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2192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寄货系统,涉及物流领域,包括:寄货箱、运货车、包装箱和移动装置。运货车和移动装置均位于寄货箱内。运货车中具有储货空间,装有货物的包装箱位于储货空间内,可以使快递员在揽件时无需手动人工码放货物,减少了揽件的工作量。

Delivery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寄货系统
本技术涉及物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寄货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每天都有大量的货物等待被寄出。传统的人工寄货手段由于受到时间、位置、成本等因素的制约,逐渐无法适应日趋增多的寄货需求,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一种自动化寄货系统。现有的寄货系统一般通过将货物存储在储货柜中,再由快递员将该储货柜中的货物取走完成寄货,这种寄货系统普遍存在快递员揽件时需要人工码放货物,工作量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寄货系统,用于解决现有的寄货系统在快递员揽件时需要人工码放货物,工作量大的缺点。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寄货系统,包括:寄货箱、运货车、包装箱和移动装置;所述运货车和所述移动装置均位于所述寄货箱内;所述运货车中具有储货空间;所述包装箱位于所述储货空间内,用于存放货物。上述各实施例中,由于利用包装箱包装货物,并将装有货物的包装箱依次码放在运货车的储货空间中,故在快递员揽件时无需手动人工码放货物,减少了揽件的工作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移动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移动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移动部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夹持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夹持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夹持部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的剖视图;图9为图8中寄货系统的A-A截面的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尺寸测量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的尺寸测量装置拆下升降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尺寸测量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尺寸测量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的爆炸图;图1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运行方法的流程图;图15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运行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该寄货系统包括:寄货箱100、运货车200、包装箱300和移动装置400。运货车200和移动装置400均位于寄货箱100内。运货车200中设置有储货空间210,装有货物的包装箱300位于储货空间210内。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待寄送货物的尺寸和形状不同,现有的寄货系统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码放逻辑,若利用现有的寄货系统码放该待寄送的货物,会导致待寄送的货物被杂乱地堆放在储货空间中,这种堆放方式,一方面使带寄送货物对储货空间的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各待寄送货物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支撑,在运输的过程中,在振动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导致各待寄送货物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甚至导致各待寄送货物之间发生相互碰撞,导致待寄送货物的损坏。为了避免对储货空间的浪费以及避免待寄送货物被损坏的可能性,现有的寄货系统人需要人工将待寄送货物码放在储货空间中。本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由于将各待寄送货物装入包装箱300中,再将包装箱300码放在运货车的储货空间中,包装箱300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故本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可以利用一个统一的码放逻辑将包装箱300码放在储货空间210内。可选的,所有包装箱300均为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端的立方箱体,故储货空间210内的所有包装箱300之间可以形成有效的相互支撑,可以抵抗在运输过程中的外力对待寄送货物的影响,防止各带寄送货物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或者相互碰撞,避免待寄送货物损坏。可选的,储货空间210的容积是包装箱300的体积的整数倍,以使包装箱300刚好可以填满储货空间210。如图1所示,移动装置400包括移动部410和夹持部420,移动部410与夹持部420连接,带动夹持部420运动。需要说明的是,移动部410为所有可以实现带动夹持部420在三维空间中运动的机械结构,图1所示的移动部410仅为移动部的一种形式,并非对移动部410的结构进行任何的限定,示例性的,移动部410的结构可以为: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移动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移动部410包括:第一导轨411A、第一导轨套412A、第二导轨413A、第二导轨套414A和伸缩杆415A。第二导轨413A通过第一导轨套412A与第一导轨411A连接,第一导轨套412A套在第一导轨411A上,第二导轨413A沿着第一导轨411A的长度方向运动。伸缩杆415A通过第二导轨套414A连接,伸缩杆415A沿着第二导轨414A的长度方向运动。第一导轨411A和第二导轨413A相互垂直,伸缩杆415A与第一导轨411A及第二导轨413A所在的平面垂直,第二导轨413A沿着第一导轨411A的长度方向运动,伸缩杆415A沿着第二导轨413A的长度方向运动,伸缩杆415A沿着自身长度方向伸缩,夹持部420与伸缩杆415A连接,即可实现夹持部420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移动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移动部410包括:齿轮411B、齿条412B、横向导轨413B、滑动车415B、车轮416B、滑轮轴417B和滑轮418B。齿轮411B和齿条412B啮合,横向导轨413B固定于齿条412B的侧壁上,横向导轨413B与齿条412B的长度方向垂直。在横向导轨413B的顶部设置有横向导向槽414B,横向导向槽414B与横向导轨413B的长度方向平行。车轮416B位于横向导向槽414B内,滑动车415B与车轮416B连接,在滑动车415B的侧壁上设置有滑轮轴417B,滑轮418B套在滑轮轴417B上。在滑轮418B上绕有绳索(图中未示出),将夹持部420与该伸缩的一端连接,在齿轮411B、车轮416B和滑轮418B的驱动下,实现了夹持部420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请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寄货系统中移动部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移动部410包括:底座411C、第一万向节412C、第一杆413C、第二万向节414C和第二杆415C。第一杆413C的一端通过第一万向节412C与底座411C连接,第一杆413C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万向节414C与第二杆415C的一端连接,第一杆413C绕第一万向节412C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寄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寄货箱、运货车、包装箱和移动装置;所述运货车和所述移动装置均位于所述寄货箱内;所述运货车具有储货空间;所述包装箱位于所述储货空间内,用于存放货物;所述包装箱包括外壳和子包装,所述子包装用于存放所述货物;所述寄货箱具有子包装暂存空间和储箱空间,所述储箱空间包括第一储箱空间和第二储箱空间;装有货物的所述子包装位于所述子包装暂存空间或所述外壳内;未装有货物的所述子包装位于所述第一储箱空间中,未装有所述子包装的所述外壳位于所述第二储箱空间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寄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寄货箱、运货车、包装箱和移动装置;所述运货车和所述移动装置均位于所述寄货箱内;所述运货车具有储货空间;所述包装箱位于所述储货空间内,用于存放货物;所述包装箱包括外壳和子包装,所述子包装用于存放所述货物;所述寄货箱具有子包装暂存空间和储箱空间,所述储箱空间包括第一储箱空间和第二储箱空间;装有货物的所述子包装位于所述子包装暂存空间或所述外壳内;未装有货物的所述子包装位于所述第一储箱空间中,未装有所述子包装的所述外壳位于所述第二储箱空间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寄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包装的类型至少包括两种;所述子包装暂存空间包括至少两个子包装暂存子空间,在所述子包装暂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伟李相朋刘军平罗建军夏火松余联庆李红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