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管道及具有该连接管道的输送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7834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管道及具有该连接管道的输送管道,其中,接管道包括:第一管道、隔热层、具有预设长度的支固管、第二管道和限位机构;其中,第一管道套设于隔热层的外部,隔热层的内部设置有沿隔热层高度方向贯穿隔热层的通道,支固管设置于隔热层内;第二管道的长度小于隔热层的高度,第二管道可沿支固管的内壁移动;限位机构连接于支固管的内壁且置于第二管道的上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第二管道可沿支固管上下自由移动,这样当两个连接管道连接时,其中一个连接管道中的第二管道可移动至另一个连接管道中,通过第二管道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了两个连接管道内部之间的连通,安装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地确保固体物料的安全输送。

Connecting pipes and conveying pipes with such connecting pip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管道及具有该连接管道的输送管道
本技术涉及煤气化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管道及具有该连接管道的输送管道。
技术介绍
煤加氢气化是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与氢气反应生成富甲烷气体和轻质焦油的过程,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半焦固体物料,该半焦固体物料需要排出气化炉以对其进行下一个工序的处理。由于气化炉中的半焦固体物料处于高温高压状态,所以半焦固体物料在输送至下一设备的过程中,输送管道必须为耐高温高压的管道,并且,还应具有耐磨和保证固体物料顺畅流动等特性,因此,此类输送管道常采用金属管道+隔热层+内管的结构设计。由于输送管道较长,所以输送管道通常由多个管段可拆卸连接形成。一般而言,采用法兰实现相邻管段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相应的,内管在连接法兰处采用插入式结构,即相邻两个管段中位于下游的管段中的内管设置有凹设部,位于上游的管段中的内管向下延伸插设于凹设部内。但是,由于输送管道内部的隔热层通常为刚玉浇注料等,因此输送管道在安装过程中,基本没有任何弹性和位移量,上游管段的内管很难插入到下游管段的凹设部内。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连接管道,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输送管道中相邻两个管段之间插入式连接不易安装的问题。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连接管道的输送管道。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连接管道,该连接管道包括:第一管道、隔热层、具有预设长度的支固管、第二管道和限位机构;其中,第一管道套设于隔热层的外部,隔热层的内部设置有沿隔热层高度方向贯穿隔热层的通道,支固管设置于隔热层内;第二管道的长度小于隔热层的高度,第二管道可沿支固管的内壁移动;限位机构连接于支固管的内壁且置于第二管道的上游。进一步地,上述连接管道中,限位机构与隔热层底端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管道的长度。进一步地,上述连接管道中,支固管的顶端与隔热层顶端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支固管的底端与隔热层底端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支固管嵌设于隔热层内,并且,支固管的内壁与通道的内壁相齐平,第二管道的外径小于支固管的内径以使第二管道可在支固管内和通道内移动。进一步地,上述连接管道中,限位机构与隔热层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限位机构与支固管底端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上述连接管道中,限位机构为环形的限位环,限位环连接于支固管的内壁,并且,限位环的内径小于第二管道的外径。进一步地,上述连接管道中,限位环呈锥形,限位环锥顶端的内径小于第二管道的外径,限位环锥底端的内径大于第二管道的内径。进一步地,上述连接管道中,限位机构包括:至少两个限位块;其中,各限位块均连接于支固管的内壁,并且,各限位块均沿支固管的周向均匀分布,以及,任意相对的两个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管道的外径。进一步地,上述连接管道中,每个限位块的厚度均由顶端向底端逐渐缩小,并且,任意相对的两个限位块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管道的外径,任意相对的两个限位块的底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管道的内径。进一步地,上述连接管道中,第一管道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法兰盘。本技术中,具有预设长度的支固管置于隔热层的通道内,第二管道可沿支固管上下自由移动,这样当两个连接管道连接时,其中一个连接管道中的第二管道可移动至另一个连接管道中,通过第二管道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了两个连接管道内部之间的连通,安装简单方便,无需如现有技术中采用插入式连接,能够有效地确保固体物料的安全输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输送管道中相邻两个管段之间插入式连接不易安装的问题。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输送管道,该输送管道包括:至少两个上述任一种连接管道;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连接管道可拆卸连接,任意相邻两个连接管道中位于上游的连接管道中的第二管道可移动地置于位于下游的连接管道中的支固管内,位于下游的连接管道中的限位机构用于限制位于上游的连接管道中的第二管道的向下移动。由于连接管道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连接管道的输送管道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道中,第二管道移动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道中,第二管道移动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道中,第二管道移动后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管道中,各第二管道布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连接管道实施例: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连接管道用于输送固体物料,当连接管道用于煤加氢气化技术时,输送的是煤加氢气化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的固体物料。连接管道包括:第一管道1、隔热层2、支固管4、第二管道5和限位机构6。其中,第一管道1套设于隔热层2的外部,隔热层2的内部设置有沿隔热层2高度方向(图1所示的由上至下的方向)贯穿隔热层2的通道3。具体地,第一管道1置于最外层,起到对隔热层2支撑的作用。第一管道1为耐高压管道,则第一管道1的材质和厚度均根据待安装的系统所需压力来进行选择,第一管道1的尺寸根据固体物料输送量来决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为金属管道。隔热层2用于起到隔离固体物料的高温,阻止其热量扩散,保证第一管道1在低温下运行的作用。隔热层2的高度与第一管道1的高度相同,则隔热层2的顶端(图1所示的上端)和底端(图1所示的下端)均与第一管道1的顶端(图1所示的上端)和底端(图1所示的下端)相对齐。隔热层2内的通道3贯穿隔热层2的高度方向,则通道3的顶端和底端也均与第一管道1的顶端和底端相对齐。隔热层2的壁厚应使得隔热层2能够阻止固体物料的高温扩散,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层2可以为刚玉浇注料。隔热层2需保证第一管道1在<100℃或者更低的温度下运行,以保证第一管道1的热应力最小,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大的热力膨胀,从而尽可能的保证系统在高压下安全运行。支固管4具有预设长度,支固管4设置于隔热层2内,支固管4起到了对隔热层2支撑固定的作用,避免隔热层2的脱落。具体实施时,支固管4可以嵌设于隔热层2内,支固管4的内壁与通道3的内壁相齐平。也可以是,支固管4设置于通道3内。当然,支固管4与隔热层2之间也可以为其他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第二管道5的长度小于隔热层2的高度,则第二管道5的长度也小于第一管道1的长度。第二管道5可沿支固管4的内壁移动,具体地,第二管道5用于输送高温高压固体物料。支固管4的长度可以与隔热层2的高度相同,则支固管4贯穿隔热层2的通道3,第二管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道(1)、隔热层(2)、具有预设长度的支固管(4)、第二管道(5)和限位机构(6);其中,第一管道(1)套设于所述隔热层(2)的外部,所述隔热层(2)的内部设置有沿所述隔热层(2)高度方向贯穿所述隔热层(2)的通道(3),所述支固管(4)设置于所述隔热层(2)内;所述第二管道(5)的长度小于所述隔热层(2)的高度,所述第二管道(5)可沿所述支固管(4)的内壁移动;所述限位机构(6)连接于所述支固管(4)的内壁且置于所述第二管道(5)的上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道(1)、隔热层(2)、具有预设长度的支固管(4)、第二管道(5)和限位机构(6);其中,第一管道(1)套设于所述隔热层(2)的外部,所述隔热层(2)的内部设置有沿所述隔热层(2)高度方向贯穿所述隔热层(2)的通道(3),所述支固管(4)设置于所述隔热层(2)内;所述第二管道(5)的长度小于所述隔热层(2)的高度,所述第二管道(5)可沿所述支固管(4)的内壁移动;所述限位机构(6)连接于所述支固管(4)的内壁且置于所述第二管道(5)的上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6)与所述隔热层(2)底端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管道(5)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固管(4)的顶端与所述隔热层(2)顶端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所述支固管(4)的底端与所述隔热层(2)底端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所述支固管(4)嵌设于所述隔热层(2)内,并且,所述支固管(4)的内壁与所述通道(3)的内壁相齐平,所述第二管道(5)的外径小于所述支固管(4)的内径以使所述第二管道(5)可在所述支固管(4)内和所述通道(3)内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6)与所述隔热层(2)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机构(6)与所述支固管(4)底端之间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6)为环形的限位环(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旭亮方科学王蕾孙中卫周三
申请(专利权)人: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