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选择网络的片上时延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选择网络的片上时延线。
技术介绍
时延线在不同的电路中有着广泛应用,如相控阵系统、延时锁定环(DelayLockedLoops)、滤波器和均衡器等。传统的窄带相控阵一般采用移相器和可变增益控制元件组成阵元,而移相器用移相近似时延的本质会使宽带信号产生畸变,其引入的误差量取决于信号瞬时带宽和信号在阵元间的传播延时差,在需要处理超宽带信号的应用中,时延线不可或缺。现有的已公开的时延线技术存在延时范围小(小于200ps延时)、不适用于大规模延时阵列、组阵不灵活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选择网络的片上时延线,其通过电信号进行控制,对输入射频信号造成特定长度的时间延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选择网络的片上时延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单端片上时延线和其对应的单端时延选择网络、差分片上时延线和其对应的差分时延选择网络;所述的单端片上时延线结构包括片上可调电容CS0,CS1,CS2,CS3,CS4,……CSn-2,CSn-1,CSn、片上电感L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选择网络的片上时延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单端片上时延线和其对应的单端时延选择网络、差分片上时延线和其对应的差分时延选择网络。所述的单端片上时延线结构包括片上可调电容CS0,CS1,CS2,CS3,CS4,……CSn‑2,CSn‑1,CSn、片上电感LS1,LS2,LS3,LS4,……LSn‑2,LSn‑1,LSn和片上电阻RS0,电感LS1的一端与电容CS0的一端相连,电感LS1的另一端与电容CS1的一端和电感LS2的一端相连,电感LS2的另一端与电容CS2的一端和电感LS3的一端相连,依次类推,电感LSn‑1的另一端与电容CSn‑1的一端和电感LSn的一端相连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选择网络的片上时延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单端片上时延线和其对应的单端时延选择网络、差分片上时延线和其对应的差分时延选择网络。所述的单端片上时延线结构包括片上可调电容CS0,CS1,CS2,CS3,CS4,……CSn-2,CSn-1,CSn、片上电感LS1,LS2,LS3,LS4,……LSn-2,LSn-1,LSn和片上电阻RS0,电感LS1的一端与电容CS0的一端相连,电感LS1的另一端与电容CS1的一端和电感LS2的一端相连,电感LS2的另一端与电容CS2的一端和电感LS3的一端相连,依次类推,电感LSn-1的另一端与电容CSn-1的一端和电感LSn的一端相连,最后一个电感LSn与电容CSn的一端相连,所有片上电容的另一端都与电路的地相连;每个片上电容与其下标相同的电感组成一个时延单元,每个时延单元连接成单端低通滤波器形式,单端片上时延线的输入端IS提供射频输入信号,单端片上时延线输出信号包括OS0、OS1、OS2、OS3、OS4、……OSn-3、OSn-2、OSn-1、OSn,输出信号的位置位于电感的端口,OS0位于电感LS1的一端,OS1位于电感LS1的另一端,OS2位于电感LS2的另一端,依次类推,OSn位于电感LSn的另一端,片上电阻RS0接在时延线的末端,一端接OSn,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S0的值等于根据时延线电感、电容值计算的特征阻抗值;其中,n表示单端时延线时延单元数量,n≥1。所述的片上可调电容CS0,CS1,CS2,CS3,CS4,……CSn-2,CSn-1,CSn均为使用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控制的开关电容阵列,所述的开关电容阵列包括片上电容CSA0、CSA1、CSA2、CSA3、CSA4、……、CSAm、NMOS晶体管MS1、MS2、MS3、MS4、……、MSm,电容CSA1的一端与晶体管MS1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S1的源极接地,组成第1开关支路,电容CSA2的一端与晶体管MS2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S2的源极接地,组成第2开关支路,依次类推,电容CSAm的一端与晶体管MSm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m的源极接地,组成第m开关支路;固定电容CSA0的一端接地,电容CSA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SA1、CSA2、CSA3、CSA4、……、CSAm的另一端相连,该端口标记为OS;晶体管MS1的栅极接控制信号GS1,晶体管MS2的栅极接控制信号GS2,依次类推,晶体管MSm的栅极接控制信号GSm,端口OS对应所述的单端时延线的OS0、OS1、OS2、……、OSn;其中,m表示单端时延线的开关电容阵列开关支路数量,m≥1;所述的片上电感为片上八边形螺旋电感,电感的绕线方式为正八边形,电感主体使用工艺允许的最厚层金属,电感采用左进右出的结构以缩小两个级联电感的连线距离,线圈的匝数和内径根据所需的时延步进调整;电感的左侧为输出信号OSk-1,右侧为输出信号OSk,其中,n≥k≥1;所述的差分片上时延线结构包括片上电容CD0、CD1、CD2、CD3、CD4、……CDq-2、CDq-1、CDq、片上电感LDP1、LDP2、LDP3、LDP4、……、LDPq-2、LDPq-1、LDPq、LDN1、LDN2、LDN3、LDN4、……LDNq-2、LDNq-1、LDNq和片上电阻RD0;电感LDP1的一端与电容CD0的一端相连,电感LDP1的另一端与电容CD1的一端和电感LDP2的一端相连,电感LDP2的另一端与电容CD2的一端和电感LDP3的一端相连,依次类推,电感LDPq-1的另一端与电容CDq-1的一端和电感LDPq的一端相连;电感LDN1的一端与电容CD0的另一端相连,电感LDN1的另一端与电容CD1的另一端和电感LDN2的一端相连,电感LDN2的另一端与电容CD2的另一端和电感LDN3的一端相连,依次类推,电感LDNq-1的另一端与电容CDq-1的另一端和电感LDNq的一端相连,CD1、LDP1、LDN1组成一个时延单元,依次类推,所述的差分片上时延线结构共包括q个时延单元,每个时延单元电路连接成差分低通滤波器形式,差分片上时延线的输入端IDP、IDN提供差分射频输入信号,差分片上时延线输出信号包括(ODP0,ODN0)、(ODP1,ODN1)、(ODP2,ODN2)、(ODP3,ODN3)、……、(ODPq-2,ODNq-2)、(ODPq-1,ODNq-1)、(ODPq,ODNq),ODP0位于电感LDP1的一端,ODN0位于电感LDN1的一端,ODP1位于电感LDP1的另一端,ODN1位于电感LDN1的另一端,ODP2位于电感LDP2的另一端,ODN2位于电感LDN2的另一端,依次类推,ODPq位于电感LDPq的另一端,ODNq位于电感LDNq的另一端,片上电阻RD0接在时延线的末端,一端接ODPq,另一端接ODNq;电阻RD0的值等于根据时延线电感、电容值计算的特征阻抗值;其中,q表示差分时延线时延单元数量,q≥1;所述的差分时延线的片上电容CD0、CD1、CD2、CD3、CD4、……CDq-2、CDq-1、CDq均为使用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控制的开关电容阵列,其包括片上电容CDA0、CDA11、CDA12、CDA21、CDA22、CDA31、CDA32、CDA41、CDA42、……、CDAp1、CDAp2、NMOS晶体管MD11、MD12、MD13、MD21、MD22、MD23、MD31、MD32、MD33、MD41、MD42、MD43、……、MDp1、MDp2、MDp3,电容CDA11的一端与晶体管MD11,MD12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D12的源极接地;电容CDA12的一端与晶体管MD11源极,MD13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D13的源极接地,组成第1个开关支路,依次类推,电容CDAp1的一端与晶体管MDp1,MDp2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Dp2的源极接地;电容CDAp2的一端与晶体管MDp1源极,MDp3的漏极连接,晶体管MDp3的源极接地,组成第p个开关支路;固定电容CDA0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DA11、CDA21、CDA31、CDA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伟,厉敏,李娜雨,王绍刚,张梓江,高会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