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套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8287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振套筒,其可以准确地进行相对于支承夹具的定位,可以在圆周方向上无错位地到压入安装对象部件的压入孔中。该减振套筒是由由内筒(1)、外筒(2)、橡胶状弹性体(3)构成并压入到安装对象部件(5)的压入孔(6)中的减振套筒。构成为,在内筒(1)、外筒(2)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1A、2A)一侧的第1橡胶状弹性体部分(3A)、以及/或者另一个端部一侧的第2橡胶状弹性体部分(3B)上,设置有1个或2个以上橡胶凸部(8、10),1个或2个以上的橡胶凸部(8、10)分别嵌合在形成于压入用的支承夹具(7)上的1个或2个以上的定位孔(9)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入安装对象部件的压入孔中的减振套筒,其由内筒、外筒、介于内外筒之间并连结前述内筒和外筒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在前述橡胶状弹性体的夹着前述内筒的位置上,形成有一对孔。
技术介绍
这种减振套筒,被压入支承汽车车轮的悬架的臂(相当于安装对象部件)的压入孔中,并由穿透了内筒的固定螺栓固定在车体侧的构件上。在此固定状态下,形成于前述橡胶体上的一对孔例如排列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由此,降低了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使乘坐的舒适感提高,同时增大了车体的左右方向的弹簧常数,使操纵的稳定性提高。在上述构造的情况下,如果成为孔的排列方向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就难以将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设定成目标值。因此,减振套筒必须在该压入孔的圆周方向上定位准确地压入到臂的压入孔中。上述的例子,是使孔的排列方向与车体前后方向相一致的例子,但也有使孔的排列方向沿车体的前后方向之外的方向的构造。在这样的构造中,减振套筒也必须在该压入孔的圆周方向上定位准确地压入到臂的压入孔中。在将减振套筒向臂的压入孔中压入的情况下,将减振套筒的一个端部内嵌在压入用的支承夹具的支承孔中,支承夹具从下侧固定支承外筒的一个端部。然后,使保持在压入装置的保持部上的臂自减振套筒的另一个端部的上侧下降,将臂压入并外嵌在减振套筒上。由此,减振套筒被压入并内嵌在臂的压入孔中。支承夹具和压入装置的保持部的位置关系被准确设定,所以只要在支承孔的圆周方向上准确地将减振套筒配置在支承夹具的支承孔中,就可以将减振套筒定位准确地压入到臂的压入孔中。以往,在相对于支承夹具的支承孔在前述圆周方向上对减振套筒进行定位的情况下,操作者采用的是下述方法使孔的规定部位(例如,孔在内外筒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与形成于支承夹具上的基准点位置对合。根据上述以往的方法,操作者使孔的规定部位与形成于支承夹具上的基准点位置对合,所以有时会造成减振套筒相对于支承夹具的支承孔的定位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准确地进行相对于支承夹具的定位、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无错位地压入到安装对象部件的压入孔中的减振套筒。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减振套筒,压入安装对象部件的压入孔中,由内筒、外筒、以及介于内外筒之间并连结前述内筒和外筒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在前述橡胶状弹性体的夹着前述内筒的位置上,形成有一对孔,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在前述内外筒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一侧的第1橡胶状弹性体部分、以及/或者前述轴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一侧的第2橡胶状弹性体部分上,设置有1个或2个以上在前述轴向上突出的橡胶凸部,前述1个或2个以上的橡胶凸部分别嵌合在形成于压入用的支承夹具上的1个或2个以上的定位孔中,所述压入用的支承夹具对前述外筒的一个端部或者另一个端部进行固定支承。根据这样的构成,在将减振套筒向安装对象部件的压入孔中压入的情况下,可以如下压入。即,使压入用的支承夹具在轴向上从对外筒的一个端部、或另一个端部进行固定支承。此时,第1橡胶状弹性体部分侧的1个或2个以上的橡胶凸部,或者第2橡胶状弹性体部分侧的1个或2个以上的橡胶凸部分别嵌合在支承夹具的1个或2个定位孔中。由此,就可以将减振套筒相对于支承夹具在内外筒的圆周方向上进行准确定位。在该支承状态下,将减振套筒压入安装对象部件的压入孔中。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果前述1个或2个以上的橡胶凸部和前述第1橡胶状弹性体部分及第2橡胶状弹性体部分一体地硫化成型,就可以使得难以将橡胶凸部从前述第1橡胶状弹性体部分、以及第2橡胶状弹性体部分分离。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果前述内筒设定成比外筒长,前述内筒的两端部分别比前述外筒的两端部更向轴向外侧突出,前述1个或者2个以上的橡胶凸部比前述外筒的一个端部或另一个端部更向轴向外侧突出,则只要看一眼减振套筒,就能够判别出橡胶凸部。而且,可以一边观察橡胶凸部,一边使橡胶凸部嵌合在支承夹具侧的定位孔中,减振套筒相对于支承夹具的定位作业得以简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果橡胶凸部硫化粘接在内筒的外周面上,则橡胶凸部由内筒支承,所以可以提高橡胶凸部的保形性。其结果,易于将1个或2个以上的橡胶凸部分别嵌合在支承夹具的1个或2个以上的定位孔中。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构成为,前述1个或2个以上的橡胶凸部以均等的间隔配置在前述内外筒的圆周方向上。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可以准确地进行相对于支承夹具的定位、可以在圆周方向上无错位地压入到安装对象部件的压入孔中的减振套筒。附图说明图1是减振套筒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E-O-E剖视图。图3是减振套筒的立体图。图4是支承夹具的立体图。图5是支承夹具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压入工序的前半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压入工序的后半部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图2、图3中示出了减振套筒B。该减振套筒B由壁稍厚的内筒1、薄壁的外筒2、以及介于内筒1和外筒2之间并连结内筒1和外筒2的橡胶状弹性体3构成,在橡胶状弹性体3的夹着内筒1的位置上,贯通地形成有一对孔4。上述构造的减振套筒B,被压入悬架的臂5(相当于安装对象部件)的压入孔6中(参照图6、图7),并由穿透了内筒1的固定螺栓固定在车体侧的构件上。在该固定状态下,一对孔4排列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由此,降低了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感,同时增大了车体左右方向的弹簧常数,提高了操纵的稳定性。对减振套筒B的构造进行详细描述,橡胶状弹性体3硫化成形于内筒1、外筒2之间的整个圆周上。一对孔4设定成沿着内筒1、外筒2的圆周方向的横截面圆弧状。内筒1设定成比外筒2长,内筒1的两个端部1A、1B分别比外筒2的两个端部2A、2B更向轴向外侧突出。而且,设有一对第1橡胶凸部8和一对第2橡胶凸部10,所述一对第1橡胶凸部8从内筒1、外筒2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1A、2A侧的第1橡胶状弹性体部分3A在轴向上突出,所述一对第2橡胶凸部10从内筒1、外筒2的轴向上的另一个端部1B、2B侧的第2橡胶状弹性体3B在轴向上突出。第1橡胶凸部8和第2橡胶凸部10,由和橡胶状弹性体3相同的橡胶混合物、与橡胶状弹性体3一体地(就是说和第1橡胶状弹性体部分3A和第2橡胶状弹性体部分3B一体地)硫化成形。一对第1橡胶凸部8比外筒2的一个端部2A更向轴向外侧突出,一对第2橡胶凸部10比外筒2的另一个端部2B更向轴向外侧突出。第1橡胶凸部8和第2橡胶凸部10,在内筒1、外筒2的半径方向上位于靠近内筒1的一侧,硫化粘接在内筒1的外周面上。一对孔4以均等的间隔配置在内筒1、外筒2的圆周方向上,一对第1橡胶凸部8以均等的间隔配置在内筒1、外筒2的圆周方向上,一对第2橡胶凸部10以均等的间隔配置在内筒1、外筒2的圆周方向上。一对第1橡胶凸部8中的一个第1橡胶凸部8位于与一个孔4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另一个第1橡胶凸部8位于与另一个孔4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一对第2橡胶凸部10中的一个第2橡胶凸部10位于与一个孔4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另一个第2橡胶凸部10位于与另一个孔4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在将上述减振套筒B向臂5的压入孔6中压入的情况下,如图4、图5、图6所示,将纵向放置的减振套筒B的一个端部(或者另一个端部)内嵌在压入用的支承夹具7的支承孔11中,使支承夹具7在轴向上从下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套筒,压入安装对象部件的压入孔中,由内筒、外筒、以及介于内外筒之间并连结前述内筒和外筒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在前述橡胶状弹性体的夹着前述内筒的位置上,形成有一对孔,构成为,在前述内外筒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一侧的第1橡胶状弹性体部 分、以及/或者前述轴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一侧的第2橡胶状弹性体部分上,设置有1个或2个以上在前述轴向上突出的橡胶凸部,前述1个或2个以上的橡胶凸部分别嵌合在形成于压入用的支承夹具上的1个或2个以上的定位孔中,所述压入用的支承夹具对前述外筒的一个端部或者另一个端部进行固定支承。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儿玉阳成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