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国经专利>正文

汽车集音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7662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4:26
一种汽车集音散热器,包括:一筒状主体,该筒状主体的前端为一进风口,后端为一出风口;该筒状主体的底面设一排热框,该排热框设一排热口;一加速导流结构,包括一进风导流面及一排风导流面;该进风导流面位于该进风口,为由前而后由下而上的倾斜面;该排风导流面位于该出风口,为由前而后由上而下的倾斜面;一活动式遮蔽结构用以遮蔽或敞开该排热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文氏管效应,气流通过该进风口进入该筒状主体时形成加速气流,将车内的热气从该排热口汲入该筒状主体内被加速气流带离。该筒状主体具有加强音波共振的作用,车外环境音通过筒状主体及该排热框向车舱内传递,驾驶人在车窗紧闭时仍能听见外部环境音,而保持对外部环境的警觉。

Automotive Sound Collector Radi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集音散热器
本技术的
涉及汽车车顶的散热器,同时,该散热器具有将车外环境音引入车内的效果。
技术介绍
静置于阳光下且不启动空调的汽车,车内温度可高度摄氏50-60度。这样的高温,让进入车内的驾驶人和乘客感到极度不适。为了快速的降低车内温度,可将车窗全部打开,并将车内空调冷气开到最大;或者在车辆静止时,将车门迅速开关多次,利用空气压力的方式让车内热气快速的排出车外,使车内温度下降。车内高温并启动最强冷气空调,将造成机电过度负担,耗油也浪费能源。而车辆行进中,打开车窗是以内外空气交换的方式使车内降温,但若外在环境亦为酷热,这种空气交换的方式并不能达到快速车内降温的效果。此外,汽车的隔音设计和音响质量愈来愈精进,当车窗紧闭且音响开启较大声时,驾驶人很可能无法听见车外环境音,出现过度隔音的问题,这是危险的,因为可能听不见他车的喇叭声、他人的呼叫声…,而无法适时警觉和反应,也可能因听不见救护车的鸣笛声,没有迅速让道而发生挡车事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汽车集音散热器,同时解决散热以及过度隔音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集音散热器,包括:一筒状主体,该筒状主体的前端为一进风口,后端为一出风口;该筒状主体的底面设一排热框,该排热框与该筒状主体的内部连通,该排热框的底部设一排热口;一加速导流结构,该加速导流结构包括一进风导流面及一排风导流面;该进风导流面位于该进风口,为由前而后由下而上的倾斜面;该排风导流面位于该出风口,为由前而后由上而下的倾斜面;一活动式遮蔽结构,包括设于该排热框的一导向轨道,以及可沿着该导向轨道而往复平移活动的一遮蔽件,该遮蔽件用以遮蔽或敞开该排热口。较佳的,该进风导流面的倾斜角度为15-25度。较佳的,该进风导流面倾斜的最高端缘与该排热框的前侧壁顶端连接。较佳的,该排风导流面的倾斜角度为3-5度。较佳的,该排风导流面倾斜的最高端与该排热框的后侧壁顶端连接。较佳的,该加速导流结构还包括分别从该进风导流面的左侧和右侧向该筒状主体底面延伸的二侧导引面。较佳的,该加速导流结构还包括分别连接于该侧导引面的后端并向后延伸至该排风口的二延伸侧壁,该二延伸侧壁与该排热框的左、右侧壁连接;该二延伸侧壁与该筒状主体的左、右侧壁之间各形成一个排风通道。较佳的,该遮蔽件为具有一把手的一平板,该平板可沿着该排热框两侧槽状的该导向轨道而前后滑动。较佳的,该遮蔽件为具有一把手的一展折板,可沿着该排热框两侧槽状的该导向轨道而前后展折活动。较佳的,该筒状主体的内壁面为前后向的齿状面,该排热框的内壁面为纵向的齿状面。本技术进步功效:本技术集音散热器可实现文氏管效应,气流通过该进风口进入该筒状主体时形成加速气流,筒状主体内部压力变小形成汲吸作用,将车内的热气从该排热口汲入该筒状主体内,被加速气流带离。通过空气动力学设计,在不多耗费能源的情况下,将汽车舱内的热气通过本技术的集音散热器而能快速的被带离,汽车不论行进或静止,本技术的集音散热器均能发挥加速排热和促进车舱内空气流动的目的。空气也经由该进风口通过该侧导引面进入该筒状主体左右两侧的排风通道中,该排风通道对气流亦起了加速作用,对于通过该排风导流面的气流速度形成增益效应。该筒状主体具有加强音波共振的作用,车外环境音在筒状主体中被适度的放大,通过该排热框向车舱内传递,驾驶人在车窗紧闭时仍能听见外部环境音,而保持对外部环境的警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同时解决散热以及过度隔音的问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集音散热器前视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集音散热器仰视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集音散热器前视图。图4为图3所示IV-IV截面的立体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集音散热器与车顶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集音散热器与车顶的组合外观图一。图7为本技术集音散热器与车顶的组合外观图二。图8为本技术集音散热器与车顶的组合剖面图。图9为本技术集音散热器的气流流动及排热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集音散热器的第二例仰视立体外观图。图中标号说明:10-筒状主体11-进风口12-进风导流面13-出风口14-排风导流面20-排热框21-排热口22-前侧壁23-后侧壁24-侧导引面25-延伸侧壁26-排风通道30-活动式遮蔽结构31-导向轨道32-遮蔽件33-平板34-把手35-展折板36-把手40-车顶41-开口42-气密防水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及图8,本技术汽车集音散热器,包括:一筒状主体10,依使用方向,该筒状主体10的前端为一进风口11,后端为一出风口13;该筒状主体10的底面设一排热框20,该排热框20与该筒状主体10的内部连通,该排热框20的底部设一排热口21。该筒状主体10内部设一加速导流结构,该加速导流结构包括一进风导流面12,该进风导流面12设于该进风口11,为由前而后由下而上的倾斜面,倾斜角度为15-25度,该进风导流面12的最高端缘与该排热框20的前侧壁22顶端连接。该加速导流结构还包括一排风导流面14,该排风导流面14设于该出风口13,为由前而后由上而下的倾斜面,倾斜角度为3-5度,该排风导流面14的最高端与该排热框20的后侧壁23顶端连接。该加速导流结构还包括分别从该进风导流面12左侧和右侧向该筒状主体10底面延伸的二侧导引面24。更进一步的,该加速导流结构还包括分别连接于该侧导引面24的后端并向后延伸至该出风口13的二延伸侧壁25,借由该二延伸侧壁25将该筒状主体10的内部左右边各区隔出一个排风通道26。该排热框20的底部设有一活动式遮蔽结构30,该活动式遮蔽结构30包括设于该排热框20的一导向轨道31,以及可沿着该导向轨道31而往复平移活动的一遮蔽件32,该遮蔽件32用以遮蔽或敞开该排热口21。该遮蔽件32如图3所示为一具有把手34的平板33,该平板33可沿着该排热框20两侧的槽形的导向轨道31而前后滑动。该遮蔽件32亦可如图10所示为具有把手35的展折板35,可沿着该排热框20两侧槽形的导向轨道31而前后展折活动。该平板33及该展折板35的开合活动可控制该排热口21为全遮蔽、全敞开、部分遮蔽或部分敞开。该筒状主体10的内壁面具有前后向的齿状面,该排热框20的内壁面具有纵向的齿状面。如图5、图6,本技术汽车集音散热器安装于汽车的车顶40,在车顶40预设一开口41,该开口41尺寸与该排热框20的尺寸一致,该集音散热器以该排热框20套置于该开口41中,两者之间设一气密防水件42。如图6,下雨或不使用该集音散热器时将该活动式遮蔽结构30完全遮蔽该排热框20的排热口21。如图7,欲使用该集音散热器时拉开该活动式遮蔽结构30而敞开该排热口21,该集音散热器可发挥集音及散热的效果,如下述。如图8、图9,打开该活动式遮蔽结构30,空气从外部进入该筒状主体10中,就能起到将车内热气往上往外带离的作用。原理是空气经由该前端的进风口11进入,由后方的该出风口13排出,该进风口11的进风导流面12倾斜角度为由前向后斜仰15-25度,该出风口13的排风导流面14倾斜角度由前向后斜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集音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筒状主体,该筒状主体的前端为一进风口,后端为一出风口;该筒状主体的底面设一排热框,该排热框与该筒状主体的内部连通,该排热框的底部设一排热口;一加速导流结构,该加速导流结构包括一进风导流面及一排风导流面;该进风导流而位于该进风口,为由前而后由下而上的倾斜面;该排风导流面位于该出风口,为由前而后由上而下的倾斜面;一活动式遮蔽结构,包括设于该排热框的一导向轨道,以及可沿着该导向轨道而往复平移活动的一遮蔽件,该遮蔽件用以遮蔽或敞开该排热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集音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筒状主体,该筒状主体的前端为一进风口,后端为一出风口;该筒状主体的底面设一排热框,该排热框与该筒状主体的内部连通,该排热框的底部设一排热口;一加速导流结构,该加速导流结构包括一进风导流面及一排风导流面;该进风导流而位于该进风口,为由前而后由下而上的倾斜面;该排风导流面位于该出风口,为由前而后由上而下的倾斜面;一活动式遮蔽结构,包括设于该排热框的一导向轨道,以及可沿着该导向轨道而往复平移活动的一遮蔽件,该遮蔽件用以遮蔽或敞开该排热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集音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导流面的倾斜角度为15-25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集音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导流面倾斜的最高端缘与该排热框的前侧壁顶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集音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导流面的倾斜角度为3-5度。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汽车集音散热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经
申请(专利权)人:张国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