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拉试棒压铸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22252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拉试棒压铸模具,涉及模具铸造技术领域。包括定模、动模、顶出机构和浇注系统;定模和动模之间设有若干呈线性排列的试棒模型腔,试棒模型腔包括分别设置在定模和动模上的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任意一第一型腔的一端均与一用于金属液分流的分流腔,分流腔的一端连通有一分流口;任意一第一型腔的一端均连接有一渣包;位于呈线性排列的两端侧渣包的一端连通有一气道;浇注系统包括一料筒,料筒内沿内筒壁滑动配合有一挤压杆,料筒的一侧设有一浇注口,料筒的底端通过一套筒与动模相连,动模上表面设有与套筒相配合连接的浇口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试棒模型腔的端部设置渣包和气道,解决了现有充型过程排气不畅的问题。

A Die Casting Die for Tensile Test B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拉试棒压铸模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具铸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抗拉试棒压铸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3C产品快速发展,铝合金、镁合金、锌合金等有色合金的使用量不断加大,有色金属压铸件的开发任务越来越多,对压铸工艺的试验验证需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生产模具存在以下缺点:(1)没有设置必要的集渣包和排气道,充型过程排气不畅;(2)缺少分流结构,金属液在浇铸系统中流动随机,不规律。不易于获得稳定质量的抗拉试棒。压铸完成后,开模取件过程中,试棒铸件受模具吸附力,离模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拉试棒压铸模具,通过在试棒模型腔的端部设置渣包和气道,解决了现有充型过程排气不畅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抗拉试棒压铸模具,包括定模、动模、顶出机构和浇注系统;所述定模和动模之间设有若干呈线性排列的试棒模型腔,所述试棒模型腔包括分别设置在定模和动模上的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任意一所述第一型腔的一端均与一用于金属液分流的分流腔,所述分流腔的一端连通有一分流口;所述任意一所述第一型腔的一端均连接有一渣包;位于呈线性排列的两端侧所述渣包的一端连通有一气道;所述浇注系统包括一料筒,所述料筒内沿内筒壁滑动配合有一挤压杆,所述料筒的一侧设有一浇注口,所述料筒的底端通过一套筒与动模相连,所述动模上表面设有与套筒相配合连接的浇口套;位于所述浇口套内的动模上表面还设有一浇注通道,所述浇注通道底部设有一心形浇注孔;所述顶出机构包括一底板,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若干顶杆,若干所述顶杆均贯穿定模,所述定模内设有与顶杆相配合的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定模的上表面设有一围沿,所述动模的下表面设有一与围沿相配和的凸出部。进一步地,所述所述定模和动模的边沿处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固定盲孔和固定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分流口为一圆形凹槽,所述分流腔包括一矩形凹槽部,所述矩形凹槽部与圆形凹槽之间连通有一等腰梯形凹槽部。进一步地,所述气道的截面为矩形,其长度方向沿定模表面延伸至定模外表面。进一步地,所述分流口上设有一与心形浇注孔相配合的心形金属液分流块,所述心形金属液分流块自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变薄。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试棒模型腔的端部设置渣包和气道,解决了现有充型过程排气不畅的问题;同时通过顶出机构解决了开模取件困难的问题。2、本专利技术在模具上设置心型分流结构用于对分配金属液确保各个留到都能得到合理流量的金属液。3、本方案在抗拉试棒型腔的尾端设置集渣包,将集渣包相互连通,在最外侧两个集渣包的尾端设置S型排气槽延模具结合面连通道模具外表面。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抗拉试棒压铸模具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抗拉试棒压铸模具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动模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动模仰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定模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请参阅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抗拉试棒压铸模具,包括定模1、动模2、顶出机构和浇注系统;定模1和动模2之间设有若干呈线性排列的试棒模型腔,试棒模型腔包括分别设置在定模1和动模2上的第一型腔14和第二型腔25,任意一第一型腔14的一端均与一用于金属液分流的分流腔13,分流腔13的一端连通有一分流口12;任意一第一型腔14的一端均连接有一渣包16;位于呈线性排列的两端侧渣包16的一端连通有一气道17;浇注系统包括一料筒4,料筒4内沿内筒壁滑动配合有一挤压杆44,料筒4的一侧设有一浇注口41,料筒4的底端通过一套筒42与动模2相连,动模2上表面设有与套筒42相配合连接的浇口套43;位于浇口套43内的动模2上表面还设有一浇注通道22,浇注通道22底部设有一心形浇注孔23;顶出机构包括一底板3,底板3的一侧设有若干顶杆31,若干顶杆31均贯穿定模1,定模1内设有与顶杆31相配合的通孔15。优选地,定模1的上表面设有一围沿,动模2的下表面设有一与围沿相配和的凸出部24。优选地,定模1和动模2的边沿处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固定盲孔11和固定通孔21。优选地,分流口12为一圆形凹槽,分流腔13包括一矩形凹槽部,矩形凹槽部与圆形凹槽之间连通有一等腰梯形凹槽部。优选地,气道17的截面为矩形,其长度方向沿定模1表面延伸至定模1外表面。优选地,顶杆31靠近模腔侧的端面与各顶杆所在部位的模腔表面齐平.使用时通过料筒4的一侧设有一浇注口41注入金属液,并通过挤压杆44挤压使得金属液依次通过心形浇注孔23、分流口12、分流腔13进入到试棒模型腔内;液流前端的金属液内含有部分氧化渣等杂质,该部分渣质通过铸件型腔后进入渣包16中,避免其留在铸件型腔中形成抗拉试棒本体导致抗拉试棒质量缺陷。整个浇铸过程中,型腔中的气体可以通过渣包16、气道17顺利的排出模具外部,不会因排气不畅在型腔中形成气孔缺陷而导致浇铸不足式抗拉试棒报废。实施例2请参阅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抗拉试棒压铸模具,包括定模1、动模2、顶出机构和浇注系统;定模1和动模2之间设有若干呈线性排列的试棒模型腔,试棒模型腔包括分别设置在定模1和动模2上的第一型腔14和第二型腔25,任意一第一型腔14的一端均与一用于金属液分流的分流腔13,分流腔13的一端连通有一分流口12;任意一第一型腔14的一端均连接有一渣包16;位于呈线性排列的两端侧渣包16的一端连通有一气道17;浇注系统包括一料筒4,料筒4内沿内筒壁滑动配合有一挤压杆44,料筒4的一侧设有一浇注口41,料筒4的底端通过一套筒42与动模2相连,动模2上表面设有与套筒42相配合连接的浇口套43;位于浇口套43内的动模2上表面还设有一浇注通道22,浇注通道22底部设有一心形浇注孔23;顶出机构包括一底板3,底板3的一侧设有若干顶杆31,若干顶杆31均贯穿定模1,定模1内设有与顶杆31相配合的通孔15。优选地,定模1的上表面设有一围沿,动模2的下表面设有一与围沿相配和的凸出部24。优选地,定模1和动模2的边沿处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固定盲孔11和固定通孔21。优选地,分流口12为一圆形凹槽,分流腔13包括一矩形凹槽部,矩形凹槽部与圆形凹槽之间连通有一等腰梯形凹槽部。优选地,气道17的截面为矩形,其长度方向沿定模1表面延伸至定模1外表面。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拉试棒压铸模具,包括定模(1)、动模(2)、顶出机构和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1)和动模(2)之间设有若干呈线性排列的试棒模型腔,所述试棒模型腔包括分别设置在定模(1)和动模(2)上的第一型腔(14)和第二型腔(25),任意一所述第一型腔(14)的一端均与一用于金属液分流的分流腔(13),所述分流腔(13)的一端连通有一分流口(12);所述任意一所述第一型腔(14)的一端均连接有一渣包(16);位于呈线性排列的两端侧所述渣包(16)的一端连通有一气道(17);所述浇注系统包括一料筒(4),所述料筒(4)内沿内筒壁滑动配合有一挤压杆(44),所述料筒(4)的一侧设有一浇注口(41),所述料筒(4)的底端通过一套筒(42)与动模(2)相连,所述动模(2)上表面设有与套筒(42)相配合连接的浇口套(43);位于所述浇口套(43)内的动模(2)上表面还设有一浇注通道(22),所述浇注通道(22)底部设有一心形浇注孔(23);所述顶出机构包括一底板(3),所述底板(3)的一侧设有若干顶杆(31),若干所述顶杆(31)均贯穿定模(1),所述定模(1)内设有与顶杆(31)相配合的通孔(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拉试棒压铸模具,包括定模(1)、动模(2)、顶出机构和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1)和动模(2)之间设有若干呈线性排列的试棒模型腔,所述试棒模型腔包括分别设置在定模(1)和动模(2)上的第一型腔(14)和第二型腔(25),任意一所述第一型腔(14)的一端均与一用于金属液分流的分流腔(13),所述分流腔(13)的一端连通有一分流口(12);所述任意一所述第一型腔(14)的一端均连接有一渣包(16);位于呈线性排列的两端侧所述渣包(16)的一端连通有一气道(17);所述浇注系统包括一料筒(4),所述料筒(4)内沿内筒壁滑动配合有一挤压杆(44),所述料筒(4)的一侧设有一浇注口(41),所述料筒(4)的底端通过一套筒(42)与动模(2)相连,所述动模(2)上表面设有与套筒(42)相配合连接的浇口套(43);位于所述浇口套(43)内的动模(2)上表面还设有一浇注通道(22),所述浇注通道(22)底部设有一心形浇注孔(23);所述顶出机构包括一底板(3),所述底板(3)的一侧设有若干顶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征张勇吴玉程张伟光王岩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