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7191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包括:工装设备包括底板、下夹具体、上夹具体和压轴;下夹具体和上夹具体均为圆柱结构;下夹具体设置于底板的上端的中部;并且上夹具体沿下夹具体的轴向设置于下夹具体的上方;上夹具体的上端连接压轴的下端;并且压轴的上部连接压床的动力输出端;装配体设置于工装设备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结构简单,通过压床的压轴对工装的各部件进行挤压,用力均匀,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A Tool for Pressure Balancing Blo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平衡块工装
本技术涉及工装夹具的
,尤其涉及压平衡块工装的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工艺生产中,在转子的上下端面安装平衡块大多通过手动用铆钉固定连接,其缺点是没有工装夹具夹持,手动过程中容易受力不均匀,致使两边铆钉的下降长度不一致,容易对平衡块造成破坏,影响在工作中的正常使用。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结构简单,通过压床的压轴对工装的各部件进行挤压,用力均匀,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平衡块工装,节约劳动力和成本,结构简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中,包括:工装设备,所述工装设备包括底板、下夹具体、上夹具体和压轴;所述下夹具体和所述上夹具体均为圆柱结构;所述下夹具体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端的中部;并且所述上夹具体沿所述下夹具体的轴向设置于所述下夹具体的上方;所述上夹具体的上端连接所述压轴的下端;并且所述压轴的上部连接压床的动力输出端;装配体,所述装配体设置于所述工装设备的内部。上述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中,所述下夹具体的上端面沿其轴向开设一个第一盲孔;一个第二盲孔也沿所述下夹具体的轴向开设于所述第一盲孔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二盲孔与所述第一盲孔相贯通;所述第一盲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盲孔的直径;所述第一盲孔的底部设置有一个环状挡圈;所述第一盲孔的底部开设一个第一扇状凹槽,并且所述第一扇状凹槽的底部开设两个第一碟状凹槽;所述第一盲孔的底部还设置两根定位销和另外两个所述第一碟状凹槽;四个所述第一碟状凹槽均圆周阵列于所述下夹具体的轴线;所述下夹具体的上端面的一侧开设一个L型凹槽。上述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中,所述上夹具体的下端面沿其轴向开设一个第三盲孔;一个第一通孔也沿所述上夹具体的轴向开设于所述第三盲孔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一通孔贯通所述第三盲孔与所述上夹具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三盲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三盲孔的顶部设置有另一个所述环状挡圈;所述第三盲孔的顶部也开设一个第二扇状凹槽,所述第二扇状凹槽的顶部开设两个第二碟状凹槽,所述第三盲孔的顶部还开设另外两个所述第二碟状凹槽和另外两根所述定位销;四个所述第二扇状凹槽均圆周阵列于所述上夹具体的轴线;所述上夹具体的下端面的一侧也开设另一个所述L型凹槽。上述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中,所述第一扇状凹槽的外侧的外弧线和所述第二扇状凹槽的外侧的外弧线相背对,并且所述第一扇状凹槽的内侧的内弧线和所述第二扇状凹槽的内侧的内弧线相正对。上述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中,所述装配体包括:主轴、转子、两个平衡块和四根铆钉;所述主轴沿所述转子的轴向贯穿所述转子;并且所述转子的上端面开设四个第三通孔;四个所述第三通孔均从所述转子的上端面贯穿至所述转子的下端面;并且四个所述第三通孔沿所述转子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两个所述平衡块均开设两个贯穿其上下端面的第四通孔;一个所述平衡块设置于所述转子的上端面,并且两个所述第四通孔分别对应两个所述第三通孔;另一个所述平衡块设置于所述转子的下端面,并且两个所述第四通孔分别对应另外两个所述第三通孔;两根所述铆钉的下部均从一个所述平衡块的所述第四通孔贯穿至所述转子的下端面;另外两根所述铆钉的下部均从所述转子的上端面的所述第三通孔贯穿至另一个所述平衡块的下方;两个第二通孔也均从所述转子的上端面贯穿至所述转子的下端面;并且两个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主轴的轴线对称。上述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中,四根所述铆钉的底部均开设一个第四盲孔。上述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中,两根所述定位销设置于所述第一盲孔的底部的两侧,并且两根所述定位销的上端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内。上述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中,另外两根所述定位销设置于所述第三盲孔的顶部的两侧,并且另外两根所述定位销的下端也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内。用以上技术方案,能够达到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结构简单,通过压床的压轴对工装的各部件进行挤压,用力均匀,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下夹具体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上夹具体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下夹具体俯视方向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上夹具体仰视方向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装配体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装配体俯视方向的上端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装配体俯视方向的下端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平衡块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铆钉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工装设备;11、底板;12、下夹具体;121、第一盲孔;122、定位销;123、第一碟状凹槽;124、第二盲孔;125、环状挡圈;126、L型凹槽;127、第一扇状凹槽;13、上夹具体;131、第一通孔;132、定位销;133、第三盲孔;134、环状挡圈;135、L型凹槽;136、第二扇状凹槽;137、第二碟状凹槽;14、压轴;2、装配体;21、主轴;22、转子;23、平衡块;231、第四通孔;24、铆钉;241、第四盲孔;25、第二通孔;26、第三通孔;271、外弧线;272、内弧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下夹具体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上夹具体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下夹具体俯视方向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上夹具体仰视方向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装配体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装配体俯视方向的上端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装配体俯视方向的下端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平衡块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一种压平衡块工装的铆钉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在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中,其中,包括:工装设备1,工装设备1包括底板11、下夹具体12、上夹具体13和压轴14;下夹具体12和上夹具体13均为圆柱结构;下夹具体12设置于底板11的上端的中部;并且上夹具体13沿下夹具体12的轴向设置于下夹具体12的上方;上夹具体13的上端连接压轴14的下端;并且压轴14的上部连接压床的动力输出端。装配体2,装配体2设置于工装设备1的内部。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进一步,在一种较佳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所示:下夹具体12的上端面沿其轴向开设一个第一盲孔121;一个第二盲孔124也沿下夹具体12的轴向开设于第一盲孔121的底部,并且第二盲孔124与第一盲孔121相贯通;第一盲孔121的直径大于第二盲孔124的直径;第一盲孔121的底部设置有一个环状挡圈125;第一盲孔121的底部开设一个第一扇状凹槽127,并且第一扇状凹槽127的底部开设两个第一碟状凹槽123;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工装设备,所述工装设备包括底板、下夹具体、上夹具体和压轴;所述下夹具体和所述上夹具体均为圆柱结构;所述下夹具体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端的中部;并且所述上夹具体沿所述下夹具体的轴向设置于所述下夹具体的上方;所述上夹具体的上端连接所述压轴的下端;并且所述压轴的上部连接压床的动力输出端;装配体,所述装配体设置于所述工装设备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工装设备,所述工装设备包括底板、下夹具体、上夹具体和压轴;所述下夹具体和所述上夹具体均为圆柱结构;所述下夹具体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端的中部;并且所述上夹具体沿所述下夹具体的轴向设置于所述下夹具体的上方;所述上夹具体的上端连接所述压轴的下端;并且所述压轴的上部连接压床的动力输出端;装配体,所述装配体设置于所述工装设备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具体的上端面沿其轴向开设一第一盲孔;一第二盲孔也沿所述下夹具体的轴向开设于所述第一盲孔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二盲孔与所述第一盲孔相贯通;所述第一盲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盲孔的直径;所述第一盲孔的底部设置有一环状挡圈;所述第一盲孔的底部开设一第一扇状凹槽,并且所述第一扇状凹槽的底部开设两第一碟状凹槽;所述第一盲孔的底部还设置两定位销和另外两所述第一碟状凹槽;四所述第一碟状凹槽均圆周阵列于所述下夹具体的轴线;所述下夹具体的上端面的一侧开设一L型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压平衡块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具体的下端面沿其轴向开设一第三盲孔;一第一通孔也沿所述上夹具体的轴向开设于所述第三盲孔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一通孔贯通所述第三盲孔与所述上夹具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三盲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三盲孔的顶部设置有另一所述环状挡圈;所述第三盲孔的顶部也开设一第二扇状凹槽,所述第二扇状凹槽的顶部开设两第二碟状凹槽,所述第三盲孔的顶部还开设另外两所述第二碟状凹槽和另外两所述定位销;四所述第二扇状凹槽均圆周阵列于所述上夹具体的轴线;所述上夹具体的下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桂楠郭龙赵春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汇博新电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