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组件的改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944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夹持组件的改进。自对准连接装置(400)用于安装在具有开口端和一对大致平行的侧壁的槽中。该装置包括具有纵向轴线(404)的细长连接部分(402);槽抵靠部分(408);以及至少一个横向伸出凸耳(412,414)。在使用中,该连接装置(400)安装在槽内,并且槽抵靠部分(408)至少部分地位于该槽内,而横向伸出凸耳(412,414)位于该槽的开口端外。槽抵靠部分(408)形成为这样,即,当该槽抵靠部分(408)以第一角位置在所述槽内对准时,其抵靠该槽的侧壁,以防止所述装置围绕所述纵向轴线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但允许其沿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大体上涉及可调夹具,更具体地涉及通常用在物件的切口部分或空腔内用于将所述物件保持在一起的夹持组件的改进
技术介绍
公知使用可调夹持组件来例如通过夹持动作将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图1表示其中两个细长物体A和B被端对端地夹持在一起的示例。所述物体可由对于被夹持的物体所被使用的目的来说可行的任何材料制成,特别是可由木材、刨花板等制成,或者由诸如塑料和/或包括钢或铝在内的金属的其他适当的材料制成。用于将所述物体端对端地夹持在一起的公知方法涉及在物体中形成切口部分以及利用夹具将该切口部分拉在一起。在图2中示出了一种合适的公知切除装置的示例。在图2中,所述切口装置包括分别在物体A和B中制成的切口部分A”、B”,从而可将公知的夹持机构200插入被组合的切口部分A”、B”中。公知的夹持机构200包括抵靠切口部分B”的内表面203的第一夹持部件202以及抵靠切口部分A”的相应内表面的第二夹持部件204。夹持部件202、204通过穿过夹持部件202、204中的相应孔(未示出)的杆206相连。杆206在夹持部件202、204中的孔内自由转动,并在抵靠第二夹持部件204的外表面的一端处设有头部208。杆206的与头部208相对的端部设有螺纹210,螺母212(以剖面示出)与该螺纹210螺纹啮合。螺母212抵靠第一夹持部件202的外表面。因此,通过紧固螺母212将两个夹持部件202、204拉在一起,这样将切口部分A”、B”拉在一起,以将物体A、B夹持在一起。然而,问题在于,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在诸如图2中表示成A”、B”的切口部分中操作公知的夹具200。为紧固螺母212,必须使用扳手或其他形式的杠杆臂,这需要扳手或杠杆臂扫过一弧形。因此,当夹具200位于切口部分A”、B”中时,由于物体A、B的壁和表面往往阻碍弧形的扫掠,因而可能难以使扳手或杠杆臂扫掠通过该弧形。由于切口部分B”的壁限制弧形扫掠,最多必须以很小的增量操作扳手。使困难加剧的是这样的情况,即,在使用中,这种形式的夹持通常被用在长凳或桌子的下表面上、或者在扶手或其他组件中的部分的隐蔽空腔内,在这些地方夹具在指定区域内的不易接近性就会是个问题。在WO 03/035992中描述了一种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夹具,该夹具试图克服上述缺点。该现有技术的夹具在夹持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一伞齿轮部件。于是,提供了一种专用工具,其与定位在一夹持部件中的枢轴定位器接合,该夹持部件位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所述第一伞齿轮部件的端部附近。该工具包括与第一伞齿轮部件啮合的第二伞齿轮部件,从而可通过使该工具围绕其轴线转动来操作所述夹具,该轴线垂直于夹持机构的轴线。因此,可对所述夹具进行操作,而不必使扳手或杠杆扫过被物体A、B的壁和表面阻碍的弧形。然而,在WO 03/035992中公开的夹具仍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所述夹具需要用于其操作的专用工具。由于夹具工具必须与其他手工工具一起存储、携带以及留在手边,因此对于作为这些类型的夹具的主要用户的手工业者来说这是尤其不利的。夹具工具会很容易被放错地方、丢失或者在需要时简直拿不到。因此,优选的是,可使用手工业者在工作期间经常需要并且在手边的通用工具(例如,螺丝刀等)对夹具进行操作。此外,使用所述工具施加紧固转矩,会很容易从枢轴定位器滑动,这可能对操作者产生伤害,并/或引起夹持机构和所述工具上的伞齿轮的剥伤(stripping)。在本专利技术人的在先国际专利申请No.PCT/AU03/01007中描述了一些另选的夹具设计,它们克服了先前夹具中公知的一些问题。其中所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凸轮或蜗杆(worm gear)装置,从而提供了可使用围绕与夹持机构的轴线垂直的轴线转动的标准螺丝刀等进行操作的夹具。图3中示出了利用蜗杆装置的实施例300。可调夹具组件300包括第一和第二夹持部件330、320,它们具有适于抵靠图2中所示的壁面203、205的相应的相对内表面331、321。组件300还包括在一端具有螺纹部分341的杆340。设置具有内螺纹的套筒部件356,从而使该套筒部件356能够通过螺纹啮合连接到杆340的螺纹部分341上。第一夹持部件330包括允许杆340穿过的孔。蜗杆组件350结合有蜗杆351和蜗轮352。因此,蜗杆351的转动使套筒356转动,套筒356又使夹持部件320、330的内表面321、331沿线性运动路径被拉在一起或分开,这取决于套筒的转动方向。蜗杆351位于与第一夹持部件330一体形成的支架354内。因此,第一夹持部件330由能够使齿轮组件完全容纳在其中一个切口部分(例如,A”)内的整体单元构成。然而,上述夹持组件不能完全满足所述夹具的用户的需要,因此仍存在对连接物体的改进装置的需求,这些装置提供附加优点,例如在安装中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效率、和/或减少现有技术的夹持组件的至少一些限制。应注意,本说明书中所包含的文献、装置、动作或知识的任何论述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不应认为,从形成在这里权利要求的优先权日或之前的相关技术中的现有技术基础或公知常识的一部分的任何材料可推知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如从前述讨论清楚可知,在通过将物体夹持在一起而组装物件时,通常必须通过将整个夹持组件插入凹槽或空腔(例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物体A、B的切口部分A”和B”)中,而将该夹持组件安装在该凹槽内。本专利技术人已意识到,在一些情况下,当从物体组装完整的物件时,可能期望在制造时或制造后不久将夹持组件预安装到物体(例如B)内,接着将该夹持部件(例如204)接合在物体A的凹槽(例如切口部分A”)内。所述物体可例如是被组装以形成完整的长凳顶部的厨房长凳顶部的一部分、楼梯扶手的一部分、或者待被夹持在一起以形成完整的产品或组件的其他物件或其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人已认识到,特别期望的是,所述夹持组件完全缩回切口部分B”内,直到需要所述夹持组件通过将物体A连接至物体B而组装完整的物件。使用图2中所示的公知夹持组件,通常不能使夹持部件204完全缩回物体B中的切口槽内。此外,仍必须将扩展连接部件206和夹持部件204放置在切口部分A”内。为此,当然必须在构造期间使切口部分A”开口并使其容易接近。使用图2中所示的组件不可能使夹持部件204直接延伸到形成在物体A的端面(物体将在该处被夹持在一起)中的切口部分A”的开口端内。夹持部件204可能会太大,以至于即使当相对于图2中所示的方位转动90度时,也不能装配在切口部分A”的槽内,并且在任何情况下,所述夹持组件200均未提供任何机构以确保一旦夹持部件204位于切口部分A”的期望区域中的适当位置内,就转动到适当方位,以抵靠切口部分A”的内表面。具体地,本专利技术人已认识到,若切口部分A”完全在物体A内封闭,从而使得夹持部件204和连接部件206进入的唯一位置是经由物体A的待相对于物体B夹持的端面中的开口,则诸如图2中所示的夹持组件不能被可靠地使用。图3中所示的另选组件300尽管在其他方面是夹持组件200的改进,然而未提供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自对准连接装置,该自对准连接装置用于安装在具有开口端和一对大致平行的侧壁的槽中,该装置包括具有纵向轴线的细长连接部分;槽抵靠部分;以及至少一个横向伸出凸耳;所述连接装置在使用中布置成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对准连接装置,该自对准连接装置用于安装在具有开口端和一对大致平行的侧壁的槽中,并且该自对准连接装置包括:具有纵向轴线的细长连接部分;槽抵靠部分;以及至少一个横向伸出凸耳;所述连接装置被布置成在使用中可安 装在所述槽内,并且所述槽抵靠部分至少部分地位于该槽内,而所述横向伸出凸耳位于该槽的所述开口端外;所述槽抵靠部分形成为这样,即,当该槽抵靠部分以第一角位置在所述槽内对准时,该槽抵靠部分抵靠该槽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以防止所述装置围绕所述 纵向轴线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但允许该装置沿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并且所述凸耳形成为这样,即,在所述第一角位置中,该凸耳延伸超过所述槽的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因而当使所述连接装置缩回该槽内同时施加转矩以使该装置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 朝向所述第一角位置转动时,所述槽抵靠部分将抵靠所述槽的所述侧壁,从而对准所述凸耳以使该凸耳延伸超过所述槽的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以防止使所述连接装置完全缩回所述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AU 2004-3-3 2004901112;AU 2004-6-28 20049035271.一种自对准连接装置,该自对准连接装置用于安装在具有开口端和一对大致平行的侧壁的槽中,并且该自对准连接装置包括具有纵向轴线的细长连接部分;槽抵靠部分;以及至少一个横向伸出凸耳;所述连接装置被布置成在使用中可安装在所述槽内,并且所述槽抵靠部分至少部分地位于该槽内,而所述横向伸出凸耳位于该槽的所述开口端外;所述槽抵靠部分形成为这样,即,当该槽抵靠部分以第一角位置在所述槽内对准时,该槽抵靠部分抵靠该槽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以防止所述装置围绕所述纵向轴线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但允许该装置沿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并且所述凸耳形成为这样,即,在所述第一角位置中,该凸耳延伸超过所述槽的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因而当使所述连接装置缩回该槽内同时施加转矩以使该装置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角位置转动时,所述槽抵靠部分将抵靠所述槽的所述侧壁,从而对准所述凸耳以使该凸耳延伸超过所述槽的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以防止使所述连接装置完全缩回所述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自对准连接装置包括两个相对的横向伸出凸耳,该横向伸出凸耳形成为在该连接装置以所述第一角位置在所述槽中对准时延伸超过所述槽的两个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凸耳形成为当它们大致平行于所述槽的所述侧壁而对准时,它们能够装配在这些侧壁之间,从而所述连接装置能够在该槽内自由滑动。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抵靠部分形成为这样,即,当所述一个或多个凸耳大致平行于所述槽的所述侧壁而对准时,该槽抵靠部分以第二角位置在所述槽内对准,在该第二角位置处,所述槽抵靠部分抵靠槽的侧壁,以防止所述装置沿所述第二转动方向围绕所述纵向轴线转动,但允许该装置沿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连接部分包括柱形部分,该柱形部分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用于与带配合螺纹的调节部件螺纹啮合的螺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形成为这样,即由于所述细长连接部分的螺纹和所述调节部件的配合螺纹之间的摩擦而向所述连接装置施加转矩。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细长连接部分上的螺纹被制造成与所述带配合螺纹的调节部件滑动配合,以提高它们之间的摩擦。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细长连接部分上的螺纹施加有诸如蜡或漆的材料的薄涂层,从而提高所述细长连接部分的螺纹与所述调节部件的配合螺纹之间的摩擦。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自对准连接装置包括一体形成在其端部处的两个凸耳,以形成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头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的矩形截面沿其长轴的尺寸大于所述槽的宽度,从而当该头部位于所述槽的所述开口端外且所述长轴垂直于所述槽壁时,所述凸耳防止所述装置完全缩回所述槽中,所述长轴垂直于所述该槽壁与所述第一角位置相对应。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的矩形截面沿其短轴的尺寸小于所述槽的宽度,从而使所述头部能够在该短轴垂直于所述槽壁而对准时装配在所述槽的所述侧壁之间,所述短轴垂直于该槽壁与所述第二角位置相对应。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的所述大致矩形截面包括在其角部处的倒圆部分,以防止当在所述第一角位置和所述第二角位置之间转动时,所述头部的相应边缘卡在物体的形成所述槽的表面上。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头部的端部处的一个或多个边缘和角部被倒圆或者修平,以确保当所述装置在所述槽内滑动时没有任何有角的角部或边缘卡在物体的形成所述槽的表面上。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包括形成为用于抵靠邻近所述槽的开口端的相应表面的表面。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抵靠部分包括两对平坦表面,各对表面在它们之间的边缘处相交,并且所述对平坦表面相对于所述连接装置的所述纵向轴线大致彼此相对。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表面中的每一对均以直角相交,并布置成在所述第一角位置和所述第二角位置的每个角位置处,所述对表面中的每对的其中一个表面抵靠所述槽的相应侧壁。17.根据在从属于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时的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表面沿与所述连接装置的所述头部的所述矩形截面的所述长轴和短轴成45度定向的轴线相对。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抵靠部分成锥形,从而其接近所述头部的宽度大于接近所述连接部的宽度。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自对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抵靠部分与所述头部一体形成,从而所述对表面中的每对的其中一个表面与所述头部的位于与所述大致矩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罗利多内保罗范德洛肯尼思格兰斯博瑞
申请(专利权)人:快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