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下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934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21:56
一种连接器下座,所述的连接器下座包括绝缘下座外壳,所述的下座外壳上分别设有中心定位柱和同心圆设置的数个隔离环筋,所述的隔离环筋内侧壁上开有与环形槽连通并用于安装带电弹性簧片的安装凹槽,在所述带电弹性簧片上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并带有自由端的作用部与安装凹槽之间为间隔设置,即带电弹性簧片的自由端顶部与安装凹槽内顶壁之间、带电弹性簧片作用部的两侧与安装凹槽两侧壁之间、带电弹性簧片作用部的后背面与安装凹槽内壁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电极爬电最大间隙。本设计摒弃传统依靠带电弹片两侧挂靠实现限位的结构,不仅有效避免了安全隐患问题,还打破了传统连接器的体积小型化极限的禁锢。

Connector lower se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下座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茶具类电器用接头,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器的连接器下座。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加热器用的连接器一般包括一个连接器上座和一个连接器下座,所述的连接器下座包括下座外壳上分别设有中心定位柱和同心圆设置的数个隔离环筋,中心定位柱与最小径隔离环筋之间、相邻两两隔离环筋之间形成可安装电极/信号弹性簧片的环形槽,所述的电极/信号弹性簧片在环形槽内通过电极/信号弹性簧片自身所带的两侧耳挂靠在隔离环筋上实现限位结构,为了达到国家标准的电极安全距离,避免安全隐患,隔离环筋之间的间距须足够远,故无法实现连接器体积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安全并能实现极度小型化的连接器下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下座,所述的连接器下座包括绝缘下座外壳,所述的下座外壳上分别设有中心定位柱和同心圆设置的数个隔离环筋,中心定位柱与最小径隔离环筋之间、相邻两两隔离环筋之间形成可安装电极/信号弹性簧片的环形槽,所述的电极/信号弹性簧片包括与外接电源连接的带电弹性簧片,所述的隔离环筋内侧壁上开有与环形槽连通并用于安装带电弹性簧片的安装凹槽,在所述带电弹性簧片上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并带有自由端的作用部与安装凹槽之间为间隔设置,即带电弹性簧片的自由端顶部与安装凹槽内顶壁之间、带电弹性簧片作用部的两侧与安装凹槽两侧壁之间、带电弹性簧片作用部的后背面与安装凹槽内壁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电极爬电最大间隙,所述下座外壳上位于带电弹性簧片作用部中下位置还设有限位装置,所述的限位装置用于在所述带电弹性簧片作用部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时带电弹性簧片作用部的弹性势能限位。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限位装置为连接在下座外壳上并位于环形槽内的限位凸块。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限位凸块与下座外壳一体成型。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带电弹性簧片还包括通过连接件与下座外壳底部连接的弯折固定部、下接线部,自弯折固定部一端向上竖直延伸形成作用部,自弯折固定部另一端向下延伸形成与外接电源一端连接的下接线部,在作用片前面上近自由端处设有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的触点。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电极爬电最大间隙为1.5mm。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带电弹性簧片为阳极弹性簧片或阴极弹性簧片。本技术摒弃传统依靠带电弹片两侧挂靠实现限位的结构,将带电弹片顶部、左右部均不设限位,并与安装绝缘壳体保持不小于电极爬电最大间隙。故在计算爬电距离时,沿隔离环筋安装凹槽的内壁计算,不仅有效避免了安全隐患问题,还打破了传统连接器的体积小型化极限的禁锢。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连接器下座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安装凹槽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连接器下座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下座包括绝缘下座外壳1,所述的下座外壳1上分别设有中心定位柱2和同心圆设置的数个隔离环筋4,中心定位柱2与最小径隔离环筋之间、相邻两两隔离环筋之间形成可安装电极/信号弹性簧片的环形槽3,所述的电极/信号弹性簧片包括与外接电源连接的带电弹性簧片5,所述的隔离环筋4内侧壁上开有与环形槽3连通并用于安装带电弹性簧片的安装凹槽4a,在所述带电弹性簧片5上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并带有自由端的作用部52与安装凹槽之间为间隔设置,即带电弹性簧片5的自由端顶部与安装凹槽4a内顶壁之间、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的两侧与安装凹槽4a两侧壁之间、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的后背面与安装凹槽4a内壁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电极爬电最大间隙。现国家标准的电极爬电最大间隙为1.5mm。所述下座外壳1上位于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中下位置还设有限位装置6,所述的限位装置6用于在所述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时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的弹性势能限位。本实施例的带电弹性簧片5还包括通过连接件与下座外壳1底部连接的弯折固定部51、下接线部53,自弯折固定部一端向上竖直延伸形成作用部52,自弯折固定部另一端向下延伸形成与外接电源一端连接的下接线部53,在作用片52前面上近自由端处设有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的触点52a。本实施例的带电弹性簧片结构设置更为合理,便于安装,且连接稳固。上述结构的带电弹性簧片5可以为阳极弹性簧片也可以为阴极弹性簧片。本实施例的限位装置6为连接在下座外壳1上并位于环形槽3内的限位凸块。且限位凸块与下座外壳1一体成型。由于带电弹性簧片5弹性势能的限位即限位装置6设置于带电弹性簧片5中下部,最大限位延长带电弹性簧片5接触绝缘壳体触点与外壳顶部距离,由此实现带电极爬电距离完全达到国家标准8.0mm要求。利于连接器的极度小型化。在计算带电弹性簧片5顶端的爬电距离时,由于带电弹性簧片5顶端间隙大于1.5mm,故爬电距离计算路径为:为由安装凹槽的内顶壁开始沿隔离环筋安装凹槽内壁向下直至带电弹性簧片5弯折固定部,再沿着带电弹性簧片5向上至顶端计算。在计算带电弹性簧片5两侧的爬电距离时,由于带电弹性簧片5两侧边间隙均大于1.5mm,故爬电距离计算路径为:沿安装凹槽侧壁横向到限位装置6所设处,再沿限位装置6外表面至限位装置6凸出自由端。虽然本技术已以具体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界定者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器下座包括绝缘下座外壳(1),所述的下座外壳(1)上分别设有中心定位柱(2)和同心圆设置的数个隔离环筋(4),中心定位柱(2)与最小径隔离环筋之间、相邻两两隔离环筋之间形成可安装电极/信号弹性簧片的环形槽(3),所述的电极/信号弹性簧片包括与外接电源连接的带电弹性簧片(5),所述的隔离环筋(4)内侧壁上开有与环形槽(3)连通并用于安装带电弹性簧片的安装凹槽(4a),在所述带电弹性簧片(5)上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并带有自由端的作用部(52)与安装凹槽之间为间隔设置,即带电弹性簧片(5)的自由端顶部与安装凹槽(4a)内顶壁之间、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的两侧与安装凹槽(4a)两侧壁之间、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的后背面与安装凹槽(4a)内壁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电极爬电最大间隙,所述下座外壳(1)上位于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中下位置还设有限位装置(6),所述的限位装置(6)用于在所述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时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的弹性势能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器下座包括绝缘下座外壳(1),所述的下座外壳(1)上分别设有中心定位柱(2)和同心圆设置的数个隔离环筋(4),中心定位柱(2)与最小径隔离环筋之间、相邻两两隔离环筋之间形成可安装电极/信号弹性簧片的环形槽(3),所述的电极/信号弹性簧片包括与外接电源连接的带电弹性簧片(5),所述的隔离环筋(4)内侧壁上开有与环形槽(3)连通并用于安装带电弹性簧片的安装凹槽(4a),在所述带电弹性簧片(5)上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并带有自由端的作用部(52)与安装凹槽之间为间隔设置,即带电弹性簧片(5)的自由端顶部与安装凹槽(4a)内顶壁之间、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的两侧与安装凹槽(4a)两侧壁之间、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的后背面与安装凹槽(4a)内壁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等于电极爬电最大间隙,所述下座外壳(1)上位于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中下位置还设有限位装置(6),所述的限位装置(6)用于在所述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与连接器上座配合电连接时带电弹性簧片(5)作用部的弹性势能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下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装置(6)为连接在下座外壳(1)上并位于环形槽(3)内的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强郑和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家泰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