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桁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7709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2:43
钢桁架,其中: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布置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二者相互平行;支撑立柱(3)和斜撑构件(4)均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之间;共有4个支撑立柱(3);每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均各自布置有1个斜撑构件(4);下述几处结构通过连接件(5)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支撑立柱(3)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两侧的各1个斜撑构件(4)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的下部与下部横梁(2)的连接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较为简单,安装维护方便,符合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其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Steel tru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桁架
本技术涉及建筑物或者工程施工中的钢制桁架的结构设计与应用
,特别提供了一种钢桁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桁架的常规定义如下:由杆件通过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而成的支撑横梁结构,称为“桁架”。简言之,桁架是一种由杆件彼此在两端用铰链连接而成的结构。桁架通常由直杆组成的一般具有三角形单元的平面或空间结构,桁架杆件主要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从而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在跨度较大时可比实腹梁节省材料,减轻自重和增大刚度。桁架的优点是杆件主要承受拉力或压力,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节约材料,减轻结构重量。常用的有钢桁架、钢筋混凝土桁架、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木桁架、钢与木组合桁架、钢与混凝土组合桁架。人们期望获得一种技术效果更好的钢桁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效果更好的钢桁架。本技术一种钢桁架,其构成如下: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斜撑构件4;其中: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布置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二者相互平行;支撑立柱3和斜撑构件4均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之间;其特征在于:上部横梁1的长度为6000mm±500mm;下部横梁2的长度为4200mm±200mm;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之间共布置有4个支撑立柱3;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水平距离是1200mm±50mm;每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均各自布置有1个斜撑构件4;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下述几处结构通过连接件5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支撑立柱3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两侧的各1个斜撑构件4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的下部与下部横梁2的连接点;布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都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上,且两个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与其二者和上部横梁1之间的连接点之间通过连接件5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所述钢桁架,优选要求保护的
技术实现思路
是:支撑立柱3的长度为550mm±50mm。上部横梁1的两端近端处还设置有向下方伸出的端部固定调节结构,其具体构成如下:竖向小立柱6、小斜撑7;其中:竖向小立柱6的上部连接着上部横梁1,竖向小立柱6的长度为支撑立柱3的40%~120%;竖向小立柱6的下部悬空向下方伸出,其用于固定布置在下方的建筑结构上;竖向小立柱6布置在距离上部横梁1的端部100~300mm处;小斜撑7一端固定在上部横梁1的两端处,另一端固定布置在竖向小立柱6的中部或者下端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均为方管钢构成;支撑立柱3、竖向小立柱6均为H钢型材段构成;斜撑构件4、小斜撑7为以下几种之一或其组合:方管钢、槽钢、H钢、三角钢;连接件5为以下两种之一:连接板和防松螺栓的组合;连接板和铆钉的组合。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两个不等长平形梁和一些连接件共同构成的钢桁架的结构设计方案;其结构较为简单,安装维护方便,符合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其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钢桁架结构组成原理示意简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钢桁架,其构成如下: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斜撑构件4;其中: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布置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二者相互平行;支撑立柱3和斜撑构件4均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之间;上部横梁1的长度为6000mm;下部横梁2的长度为4000mm;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之间共布置有4个支撑立柱3;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水平距离是1200mm;每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均各自布置有1个斜撑构件4;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下述几处结构通过连接件5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支撑立柱3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两侧的各1个斜撑构件4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的下部与下部横梁2的连接点;布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都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上,且两个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与其二者和上部横梁1之间的连接点之间通过连接件5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支撑立柱3的长度为550mm。上部横梁1的两端近端处还设置有向下方伸出的端部固定调节结构,其具体构成如下:竖向小立柱6、小斜撑7;其中:竖向小立柱6的上部连接着上部横梁1,竖向小立柱6的长度为支撑立柱3的40%~120%;竖向小立柱6的下部悬空向下方伸出,其用于固定布置在下方的建筑结构上;竖向小立柱6布置在距离上部横梁1的端部200mm处;小斜撑7一端固定在上部横梁1的两端处,另一端固定布置在竖向小立柱6的中部或者下端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均为方管钢构成;支撑立柱3、竖向小立柱6均为H钢型材段构成;斜撑构件4、小斜撑7为以下几种之一或其组合:方管钢、槽钢、H钢、三角钢;连接件5为以下两种之一:连接板和防松螺栓的组合;连接板和铆钉的组合。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两个不等长平形梁和一些连接件共同构成的钢桁架的结构设计方案;其结构较为简单,安装维护方便,符合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其具有可预期的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钢桁架,其构成如下: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斜撑构件(4);其中: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布置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二者相互平行;支撑立柱(3)和斜撑构件(4)均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之间;其特征在于:上部横梁(1)的长度为6000mm±500mm;下部横梁(2)的长度为4200mm±200mm;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之间共布置有4个支撑立柱(3);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水平距离是1200mm±50mm;每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均各自布置有1个斜撑构件(4);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下述几处结构通过连接件(5)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支撑立柱(3)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两侧的各1个斜撑构件(4)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的下部与下部横梁(2)的连接点;布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都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上,且两个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与其二者和上部横梁(1)之间的连接点之间通过连接件(5)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钢桁架,其构成如下: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斜撑构件(4);其中: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布置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二者相互平行;支撑立柱(3)和斜撑构件(4)均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之间;其特征在于:上部横梁(1)的长度为6000mm±500mm;下部横梁(2)的长度为4200mm±200mm;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之间共布置有4个支撑立柱(3);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水平距离是1200mm±50mm;每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均各自布置有1个斜撑构件(4);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下述几处结构通过连接件(5)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支撑立柱(3)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两侧的各1个斜撑构件(4)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的下部与下部横梁(2)的连接点;布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都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上,且两个斜撑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青回中兴刘国迎郑跃建赵连东
申请(专利权)人:海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