,出水管C上方集水箱侧壁上设有入水管C,入水管C与太阳能微型水泵的出水管D连接;集水箱上壁固定有紫外线杀菌装置,液位控制系统通过设置在集水箱内的浮球位置变化控制出水管B上电磁阀的开关,进而控制集水箱内的水量。泵水系统的余水回收箱内设有水锤泵,来自高水位的集水系统的水通过水锤泵被泵送到地面的蓄水系统中;集成控制器固定在余水回收箱侧壁上,集成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微型伸缩杆连接,集成控制器的输入端与距离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泵水系统的太阳能微型水泵设置在余水回收箱内,通过入水管D与余水回收箱连接,太阳能微型水泵的出水管D与集水系统的入水管C连接。蓄水系统包括箱体、塑料横板、入水管E、出水管E,蓄水系统设置在高于泵水系统的地面,蓄水系统的入水管E与泵水系统的出水管F连接,塑料横板设置在距箱体底部10cm处,与箱体四周的墙壁固定相接,出水管E设置在高于塑料横板处。供能系统包括光伏板和蓄电池,光伏板设置在能够充分接触阳光的建筑墙顶,光伏板与蓄电池连接,蓄电池为集水系统和泵水系统提供电能。优点及效果: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以光伏板发电装置和改良压力泵为系统运转提供动力,其中以改良压力泵作为替代传统电泵作为水循环提水装置,从而降低了系统对于电力的巨大消耗。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充分利用了太阳能,节能环保。2)本技术充分收集利用了道路和建筑物雨水资源,一方面加大了雨水利用率,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市政排污工作压力,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3)本技术对传统压力泵进行了优化,在距离传感器、微型伸缩杆和集成控制单元的作用下,使其可以真正实现无人看管的设想。4)本技术的明沟引水闸门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导水管的开闭功能,不需要人工控制,另外,导水管在晴天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避免了体积娇小的动物、垃圾杂物等误入系统内部,保证了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5)本技术的过滤系统充分结合水力学原理,采用由溢流板组成的分级过滤,一方面具有完备的科学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可根据雨量大小和净水要求采用不同精度的过滤层、絮凝剂等,装置设计灵活,可根据需求进行任意组合搭配。6)本技术的系统采用装配式连接,安装设置简单,不需要大规模动土施工和大型机械的协助即可完成安装工作,减少人力物力开支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原有建筑和给排水管道的损害。7)本技术的系统采用分块式设计,系统间可拆卸后单独运输,在现场组装成系统,安全快捷,方便运输的同时也节省了宝贵的运输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引水系统中的明沟引水闸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挡水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引水系统中的马路雨水井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引水系统中的马路雨水井Ⅰ-Ⅰ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过滤系统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集水系统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泵水系统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引水系统1,明沟引水闸门12,箱壁121,进水滤网122,水室123,承水托板124,滑板125,支杆126,滑动支座127,挡水板128,导水管129,马路雨水井13,马路篦子131,雨水井132,溢流管133,输水管134,过滤系统2,絮凝区域21,防回流阀门211,絮凝瓶212,溢流板A213,溢流板B214,入水管A215,沉淀区域22,齿状栅格221,薄透水层222,厚透水层223,过滤区域23,分级过滤层231,溢流板C232,溢流板D224,出水管A233,集水系统3,集水箱31,入水管B311,入水管C312,出水管C313,紫外线杀菌装置32,液位控制系统33,出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引水系统(1)、过滤系统(2)、集水系统(3)、泵水系统(4)、蓄水系统(5)和供能系统(6);引水系统(1)的导水管(129)与过滤系统(2)的入水管A(215)连接,过滤系统(2)的出水管A(233)与集水系统(3)的入水管B(311)连接,集水系统(3)的出水管C(313)与泵水系统(4)的入水管F(411)连接,同时,泵水系统(4)的出水管D(433)与集水系统(3)的入水管C(312)连接,泵水系统(4)的出水管F(415)与蓄水系统(5)的入水管E(5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引水系统(1)、过滤系统(2)、集水系统(3)、泵水系统(4)、蓄水系统(5)和供能系统(6);引水系统(1)的导水管(129)与过滤系统(2)的入水管A(215)连接,过滤系统(2)的出水管A(233)与集水系统(3)的入水管B(311)连接,集水系统(3)的出水管C(313)与泵水系统(4)的入水管F(411)连接,同时,泵水系统(4)的出水管D(433)与集水系统(3)的入水管C(312)连接,泵水系统(4)的出水管F(415)与蓄水系统(5)的入水管E(5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引水系统(1)的明沟引水闸门(12)设置在水平地面下的明沟集水井内,明沟引水闸门(12)包括箱壁(121)、进水滤网(122)、水室(123)、承水托板(124)、滑板(125)、支杆(126)、滑动支座(127)、挡水板(128)、导水管(129);明沟引水闸门(12)是中空的立方体状,箱壁(121)上方设有在明沟引水闸门(12)入水口处的进水滤网(122),明沟引水闸门(12)的侧面箱壁(121)之间设有呈扁平立方体状的承水托板(124),承水托板(124)的侧面与箱壁(121)内壁紧密贴合,承水托板(124)底部与滑板(125)滑动连接,固定在明沟引水闸门(12)底面的滑动支座(127)与支杆(126)中部连接,支杆(126)一端与滑板(125)中心处铰接,另一端与挡水板(128)底部铰接;明沟引水闸门(12)的箱壁(121)与导水管(129)连接的一侧设有供挡水板(128)垂直上下移动的方形空腔,实心扁平立方体的挡水板(128)下部设有一个贯通的圆孔,圆孔直径与导水管(129)的管径大小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引水系统(1)的马路雨水井(13)通过输水管(134)与过滤系统(2)的入水管A(215)连接;马路雨水井(13)包括马路篦子(131)、雨水井(132)、溢流管(133)和输水管(134);采用“S”型栅格的马路篦子(131)设置在雨水井(132)的水井口,雨水井(132)的底部是凹形槽,溢流管(133)设置在输水管(134)和马路篦子(131)之间,输水管(134)设置在雨水井(132)的凹形槽上方,低于溢流管(13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清洁能源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过滤系统(2)位于立方箱体内,入水管A(215)设置在整个立方箱体的侧面上端,出水管A(233)设置在入水管A(215)对面侧的下端;设置在入水管A(215)上的回流阀门(211)为单向阀或逆止阀,入水管A(215)一侧的立方箱体下方设有与立方箱体连通的絮凝瓶(212),立方箱体内部靠近入水管A(215)一侧上方固定有一扁平方体的溢流板A(213),溢流板A(213)上方与立方箱体上方内壁固定,溢流板A(213)的下方与立方箱体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犇犇徐金花袁耿涛邢春颖肖军伟姜毅蒋公胜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