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奈唑胺的制备方法及精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制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奈唑胺的制备方法及精制方法。
技术介绍
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唑烷酮类抗生素,2000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革兰阳性(G+)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由MRSA引起的疑似或确诊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利奈唑胺为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作用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并且最接近作用部位,与其它药物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了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利奈唑胺的作用部位和方式独特,因此在具有本质性或获得性耐药特征的阳性细菌中,都不易与其它抑制蛋白合成的抗菌药发生交叉耐药,在体外也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现有的利奈唑胺合成工艺反应条件复杂,反应中使用的某些试剂或溶剂的毒性大,反应收率低且纯化过程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奈唑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奈唑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氢化还原:将4‑(2‑氟‑4‑硝基苯基)吗啉在钯碳的作用下,以甲酸铵为供氢体进行催化转移氢化使其中的一个硝基氢化为氨基,得到3‑氟‑4‑吗啉基苯胺;S2:氨基保护:在步骤S1得到的反应液中直接进行氨基保护反应,由3‑氟‑4‑吗啉基苯胺的氨基上的氢原子取代氯甲酸苄酯上的氯原子,得到N‑苄氧羰基‑3‑氟‑4‑(4‑吗啉基)苯胺;S3:还原反应:将N‑苄氧羰基‑3‑氟‑4‑(4‑吗啉基)苯胺在叔丁醇锂的作用下与(S)‑N‑(2‑乙酰氧基‑3‑氯丙基)乙酰胺反应,得到利奈唑胺粗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奈唑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氢化还原:将4-(2-氟-4-硝基苯基)吗啉在钯碳的作用下,以甲酸铵为供氢体进行催化转移氢化使其中的一个硝基氢化为氨基,得到3-氟-4-吗啉基苯胺;S2:氨基保护:在步骤S1得到的反应液中直接进行氨基保护反应,由3-氟-4-吗啉基苯胺的氨基上的氢原子取代氯甲酸苄酯上的氯原子,得到N-苄氧羰基-3-氟-4-(4-吗啉基)苯胺;S3:还原反应:将N-苄氧羰基-3-氟-4-(4-吗啉基)苯胺在叔丁醇锂的作用下与(S)-N-(2-乙酰氧基-3-氯丙基)乙酰胺反应,得到利奈唑胺粗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奈唑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的具体反应步骤为:S11:在反应釜中加入4-(2-氟-4-硝基苯基)吗啉、溶剂Ⅰ和甲酸铵,搅拌均匀,并降温至-10~10℃;S12:分次加入钯碳,反应进行1.5~2.5h;S13:进行分阶段升温反应,整个反应过程持续7~12h,分为至少两个温度阶段,其中,最低温度阶段的温度为0~15℃,且相邻两个温度阶段之间的温度差为5~15℃;S14:过滤除掉钯碳,得到含3-氟-4-吗啉基苯胺的溶液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奈唑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Ⅰ为四氢呋喃和甲醇。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奈唑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的具体反应步骤为:S21:在反应釜中加入碳酸氢钠、水和丙酮,搅拌均匀;S22:将步骤S14得到的溶液Ⅰ和氯甲酸苄酯加入反应釜中,搅拌进行反应;S23:过滤,得到固体Ⅰ;S24:将步骤S23得到的固体Ⅰ经乙酸乙酯回流后在石油醚中析晶;S25:步骤S24的晶体经过滤干燥后得到N-苄氧羰基-3-氟-4-(4-吗啉基)苯胺固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奈唑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的具体反应步骤为:S31:向反应釜中加入溶剂Ⅱ、催化剂Ⅰ和步骤S26制得的N-苄氧羰基-3-氟-4-(4-吗啉基)苯胺,搅拌1.5h~2.4h,反应液降温至-10℃-10℃;S32:向反应釜中加入溶剂Ⅲ,搅拌1.5h~2.5h;S33:向反应釜中分次加入(S)-N-(2-乙酰氧基-3-氯丙基)乙酰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维,尹大恒,黄永利,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