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8110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经由竖直放置的隔板分为混凝区与絮凝区,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导流筒、第一转动轴,所述导流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一筒道,所述第一转动轴竖直置于所述第一筒道内,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头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一搅拌叶片。本装置通过第一上升式搅拌器的第一搅拌叶片转动搅拌产生向上推力,使得液体在导流筒内上升,随后由于重力下降,在混凝区内形成上下环流,且搅拌叶片搅拌过程中形成水平环流,提高了搅拌强度,使得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

A New Type of Stir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搅拌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部分工艺环节需要加入一定化学药剂与磁介质,与污水中的悬浮物、总磷等污染物通过搅拌混合反应,形成明显絮团,经由沉淀等步骤后将污染物去除。对于此类絮凝沉淀法,絮团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污水处理的效率与出水水质。在整个搅拌过程中,不同反应阶段需要不同的搅拌强度与混合时间,一般情况下混凝阶段搅拌强度要高于絮凝阶段。在混凝阶段,若搅拌强度过低或混合时间不足则无法保证污染物与药剂充分混合与反应。在絮凝阶段,若搅拌强度较弱,杂质则不易形成絮团,而搅拌强度过强,絮团则易被打散。在目前的混絮凝搅拌系统中,通常采用一级混凝加两级絮凝的结构,即污水先经由第一级水池搅拌混合,再进入第二级和第三级水池进行搅拌絮凝,生成絮团。此系统结构下,存在搅拌强度不够混合时间不足等问题,导致混凝效果不佳,进而影响后续絮凝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搅拌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经由竖直放置的隔板分为混凝区与絮凝区,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导流筒、第一转动轴,所述导流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一筒道,所述第一转动轴竖直置于所述第一筒道内,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头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一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通过第一上升式搅拌器中的第一搅拌叶片转动搅拌产生向上推力,使得液体在导流筒内上升,随后由于重力下降,在混凝区内形成上下环流,且搅拌叶片搅拌过程中形成水平环流,在多个方向上进行循环流动,提高了搅拌强度,使得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还设置有下压式搅拌器,所述下压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二搅拌叶片位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下方,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叶片长度短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叶片长度。两组叶片中间形成负压区域,使得水流被快速吸引并上升。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导流筒的外壁上接通有若干个导流管。通过导流管使得混凝区内形成多层上下环流,使得污水与药剂的混合更加充分。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导流筒之间的夹角为45°。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导流筒的底端设置有喇叭开口,所述喇叭开口的顶端半径小于喇叭开口的底端半径。提高搅拌叶片吸引水上升的速度。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絮凝区内设置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二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二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三搅拌叶片。通过第三搅拌叶片搅拌进行混合,形成絮团。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絮凝区内设置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二筒道,所述第二转动轴贯穿所述第二筒道。形成上下环流,絮团相互再次发生接触碰撞,形成大体积絮团。提高了凝絮效果。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中心筒的底端设置有喇叭开口,所述喇叭开口的顶端半径小于喇叭开口的底端半径。提高搅拌叶片吸引水上升的速度。第三搅拌叶片转动产生向上推力,因此在中心筒内部水流从底部快速向上流动,此时筒内水力混合作用较强,且并无机械剪切力作用,因此混凝产物能快速形成稳定絮团。絮团随水流从中心筒顶部排出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再次从中心筒喇叭开口循环进入筒内,絮团相互再次发生接触碰撞,形成大体积絮团。大幅度提高了凝絮效率与凝絮效果。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贯穿箱体外壁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隔板与箱体的底板未贴合,形成过水口,所述混凝区与絮凝区通过过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混凝区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装置通过第一上升式搅拌器中的第一搅拌叶片转动搅拌产生向上推力,使得液体在导流筒内上升,从导流管排出,随后由于重力下降,在混凝区内形成上下环流,且搅拌叶片搅拌过程中形成水平环流,在多个方向上进行循环流动,提高了搅拌强度,使得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2、本装置通过第三搅拌叶片搅拌形成水平环流,并使得第三搅拌叶片搅拌上升的水流通过中心筒形成上下环流,絮团相互再次发生接触碰撞,此时筒内水力混合作用较强,且并无机械剪切力作用,故可形成大体积絮团。提高了凝絮效果。3、整个装置只需一个水池进行混凝反应,一个水池进行絮凝反应,大大降低了装置的体积,缩短了水力停留时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搅拌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搅拌装置的导流筒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搅拌装置的导流筒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搅拌装置的中心筒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新型搅拌装置的剖视图;图中标记说明箱体1,隔板2,混凝区3,絮凝区4,导流筒5,第一转动轴6,支撑架7,第一筒道9,第一电机11,第一搅拌叶片12,进水口13,出水口14,过水口15,第二搅拌叶片16,导流管17,喇叭开口18,第二转动轴19,第二电机20,第三搅拌叶片21,中心筒22,第二筒道2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示意性地公开了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的内部经由竖直放置的隔板2分为混凝区3与絮凝区4,所述混凝区3内设置有导流筒5、第一转动轴6,所述导流筒5通过支撑架7与箱体1、隔板2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5竖直贯通形成第一筒道9,所述第一转动轴6竖直置于所述第一筒道9内,且所述第一转动轴6的头端贯穿所述箱体1的顶板连有第一电机11,所述第一转动轴6上设置有第一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一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12。在本方案中,所述箱体1上设置有贯穿箱体外壁的进水口13与出水口14,所述隔板2与箱体1的底板未贴合,形成过水口15,所述混凝区3与絮凝区4通过过水口15连通,所述进水口13与所述混凝区3相连通。整个装置只需一个水池进行混凝反应,一个水池进行絮凝反应,大大降低了装置的体积。本装置通过进水口13灌入污水,再通过第一搅拌叶片12转动搅拌产生向上推力,推动污水在导流筒5内上升,随后污水由于重力下降,在混凝区3内形成上下环流,且搅拌叶片搅拌过程中形成水平环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经由竖直放置的隔板分为混凝区与絮凝区,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导流筒、第一转动轴,所述导流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一筒道,所述第一转动轴竖直置于所述第一筒道内,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头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一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经由竖直放置的隔板分为混凝区与絮凝区,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导流筒、第一转动轴,所述导流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一筒道,所述第一转动轴竖直置于所述第一筒道内,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头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一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还设置有下压式搅拌器,所述下压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二搅拌叶片位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下方,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叶片长度短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叶片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筒的外壁上接通有若干个导流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导流筒之间的夹角为45°。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珍建陈立王哲晓吕志国肖波
申请(专利权)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