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52440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充气气囊及气体发生器,所述充气气囊及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座椅的上部,气体发生器及设置在汽车的尾部的碰撞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当汽车出现后碰撞时,控制器开启气体发生器通过设置在座椅靠背与头枕结合部的气管对充气气囊充气,充气气囊通过设置在座椅上部的弹出口弹出并膨胀展开,展开后的充气气囊位于驾乘人员的头部、颈部与座椅的头枕、靠背上部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可以有效解决汽车后碰撞时乘员的安全问题,有效保护驾乘人员的头、颈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A rear-impact protective airba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汽车追尾损害的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汽车都不配置后碰撞乘员保护的安全气囊,驾乘人员躯干被座椅靠背支撑抵触,乘员头部靠座椅头枕抵触。然而,大部份驾乘员乘座时头部都不完全抵触座椅头枕,当汽车被追尾时,驾乘员因惯性作用相对座椅向后车尾方向移动,躯干会直接挤压座椅靠背,头部则会先相对座椅向后移动,直到抵触头枕后在挤压头枕,此时头部相对于躯干相对于座椅移动量大,且比躯干向后移动速度更大,从而造成头部相对躯干产生身后弯曲和压迫,造成驾乘人员颈部严重伤害。公开日为2018年7月31日,公开号为CN108340870A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颈圈状安全气囊,一种用于车辆的总成包含座椅,该总成包括由座椅支撑的颈圈,颈圈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该总成包括在第一端上的第一紧固件和在第二端上的第二紧固件,该总成包括可释放地彼此连接的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安全气囊设置在颈圈中并且可充气到充气位置。但这种颈圈状安全气囊在使用时需要将颈圈围绕到乘员的颈部,并且将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彼此紧固以将颈圈固定到乘员的颈部,因此会严重影响乘员乘车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汽车缺少后碰撞乘员保护安全气囊,容易造成驾乘人员颈部严重伤害的问题,提供一种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可以有效解决汽车后碰撞时乘员的安全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具体方案是,一种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的座椅上,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包括通过充气膨胀和展开用于约束驾乘人员的充气气囊及用于向所述充气气囊提供气体的气体发生器,所述充气气囊及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座椅的上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碰撞传感器及控制器,碰撞传感器设置在汽车的尾部,所述控制器连接碰撞传感器及气体发生器;当汽车出现后碰撞时,碰撞传感器向控制器发出碰撞信号,控制器开启气体发生器通过设置在座椅靠背与头枕结合部的气管对充气气囊充气,充气气囊通过设置在座椅上部的弹出口弹出并膨胀展开,展开后的充气气囊位于驾乘人员的头部、颈部与座椅的头枕、靠背上部之间。本技术在汽车的尾部设置碰撞传感器,在座椅的上部设置充气气囊及气体发生器,当汽车出现后碰撞时,碰撞传感器向控制器发出碰撞信号,控制器开启气体发生器对充气气囊充气,充气气囊在驾乘人员相对座椅向车尾移动前通过弹出口弹出并膨胀展开,展开后的充气气囊位于驾乘人员的头部、颈部与座椅的头枕、靠背上部之间,用于支撑驾乘人员头、颈部。即在后碰撞发生时,驾乘人员因惯性作用相对于座椅向车尾方向移动,驾乘人员躯干挤压座椅靠背,头部挤压充气气囊,通过充气气囊吸收部分施加在驾乘人员头部的碰撞能量,此时驱干和头部向后移动位移和速度相当,不存在相对运动,即头部不会相对于躯干产生弯曲和挤压,有效地保护了驾乘人员的头、颈部。作为优选,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座椅上是否存在乘客的座椅负荷检测装置,所述座椅负荷检测装置设置在汽车的每个座椅上且连接控制器,当汽车出现后碰撞时,座椅负荷检测装置向控制器发出座椅负荷信号;当座椅的负荷大于等于设定值时,控制器开启该座椅上的气体发生器对该座椅上的充气气囊充气;当座椅的负荷小于设定值时,该座椅上的气体发生器处于关闭状态。座椅负荷检测装置用于判断座椅上是否有乘客,有乘客的座椅其充气气囊弹出并膨胀展开,用于保护了驾乘人员的头、颈部,没有乘客的座椅其安全气不动作,避免安全气囊无效弹出。作为优选,充气气囊及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充气气囊弹出时,充气气囊的主体位于座椅靠背与头枕的结合部。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充气气囊及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头枕的下部,充气气囊弹出时,充气气囊的主体位于座椅靠背与头枕的结合部。作为优选,充气气囊膨胀展开后整体呈U形,充气气囊的左右两端向座椅前方延伸构成约束驾乘人员头部两侧的阻挡部。充气气囊膨胀展开后整体呈U形,气囊两端的阻挡部可以防止汽车发生后碰撞时,驾乘人员的头部因左右甩动而引起的伤害,有效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作为优选,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测距雷达及报警装置,所述测距雷达包括设置在汽车前部的前向雷达及设置在汽车尾部的后向雷达,所述前向雷达与后向雷达均连接控制器;所述报警装置包括声音报警装置与灯光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连接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连接汽车ECU。测距雷达及报警装置可以对前后车辆与本车之间的实时距离进行检测,控制器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本车与后车上方可能出现追尾(后碰撞),并通过汽车ECU及时调整行车状态或报警,提示本车及后车的驾驶员注意,尽量避免后碰撞事故的发生。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工作过程,前向雷达及后向雷达分别用于测量本车与前车及本车与后车之间的实时距离,控制器接收本车与前车及本车与后车之间的实时距离,并根据本车与后车之间的实时距离变化计算后车相对于本车的行驶速度,并根据后车相对于本车的行驶速度及距离判定后车可能与本车发生追尾时间,当该时间小于等于预设的时间时,根据本车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决定是否向汽车ECU发送加速信号。当5秒内后车可能与本车追尾时,控制器向本车驾驶员发出声音报警信号,向后车驾驶员发出灯光报警信号。当5秒内后车可能与本车追尾时,通过声音与灯光,分别提醒本车驾驶员及后车驾驶员注意,避免发生追尾事故。当3秒内后车可能与本车追尾,且本车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大于50米,控制器向汽车ECU发送加速信号使汽车加速20%;本车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0米且大于30米,控制器向汽车ECU发送加速信号使汽车加速10%。当追尾的可能性增加时,在充分考虑不与前侧发生碰撞的前提下,通过汽车ECU适当提高车速,以便拉开与后车的距离,降低追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里的汽车加速20%,是指在原有车速的基础上,通过提速使车速增加20%。当1.5秒内后车可能与本车追尾,且本车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大于20米,控制器向汽车ECU发送短时加速信号,使汽车加速0.4至0.6秒。当追尾的可能性很大而本车与前车的距离又相对较近时,无法通过持续加速拉开与后车的距离,这时通过短时间的加速,使汽车出现以短距离的“前冲”,此时驾乘人员在惯性作用下,其头部会后仰紧贴座椅头枕,这样即便汽车发生后碰撞事故,驾乘人员驱干和头部向后移动的位移和速度相当,不存在相对运动,即头部不会相对于躯干产生弯曲和挤压,有效地保护了驾乘人员的头、颈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它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汽车缺少后碰撞乘员保护安全气囊,容易造成驾乘人员颈部严重伤害的问题,本技术的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可以有效解决汽车后碰撞时乘员的安全问题,有效保护驾乘人员的头、颈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的一种结构框图;图3是本技术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实施例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实施例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充气气囊,2.气体发生器,3.气管,4.座椅,5.控制器,6.碰撞传感器,7.头部,8.颈部,9.躯干,10.头枕,11.靠背,12.座椅负荷检测装置,13.阻挡部,14.前向雷达,15.后向雷达,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的座椅上,其特征是,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包括通过充气膨胀和展开用于约束驾乘人员的充气气囊(1)及用于向所述充气气囊提供气体的气体发生器(2),所述充气气囊及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座椅(4)的上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碰撞传感器及控制器(5),碰撞传感器设置在汽车的尾部,所述控制器连接碰撞传感器(6)及气体发生器;当汽车出现后碰撞时,碰撞传感器向控制器发出碰撞信号,控制器开启气体发生器通过设置在座椅靠背(11)与头枕(10)结合部的气管(3)对充气气囊充气,充气气囊通过设置在座椅上部的弹出口弹出并膨胀展开,展开后的充气气囊位于驾乘人员的头部(7)、颈部(8)与座椅的头枕、靠背上部之间;所述的充气气囊及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充气气囊弹出时,充气气囊的主体位于座椅靠背与头枕的结合部;所述充气气囊膨胀展开后整体呈U形,充气气囊的左右两端向座椅前方延伸构成约束驾乘人员头部两侧的阻挡部(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碰保护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的座椅上,其特征是,所述安全气囊装置包括通过充气膨胀和展开用于约束驾乘人员的充气气囊(1)及用于向所述充气气囊提供气体的气体发生器(2),所述充气气囊及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座椅(4)的上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碰撞传感器及控制器(5),碰撞传感器设置在汽车的尾部,所述控制器连接碰撞传感器(6)及气体发生器;当汽车出现后碰撞时,碰撞传感器向控制器发出碰撞信号,控制器开启气体发生器通过设置在座椅靠背(11)与头枕(10)结合部的气管(3)对充气气囊充气,充气气囊通过设置在座椅上部的弹出口弹出并膨胀展开,展开后的充气气囊位于驾乘人员的头部(7)、颈部(8)与座椅的头枕、靠背上部之间;所述的充气气囊及气体发生器均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充气气囊弹出时,充气气囊的主体位于座椅靠背与头枕的结合部;所述充气气囊膨胀展开后整体呈U形,充气气囊的左右两端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锋龙刚启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