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4961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4:37
一种中柱结构,其被搭载在车辆中,且包括:柱内板;下柱外板,该下柱外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柱内板的外侧;以及上柱外板,该上柱外板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被布置在下柱外板的上侧。下柱外板包括:侧壁部;前壁部,该前壁部被连接到侧壁部的前端;以及后壁部,该后壁部被连接到侧壁部的后端。上柱外板包括与侧壁部重叠的重叠部,并且该重叠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被设置在上柱外板的下端部处。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折线部。

Middle colum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柱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柱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中柱结构,已知一种例如在国际公开第WO2010/055589号中所描述的技术。在WO2010/055589A中所描述的中柱结构包括:柱内板;外部加强件,该外部加强件被布置在柱内板的外侧并且与该柱内板协作形成封闭的截面结构;以及铰链加强件,该铰链加强被布置在外部加强件的内侧并且加强该外部加强件。
技术实现思路
同时,为了将中柱构造成在车辆经受侧面碰撞时易于折断,该中柱有时可以被设计成使得柱外板(等同于在WO2010/055589A中所描述的外部加强件)由上柱外板和下柱外板构造而成,并且上柱外板的下端部与该下柱外板重叠。在这种情况下,在上柱外板的下端和下柱外板之间的边界对应于可折断位置。在中柱结构中,当下柱外板由于侧面碰撞而从作为折断开始位置的可折断位置变形时,下柱外板的一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并且下柱外板的下端撞击下柱外板的突出部分,这可能导致下柱外板的折断。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柱结构,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下柱外板的折断。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是一种被搭载在车辆中的中柱结构。该中柱结构包括:柱内板;下柱外板,该下柱外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柱内板的外侧;以及上柱外板,该上柱外板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被布置在下柱外板的上侧位置处。下柱外板包括:侧壁部;前壁部,该前壁部被连接到侧壁部的前端,以及后壁部,该后壁部被连接到侧壁部的后端。上柱外板包括与侧壁部重叠的重叠部,并且该重叠部在车辆高度方向上被布置在上柱外板的下端部处。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折线部。根据第一方面的中柱结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折线部被设置到下柱外板的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因此,当下柱外板由于对车辆的侧面碰撞而变形时,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从作为折断开始位置的折线部弯曲,并且因此抑止了下柱外板的一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因此,限制了上柱外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撞击下柱外板的突出部分。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来抑制下柱外板的折断。在第一方面中,折线部可以被设置成以便突出到由侧壁部、前壁部、后壁部、和柱内板所包围的空间中。根据上述构造,当下柱外板由于侧面碰撞而变形时,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平滑地朝向由侧壁部、前壁部、后壁部、和柱内板所包围的空间弯曲。在第一方面中,折线部可以被设置在包括有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对应于重叠部的预定部分的区域中。根据上述构造,当下柱外板由于侧面碰撞而变形时,由于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对应于重叠部的部分朝向由侧壁部、前壁部、后壁部、和柱内板所包围的空间弯曲,因此限制了前壁部和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撞击重叠部的侧端而折断。在第一方面中,折线部可以被设置到前壁部,以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后突出。在第一方面中,折线部可以被设置在包括有前壁部的、对应于重叠部的预定部分的区域中。在第一方面中,折线部可以被设置到后壁部,以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前突出。在第一方面中,折线部可以被设置在包括有后壁部的、对应于重叠部的预定部分的区域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来抑制下柱外板的折断。附图说明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中柱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II所截取的截面图;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I-III的所截取的截面图;图4A是从前方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中柱结构的下侧部分的立体图;图4B是从后方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中柱结构的下侧部分的立体图;并且图5是概念性地示出图2中所示的下柱外板变型的状态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中柱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II所截取的截面图。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I-III的所截取的截面图。在图1至图3中,中柱1被搭载到车辆2的每个侧部,并且中柱1被布置在前门和后门之间。应注意的是,在每个图中的箭头FR指示在车辆2的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在每个图中的箭头UP指示在车辆2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并且在每个图中的箭头OUT指示在车辆2的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在车辆2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边梁3被布置到车辆2的侧部的下部。在车辆2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边梁4被布置在车辆2的侧部的上部处。中柱1在车辆2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延伸。中柱1的下端部被固定在下边梁3上。中柱1的上端部被固定到上边梁4。中柱1包括:柱内板5;下柱外板6,下柱外板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柱内板5的外侧;上柱外板7,上柱外板7被布置在下柱外板6的上方,下柱外板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柱内板5的外侧;以及外加强件8,外加强件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上柱外板7内侧。虽然未示出,但是侧外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布置在下柱外板6和上柱外板7的外侧。柱内板5、下柱外板6、和上柱外板7形成封闭的截面结构。柱内板5由钢板形成。柱内板5设置有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以梯形形状突出的两个凸缘部5a。下柱外板6的下端部接合到下边梁3。下柱外板6由例如与柱内板5相同的材料制成的钢板形成。下柱外板6具有大体帽状的截面形状。下柱外板6包括侧壁部10、前壁部11、和后壁部12、以及凸出部13、14。侧壁部10具有朝向下方向以弯曲形状向前和向后逐渐扩展的形状。前壁部11被连接到侧壁部10的前端。前壁部11从侧壁部10的前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弯折。如在图4A中所示,前壁部11被形成为朝向前方下侧方向以弯曲形状延伸。后壁部12被连接到侧壁部10的后端。后壁部12从侧壁部10的后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弯折。如在图4B中所示,后壁部12被形成为以便朝向后方下侧方向以弯曲形状延伸。凸出部13被连接到前壁部11的内侧端。凸出部13从前壁部11的内侧端向前弯折。凸出部14被连接到后壁部12的内侧端。凸出部14从后壁部12的内侧端向后弯折。凸出部13、14通过点焊被接合到柱内板5。上柱外板7的上端部被接合到上边梁4。上柱外板7由超高抗拉强度钢板形成,该超高抗拉强度钢板比形成下柱外板6的钢板更硬。上柱外板7具有大致帽状的截面形状。上柱外板7包括侧壁部15、前壁部16、后壁部17、和凸出部18、19。前壁部16被连接到侧壁部15的前端。前壁部16从侧壁部15的前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弯折。后壁部17被连接到侧壁部15的后端。后壁部17从侧壁部15的后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弯折。凸出部18被连接到前壁部16的内侧端。凸出部18从前壁部16的内侧端向前弯折。凸出部19被连接到后壁部17的内侧端。凸出部19从后壁部17的内侧端向后弯折。凸出部18、19通过点焊被接合到柱内板5。上柱外板7的下端部设置有重叠部20,重叠部20与下柱外板6的侧壁部10、前壁部11和后壁部12重叠。重叠部20包括侧壁部15、前壁部16、和后壁部17。在重叠部20中的侧壁部15位于侧壁部1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在重叠部20中的前壁部16位于前壁部11的前侧。在重叠部20中的后壁部17位于后壁部12的后侧。如在图4A、4B中所示,在重叠部20中的前壁部16和后壁部17被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搭载在车辆中的中柱结构,所述中柱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柱内板;下柱外板,所述下柱外板被布置在所述柱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所述下柱外板包括:侧壁部;前壁部,所述前壁部被连接到所述侧壁部的前端;以及后壁部,所述后壁部被连接到所述侧壁部的后端;以及上柱外板,所述上柱外板被布置在所述下柱外板的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侧,所述上柱外板包括与所述侧壁部重叠的重叠部,并且所述重叠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上柱外板的下端部处,其中所述前壁部和所述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折线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12 JP 2018-0442131.一种搭载在车辆中的中柱结构,所述中柱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柱内板;下柱外板,所述下柱外板被布置在所述柱内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所述下柱外板包括:侧壁部;前壁部,所述前壁部被连接到所述侧壁部的前端;以及后壁部,所述后壁部被连接到所述侧壁部的后端;以及上柱外板,所述上柱外板被布置在所述下柱外板的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侧,所述上柱外板包括与所述侧壁部重叠的重叠部,并且所述重叠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上柱外板的下端部处,其中所述前壁部和所述后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折线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线部被设置成突出到由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西幸泰田岛正道小玉丰久中岛干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