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4618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包括底座、扩铆杆和中空状压杆,底座之上安装有支臂,支臂之上安装有导向套,压杆套装于导向套以内,压杆上端设置有压铆头,压杆下端套装有中空状压铆块,压铆头与导向套之间安装有弹性构件,底座之上还搁置有限位块,扩铆杆套装于压杆、压铆块以内并且部署于限位块上方,扩铆杆与压铆块之间还连接有预压弹簧。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铆接动簧片组件时,首先通过向压杆施加作用力,使压铆头对工件施加相对应的压力,当压铆头将工件压紧之后,又通过扩铆杆向工件施加沿着铆接点处向周边发散的扩张作用力,使铆接点处连接更紧密,铆接点处形状更饱满,有效提升了继电器的使用可靠性。

A riveting fixture for moving reed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装配夹具
,尤其涉及一种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
技术介绍
动簧片组件是密封继电器中非常重要组件,该组件铆接点与动簧片贴合面的贴合密度、接点对簧片铆孔的张力以及受力面大小、接点工作面的成形状况等以及组件铆后尺寸的一致性,直接关系到产品后续工序的装配质量、整台产品的技术性能和动作可靠性,因此,该动簧片组件铆接质量对其铆接定位夹具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目前,较为普遍是采用平面铆接、球面铆接,铆接后形成的动簧片铆接点状态如图1、图2所示,采用这两种铆接方式容易存在各种形式的技术缺陷,例如接点与簧片的贴合面之间有缝隙,贴合面面积不够,贴合密度较小,簧片窝心、变形等不良现象,无法充分满足动簧片组件的铆接质量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图1中,采用的是平面铆接,在压铆的过程中,大部分压力F是垂直于簧片与接点的贴合面,接点铆接部分的变形及应力方向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在接点远离铆接区域的边沿几乎会处于不受力的状态,压铆完成后,从簧片铆孔四至接点边沿的贴合面的贴合密度会逐渐变小,甚至出现图中所示的缝隙。而在图2中,采用的是球面铆接方式,在压铆过程中,大部分压力F是垂直于球面向中心聚集,簧片铆孔四周将承受较大的扩展应力,簧片铆接区域会出现窝心的现象,接点与簧片之间也会出现图中所示的缝隙,并会导致簧片中的β角发生变化。在动簧片组件使用中,以上的铆接缺陷将会从不同方面影响继电器的电接触性能,即接点与簧片贴合面之间有缝隙、贴合面不够、贴合密度较小时,在同样的大小的电流通过的情况下,会增加接点与簧片之间的电流密度,增大接点间的接触电阻,使簧片组件过热、变形,减小动、静接点间的接触压力,导致继电器整机过热、失效;簧片中β角的变化,给产品调节尤其是多路触点产品的调节造成较大的困难,会导致继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动、静接点间接触压力不稳定,接触时间不同步;簧片铆接处的窝心变形,会使簧片与接点之间残存较大的应力,增大簧片在动作过程中产生断裂的风险。总而言之,以上的铆接缺限,都有可能导致继电器的动作失效,大大降低其使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包括底座、扩铆杆和中空状压杆,所述底座之上安装有支臂,所述支臂之上安装有导向套,所述压杆套装于所述导向套以内,所述压杆上端设置有压铆头,所述压杆下端套装有中空状压铆块,所述压铆头与导向套之间安装有弹性构件,所述底座之上还搁置有限位块,所述扩铆杆套装于所述压杆、压铆块以内并且部署于所述限位块上方,所述扩铆杆与所述压铆块之间还连接有预压弹簧。所述压铆头顶面为弧形。所述弹性构件是圆柱螺旋弹簧。所述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还包括限位钉,所述压铆块外周面上设置有限位槽,限位钉通过螺纹副连接于所述压铆块之上,并且其端部与限位槽相对滑动摩擦连接。所述限位钉数量为2个,并且均匀部署在所述压铆块外周面之上。所述预压弹簧压缩行程与所述扩铆杆下端面相对于所述压铆块下端面之间的距离相等。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铆接动簧片组件时,首先通过向压杆施加作用力,使压铆头对工件施加相对应的压力,当压铆头将工件压紧之后,又通过扩铆杆向工件施加沿着铆接点处向周边发散的扩张作用力,从而迫使簧片与接点接触面完全表面贴合。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使动簧片组件铆接部分承受更大的压力,使铆接点处充满成型限位块的接点型腔,既能保证接点铆接后形状的饱满、进一步增加接点与簧片的贴合的面积与贴合密度,又能保证接点厚度尺寸的一致性,提高接点工作表面的光洁度。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铆接夹具,经过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提高了动簧片组件的铆接可靠性,所获得的铆接点形状饱满,工作面的光洁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无需进行再次抛光即能达到产品的使用需求,铆接点处与动簧片贴合紧密,大大降低了铆接点处的接触电阻,提高了动簧片组件的导电能力,有效避免了铆接点处出现形变的现象,减少了铆接处的残余应力,降低了动簧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提高了继电器的使用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平面铆接方式时的铆接点结构状态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采用球面铆接方式时的铆接点结构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图中:1-底座,2-扩铆杆,3-压杆,4-支臂,5-导向套,6-弹性构件,7-限位块,8-压铆块,9-预压弹簧,10-限位钉,11-动簧片组件,12-铆接点,31-压铆头,81-限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底座1、扩铆杆2和中空状压杆3,所述底座1之上安装有支臂4,所述支臂4之上安装有导向套5,所述压杆3套装于所述导向套5以内,所述压杆3上端设置有压铆头31,所述压杆3下端套装有中空状压铆块8,所述压铆头31与导向套5之间安装有弹性构件6,所述底座1之上还搁置有限位块7,所述扩铆杆2套装于所述压杆3、压铆块8以内并且部署于所述限位块7上方,所述扩铆杆2与所述压铆块8之间还连接有预压弹簧9。进一步地,优选所述压铆头31顶面为弧形。所述弹性构件6是圆柱螺旋弹簧。此外,所述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还包括限位钉10,所述压铆块8外周面上设置有限位槽81,限位钉10通过螺纹副连接于所述压铆块8之上,并且其端部与限位槽81相对滑动摩擦连接。优选所述限位钉10数量为2个,并且均匀部署在所述压铆块8外周面之上。进一步地,所述预压弹簧9压缩行程与所述扩铆杆2下端面相对于所述压铆块8下端面之间的距离相等。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铆接动簧片组件时,首先通过向压杆施加作用力,使压铆头对工件施加相对应的压力,当压铆头将工件压紧之后,又通过扩铆杆向工件施加沿着铆接点处向周边发散的扩张作用力,从而迫使簧片与接点接触面完全表面贴合。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使动簧片组件铆接部分承受更大的压力,使铆接点处充满成型限位块的接点型腔,既能保证接点铆接后形状的饱满、进一步增加接点与簧片的贴合的面积与贴合密度,又能保证接点厚度尺寸的一致性,提高接点工作表面的光洁度。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铆接夹具,经过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提高了动簧片组件的铆接可靠性,所获得的铆接点形状饱满,工作面的光洁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无需进行再次抛光即能达到产品的使用需求,铆接点处与动簧片贴合紧密,大大降低了铆接点处的接触电阻,提高了动簧片组件的导电能力,有效避免了铆接点处出现形变的现象,减少了铆接处的残余应力,降低了动簧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风险,提高了继电器的使用可靠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扩铆杆(2)和中空状压杆(3),所述底座(1)之上安装有支臂(4),所述支臂(4)之上安装有导向套(5),所述压杆(3)套装于所述导向套(5)以内,所述压杆(3)上端设置有压铆头(31),所述压杆(3)下端套装有中空状压铆块(8),所述压铆头(31)与导向套(5)之间安装有弹性构件(6),所述底座(1)之上还搁置有限位块(7),所述扩铆杆(2)套装于所述压杆(3)、压铆块(8)以内并且部署于所述限位块(7)上方,所述扩铆杆(2)与所述压铆块(8)之间还连接有预压弹簧(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扩铆杆(2)和中空状压杆(3),所述底座(1)之上安装有支臂(4),所述支臂(4)之上安装有导向套(5),所述压杆(3)套装于所述导向套(5)以内,所述压杆(3)上端设置有压铆头(31),所述压杆(3)下端套装有中空状压铆块(8),所述压铆头(31)与导向套(5)之间安装有弹性构件(6),所述底座(1)之上还搁置有限位块(7),所述扩铆杆(2)套装于所述压杆(3)、压铆块(8)以内并且部署于所述限位块(7)上方,所述扩铆杆(2)与所述压铆块(8)之间还连接有预压弹簧(9)。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簧片组件铆接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铆头(31)顶面为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毕锋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