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远霞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2819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隔震装置,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包括安装底板,所述安装底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螺栓,安装底板和第一安装螺栓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垫片,安装底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远离安装底板的一端与固定底板固定连接,固定底板的远离支撑柱的一面与第一隔震层的固定连接,第一隔震层的远离固定底板的一面与缓冲层固定连接,缓冲层远离第一隔震层的一面与第二隔震层固定连接。该建筑隔震装置,通过第一隔震层和第二隔震层均由橡胶隔震层、弹簧隔震层和聚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组成,依靠结构构件发生非弹性变形以此消耗地震能量,避免地震能量传输,有效地增强了建筑物抗震能力。

A Building Isol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隔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为一种建筑隔震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自下而上逐渐放大,从而引起建筑构件的破坏,甚至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及人员伤亡。在建筑物的基底部或某个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层,把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隔离开来,以损伤结构本身构件为代价,依靠结构构件发生非弹性变形以此来消耗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输,隔震技术立足于“隔”,采用专门的隔震元件,通过设置隔震层,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以由剧烈的摆动变为缓慢的平动,整个上部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从而有效地阻止地震波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减小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但是,现有的隔震装置稳定性差,安全性和适应性都得不到保证,不能有效的防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隔震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包括安装底板,安装底板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螺栓,安装底板和第一安装螺栓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垫片,安装底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远离安装底板的一端与固定底板固定连接,固定底板的远离支撑柱的一面与第一隔震层固定连接,第一隔震层的远离固定底板的一面与缓冲层固定连接,缓冲层远离第一隔震层的一面与第二隔震层固定连接,第二隔震层远离缓冲层的一面与固定顶板固定连接,固定顶板远离第二隔震层与安装顶板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内部正中心设置有弹簧柱,支撑柱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钢制外壳,支撑柱的内部设置有填充铅块。可选的,所述固定底板、第一隔震层、缓冲层、第二隔震层、固定顶板和安装顶板的内部贯穿有固定杆,固定杆的两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帽。可选的,所述第一隔震层由橡胶隔震层、弹簧隔震层和聚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组成,橡胶隔震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隔震层,弹簧隔震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聚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可选的,所述安装顶板和顶部建筑物,安装顶板表面设置有第二安装螺栓,安装顶板和第二安装螺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垫片。(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建筑隔震装置,通过第一隔震层和第二隔震层均由橡胶隔震层、弹簧隔震层和聚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组成,橡胶隔震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隔震层,弹簧隔震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聚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能够有效地在地震时将由地面传递来的动能吸收,依靠结构构件发生非弹性变形以此来消耗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输,用以保护上层建筑不受毁坏,有效地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通过第一隔震层、缓冲层和第二隔震层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吸收大部分由地面传递来的能量和位移,由第一和第二隔震层吸收能量,缓冲层起到缓冲位移,起到了限制建筑物位移的作用。2、该建筑隔震装置,通过固定底板、第一隔震层、缓冲层、第二隔震层、固定顶板和安装顶板的内部穿设的固定杆,固定杆的两端螺纹连接的固定螺帽可以自由地拆卸顶部的安装顶板根据在不同建筑物的不同需求可以自由地增加或者减少隔震层和缓冲层,增加了该器械的适用范围,操作更加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隔震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安装底板、2-第一安装螺栓、3-第一弹性垫片、4-支撑柱、5-弹簧柱、6-钢制外壳、7-固定底板、8-第一隔震层、9-固定螺帽、10-固定杆、11-缓冲层、12-第二隔震层、13-固定顶板、14-安装顶板、15-第二安装螺栓、16-第二弹性垫片、17-橡胶隔震层、18-弹簧隔震层、19-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包括安装底板1,安装底板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螺栓2,安装底板1和第一安装螺栓2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垫片3,安装底板1通过第一安装螺栓2与一侧建筑物固定连接,安装底板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4,支撑柱4远离安装底板1的一端与固定底板7固定连接,固定底板7的远离支撑柱4的一面与第一隔震层8的固定连接,第一隔震层8的远离固定底板7的一面与缓冲层11固定连接,缓冲层11远离第一隔震层8的一面与第二隔震层12固定连接,第二隔震层12远离缓冲层11的一面与固定顶板13固定连接,固定顶板13远离第二隔震层12与安装顶板14固定连接,支撑柱4的内部正中心设置有弹簧柱5,支撑柱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钢制外壳6,支撑柱4的内部设置有填充铅块,有钢材制作的外壳不仅强度高,而且拥有较大的自重,可以在使用时增加了整个器械的强度,防止出现损坏的情况,固定底板7、第一隔震层8、缓冲层11、第二隔震层12、固定顶板13和安装顶板14的内部贯穿有固定杆10,固定杆10的两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帽9,第一隔震层8由橡胶隔震层17、弹簧隔震层18和聚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19三层结构组成,橡胶隔震层1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隔震层18,弹簧隔震层1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聚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19,可以根据在不同建筑间使用,所需的厚度,可以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第一隔震层8和第二隔震层12中的橡胶隔震层17、弹簧隔震层18和聚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19的厚度和数量,来达成目的,安装顶板14和顶部建筑物,安装顶板14表面设置有第二安装螺栓15,安装顶板14和第二安装螺栓15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垫片16。综上所述,该建筑隔震装置,使用时,将该器械放置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安装底板1通过第一安装螺栓2与地基固定间接,安装顶板14通过第二安装螺栓15与建筑物固定连接,通过第一隔震层8和第二隔震层12均由橡胶隔震层17、弹簧隔震层18和聚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19组成,橡胶隔震层1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隔震层18,弹簧隔震层1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聚氨酯泡沫塑料隔震层19,能够有效地在地震时将由地面传递来的动能吸收,依靠结构构件发生非弹性变形以此来消耗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输,用以保护上层建筑不受毁坏,有效地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通过钢材制作的外壳不仅有较高的强度,而且拥有较大的自重,可以在使用时增加了整个器械的强度,防止出现损坏的情况,通过第一隔震层8、缓冲层11和第二隔震层12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吸收大部分由地面传递来的能量和位移,由第一和第二隔震层12吸收能量,缓冲层11起到缓冲位移,起到了限制建筑物位移的作用,通过固定底板1、第一隔震层8、缓冲层11、第二隔震层12、固定顶板13和安装顶板14的内部贯穿的固定杆10,固定杆10两端螺纹连接的固定螺帽9,通过固定螺帽9可以自由地拆卸顶部的安装顶板14,根据在不同建筑物的不同需求可以自由地增加或者减少隔震层8和缓冲11,增加了该器械的适用范围,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包括安装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板(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螺栓(2),安装底板(1)和第一安装螺栓(2)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垫片(3),安装底板(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4),支撑柱(4)远离安装底板(1)的一端与固定底板(7)固定连接,固定底板(7)的远离支撑柱(4)的一面与第一隔震层(8)固定连接,第一隔震层(8)远离固定底板(7)的一面与缓冲层(11)固定连接,缓冲层(11)远离第一隔震层(8)的一面与第二隔震层(12)固定连接,第二隔震层(12)远离缓冲层(11)的一面与固定顶板(13)固定连接,固定顶板(13)远离第二隔震层(12)与安装顶板(14)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包括安装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板(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螺栓(2),安装底板(1)和第一安装螺栓(2)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垫片(3),安装底板(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4),支撑柱(4)远离安装底板(1)的一端与固定底板(7)固定连接,固定底板(7)的远离支撑柱(4)的一面与第一隔震层(8)固定连接,第一隔震层(8)远离固定底板(7)的一面与缓冲层(11)固定连接,缓冲层(11)远离第一隔震层(8)的一面与第二隔震层(12)固定连接,第二隔震层(12)远离缓冲层(11)的一面与固定顶板(13)固定连接,固定顶板(13)远离第二隔震层(12)与安装顶板(14)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4)的内部正中心设置有弹簧柱(5),支撑柱(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远霞
申请(专利权)人:李远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