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齿圈插齿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程加工机械,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齿圈插齿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号为CN201420386993.一种内齿圈插齿用工装,包括底座,若干装夹机构,所述底座中部开设有一通孔,以通孔为中心分布有与所述若干装夹机构数量相等的T型滑槽,所述若干装夹机构中任意一个装夹机构安装于一个T型滑槽内且可在T型滑槽内任意滑动,所述若干装夹机构中任意一个装夹机构包括滑座、固定螺钉、压板和压紧螺钉,所述滑座安装于底座的T型滑槽内,所述固定螺钉拧于滑座上表面中部,所述压板通过压紧螺钉安装于滑座端部。但是该专利技术的缺点是没有办法调节加工的频率,功能比较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齿圈插齿装置,可以通过调速组合体调节装置的加工频率;可以通过进给量调节组合调节吃刀量;固定组合体可以搞定图通规格的齿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齿圈插齿置,包括调速组合体、进给量调节组合、驱动组合体、连接支架组合体和固定组合体,所述调速组合体与连接支架组合体固定连接,进给量调节组合与驱动组合体连接,固定组合体与连接支架组合体固定连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齿圈插齿置,包括调速组合体(1)、进给量调节组合(2)、驱动组合体(3)、连接支架组合体(4)和固定组合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组合体(1)与连接支架组合体(4)固定连接,进给量调节组合(2)与驱动组合体(3)连接,固定组合体(5)与连接支架组合体(4)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齿圈插齿置,包括调速组合体(1)、进给量调节组合(2)、驱动组合体(3)、连接支架组合体(4)和固定组合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组合体(1)与连接支架组合体(4)固定连接,进给量调节组合(2)与驱动组合体(3)连接,固定组合体(5)与连接支架组合体(4)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齿圈插齿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速组合体(1)包括调节支架(1-1)、中端滑块(1-2)、驱动转杆(1-3)、内中端转杆(1-4)、传动锥齿一(1-5)、传动锥齿二(1-6)、传动锥齿三(1-7)、推簧一(1-8)、限位杆(1-9)、推簧二(1-10)、输入锥齿(1-11)、输入电机(1-12)、转孔一(1-13)、转孔二(1-14)、中端滑孔一(1-15)、中端滑孔二(1-16)、侧壁端子(1-17)、弧形滑杆(1-18)、滑杆镂空槽(1-19)、卡齿卡槽(1-20)、中端滑孔三(1-21)、缺口一(1-22)、中端贯通孔(1-23)、缺口二(1-24)、配合卡杆(1-25)、卡齿(1-26)、棱形滑杆(1-27)、内推簧一(1-28)、滑杆一(1-29)、配合杆(1-30)、滑杆二(1-31)、限位凸台(1-32)、连接杆一(1-33)、连接杆二(1-34)和滑动凸台一(1-35),所述调节支架(1-1)与中端滑块(1-2)滑动连接,驱动转杆(1-3)的上端间隙配合连接在中端滑块(1-2)的中端,驱动转杆(1-3)与内中端转杆(1-4)间隙配合连接,内中端转杆(1-4)的前后两端均滑动连接在调节支架(1-1)的内端,传动锥齿一(1-5)转动连接在驱动转杆(1-3)的下端,传动锥齿一(1-5)与传动锥齿二(1-6)啮合传动,传动锥齿二(1-6)与调节支架(1-1)的前端转动连接,传动锥齿二(1-6)固定连接在传动锥齿三(1-7)的后端,内中端转杆(1-4)的前端转动连接在限位杆(1-9)的中端,推簧一(1-8)连接在限位杆(1-9)和调节支架(1-1)上,推簧一(1-8)处于压缩状态,推簧二(1-10)连接在限位杆(1-9)和调节支架(1-1)上,输入锥齿(1-11)与传动锥齿一(1-5)啮合传动,输入锥齿(1-11)固定连接在输入电机(1-12)的输出轴上,输入电机(1-12)通过机架固定连接在调节支架(1-1)的后端面,转孔一(1-13)贯通调节支架(1-1)的前端面,转孔二(1-14)贯通调节支架(1-1)的后端面,中端滑孔一(1-15)贯通调节支架(1-1)的前端面,中端滑孔三(1-21)贯通调节支架(1-1)的后端面,中端滑孔二(1-16)设置在调节支架(1-1)的前端面,中端滑孔二(1-16)设置有两个,侧壁端子(1-17)设置有两个,两个侧壁端子(1-17)分别固定连接在调节支架(1-1)前端面的左右两侧,弧形滑杆(1-18)固定连接在调节支架(1-1)的上端,滑杆镂空槽(1-19)设置在弧形滑杆(1-18)的中端,卡齿卡槽(1-20)设置有多个,多个卡齿卡槽(1-20)均设置在弧形滑杆(1-18)的上端面,缺口一(1-22)和缺口二(1-24)分别设置在中端滑块(1-2)的前后两端面的中端,中端贯通孔(1-23)贯通中端滑块(1-2),卡齿(1-26)设置有多个,多个卡齿(1-26)均固定连接在配合卡杆(1-25)的下端,棱形滑杆(1-27)固定连接在配合卡杆(1-25)的上端,内推簧一(1-28)套接连接在棱形滑杆(1-27)上,棱形滑杆(1-27)与中端滑块(1-2)滑动连接,内推簧一(1-28)设置在配合卡杆(1-25)和缺口二(1-24)内壁的上端,中端滑块(1-2)滑动连接在滑杆镂空槽(1-19)的内端,缺口一(1-22)和缺口二(1-24)配合连接在滑杆镂空槽(1-19)内壁的两端,卡齿(1-26)与卡齿卡槽(1-20)配合连接,滑杆一(1-29)和滑杆二(1-31)分别固定连接在配合杆(1-30)的前后两端,限位凸台(1-32)固定连接在滑杆二(1-31)的后端,驱动转杆(1-3)的中端与配合杆(1-30)铰接连接,滑杆一(1-29)设置在中端滑孔一(1-15)内,滑杆二(1-31)设置在中端滑孔三(1-21)内,限位杆(1-9)固定连接在滑杆一(1-29)的前端,连接杆一(1-33)和连接杆二(1-34)均固定连接在限位杆(1-9)上,滑动凸台一(1-35)和滑动凸台二(1-36)均固定连接在限位杆(1-9)的后端,推簧二(1-10)连接在装置左侧的侧壁端子(1-17)和连接杆一(1-33)之间,推簧一(1-8)连接在装置右侧的侧壁端子(1-17)和连接杆二(1-34)之间,滑动凸台一(1-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