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冲击能吸收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8783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辆用冲击能吸收转向装置(1),具备连结转向轴(3)和转向器齿轮(11)的中间轴(5)。中间轴(5)包括可塑性变形的中空的波纹部(40)。波纹部(40),具有沿轴向(S1)交替配置的多对山部(41)及谷部(42、42A、42B、42C)。在波纹部(40)的轴向(S1)的至少一部分,从山部(41)的顶部(43)到谷部(42、42A、42B、42C)的底(44)的深度,包括:与上述波纹部(40)的周向(T)的一部分(45)相对应的第一深度(D1),和与上述波纹部(40)的上述周向(T)的其余部分(46)相对应的第二深度(D2)。第一深度(D1)及第二深度(D2)相互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冲击能吸收转向装置。技术背景在车辆用冲击能吸收转向装置中,转向盘通过转向轴、第一万向接 头、中间轴以及第二万向接头,与转向器齿轮的输入轴相连接。中间轴具有中空的波紋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63-101168号公报)。在车辆 的首次碰撞时,通过波紋部压缩变形,来緩冲沖击力。因而要求确保碰撞时的中间轴的一对端部的较大的相对移动量(相 当于冲击能吸收行程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能吸收行程量较大的车辆用沖击能 吸收转向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为, 一种车辆用冲击能吸收转 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与转向部件连结;转向器齿轮,用于使转向 轮转向;以及中间轴,其介于上述转向轴以及上述转向器齿轮之间,并 连结上述转向轴以及上述转向器齿轮。上述中间轴包括可塑性变形的中 空的波紋部。上述波紋部,具有沿波紋部的轴向交替地配置的多对山部 和谷部。在上述波紋部的轴向的至少一部分上,从山部的顶部到谷部的 底的深度,包括与上述波紋部的周向的一部分相对应的第一深度,和 与上述波紋部的上述周向的其余部分相对应的第二深度。上述第一深度 以及上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冲击能吸收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向轴,其与转向部件连结; 转向器齿轮,用于使转向轮转向;以及 中间轴,其介于上述转向轴以及上述转向器齿轮之间,并连结上述转向轴以及上述转向器齿轮, 上述中间轴,包括可塑性变形的中空的波纹部, 上述波纹部,具有沿波纹部的轴向交替地配置的多对山部和谷部; 在上述波纹部的轴向的至少一部分上,从山部的顶部到谷部的底的深度,包括:与上述波纹部的周向的一部分相对应的第一深度、和与上述波纹部的上述周向的其余部分相对应的第二深度, 上述第一深度以及上述第二深度是相互不同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冈弘至松原英雄渡边和宏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