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轴式转轴模块与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4634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5: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轴式转轴模块,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第一扭力件以及第二扭力件。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架的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分别设置于组装至第二支架的第三轴孔与第四轴孔。第一转轴与第一轴孔、第二转轴与第二轴孔、第三转轴与第三轴孔、第四转轴与第四轴孔彼此呈多轴平行排列。第一转轴与第三转轴分别穿设于第一扭力件。第二转轴与第四转轴分别穿设于第二扭力件。另揭示一种电子装置。

Multi-axis Rotary Shaft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轴式转轴模块与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轴式转轴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便于使用者携带,发展出了笔记本电脑来取代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包括具有显示屏幕的第一机体、具有系统的第二机体以及用于将第一机体连接至第二机体的转轴结构,其中为了能够使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能够进行较大角度的开阖,可采用双轴式的转轴结构。为了符合轻薄的设计趋势,笔记本电脑的相关构件仍需进一步地缩减其外形,然而用以支撑机体的转轴模块却因需维持一定的扭力而无法随之进行缩减,也就是说,当转轴模块随机体进行缩减时,便可能产生扭力过低而无法支撑机体,因而成为笔记本电脑在进行轻薄化设计时的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轴式转轴模块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以在电子装置的机体开阖时,通过扭力分散而使转轴模块的每一个转轴所需承受的应力得以有效地降低。本专利技术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第一扭力件以及第二扭力件。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设置于第一支架的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设置于第二支架的第三轴孔与第四轴孔。第一转轴与第一轴孔、第二转轴与第二轴孔、第三转轴与第三轴孔、第四转轴与第四轴孔彼此呈多轴平行排列。第一转轴与第三转轴分别穿设于第一扭力件。第二转轴与第四转轴分别穿设于第二扭力件。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与至少一多轴式转轴模块。多轴式转轴模块连接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通过至少一多轴式转轴模块而相对旋转开阖。多轴式转轴模块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第一扭力件以及第二扭力件。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设置于第一支架的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设置于第二支架的第三轴孔与第四轴孔。第一转轴与第一轴孔、第二转轴与第二轴孔、第三转轴与第三轴孔、第四转轴与第四轴孔彼此呈多轴平行排列。第一转轴与第三转轴分别穿设于第一扭力件。第二转轴与第四转轴分别穿设于第二扭力件。基于上述,多轴式转轴模块通过将彼此平行且交错排列的多个转轴分别连接电子装置的不同机体,以让多个转轴能分担机体旋转时的扭力以降低单一转轴的应力负荷。再者,多轴式转轴模块并进一步地让这些转轴的一部分枢接一扭力件,而让这些转轴的另一部分枢接另一扭力件。如此一来,对于多轴式转轴模块而言,其在旋转时除了能以不同扭力件分散对单一转轴造成的应力之外,多个转轴之间也通过扭力件而彼此连动,而顺利地让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同步旋转开阖。据此,这些转轴因所需承受的应力降低,而得以针对其外形或周边构件的外形予以减缩,进而使多轴式转轴模块与电子装置得以具备轻薄的外观。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A是图1的多轴式转轴模块的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多轴式转轴模块的爆炸图。图3A至图3D示出多轴式转轴模块于不同状态的侧视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多轴式转轴模块的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多轴式转轴模块的爆炸图。图4C是图4A的多轴式转轴模块的剖视图。图5A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多轴式转轴模块的示意图。图5B是图5A的多轴式转轴模块的爆炸图。图5C是图5A的多轴式转轴模块的侧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00:电子装置110:第一机体120:第二机体130、230、330、430:多轴式转轴模块131:转轴组件132:支架组件132a、132b:第一止挡面132c、132d:第二止挡面133:扭力组件133a、133b:凸部134:限位组件134a、134b:开口135:外壳A1、A11、A12:第一转轴A2、A21、A22:第二转轴A3、A31、A32:第三转轴A4、A41、A42:第四转轴B1、B12:第一支架B2:第一连接部B3、B32:第二支架B4:第二连接部C1、C11:第一扭力件C2、C21:第二扭力件D1、D11:第一限位件D2、D21:第二限位件D3:第三限位件D4:第四限位件E1:第一壳体E2:第二壳体H1、H11、H12:第一轴孔H2、H21、H22:第二轴孔H3、H31、H32:第三轴孔H4、H41、H42:第四轴孔M1:第一限位部M2:第二限位部M3:第三限位部M4:第四限位部M5:第五限位部M6:第六限位部M7:第七限位部M8:第八限位部N1:平面S1、S2:表面T1、T2、T3、T4:扭力部V1、V2:中间部Y1:中心线X-Y-Z:直角坐标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A是图1的多轴式转轴模块的示意图。在此提供直角坐标X-Y-Z以利于构件描述。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2A,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其包括第一机体110(例如是显示屏幕)、第二机体120(例如是系统主机)与至少一多轴式转轴模块130。本实施例示出两个多轴式转轴模块130为例,且这两个多轴式转轴模块130相对于第一机体110或第二机体120的中心线呈对称配置,多轴式转轴模块130连接在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的同一侧且彼此独立,因而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得以通过多轴式转轴模块130而彼此相对地沿X轴旋转开阖。图2B是图2A的多轴式转轴模块的爆炸图。请同时参考图2A与图2B,在本实施例中,多轴式转轴模块130包括转轴组件131、支架组件132、扭力组件133、限位组件134以及外壳135,其中转轴组件131包括第一转轴A1、第二转轴A2、第三转轴A3与第四转轴A4。支架组件132包括第一支架B1与第二支架B3,其中第一支架B1组装于第一机体110,第二支架B3组装于第二机体120。第一转轴A1与第二转轴A2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架B1的第一轴孔H1与第二轴孔H2,第三转轴A3与第四转轴A4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架B3的第三轴孔H3与第四轴孔H4。扭力组件133包括第一扭力件C1与第二扭力件C2,第一转轴A1与第三转轴A3分别穿设于第一扭力件C1并于旋转时由第一扭力件C1提供所需的扭力,第二转轴A2与第四转轴A4分别穿设于第二扭力件C2并于旋转时由第二扭力件C2提供所需的扭力。藉此,支架组件132、转轴组件131与扭力组件133形成多轴平行的连杆机构,其中扭力组件133除在转轴组件131旋转提供所需扭力以支撑第一机体110或第二机体120之外,扭力组件133还作为转轴组件131之间的连动件(linkingmember),以确保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是通过多轴式转轴模块130而同步地沿X轴进行相对旋转开阖。在本实施例中,彼此同轴的第一转轴A1与第一轴孔H1、彼此同轴的第二转轴A2与第二轴孔H2、彼此同轴的第三转轴A3与第三轴孔H3、彼此同轴的第四转轴A4与第四轴孔H4是分别沿X轴延伸且彼此平行而以交错方式排列,并通过扭力组件133连结在第一支架B1与第二支架B3之间。进一步地说,所述四个转轴A1~A4(四个轴孔H1~H4)分别平行X轴且彼此相异,而在进行旋转的过程中,所述四个转轴A1~A4(四个轴孔H1~H4)在X轴向上仍维持彼此相异而不重合的状态。再者,第一扭力件C1与第二扭力件C2各自具有不同扭力部T1、T3、T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具有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第二支架,具有第三轴孔与第四轴孔;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第一轴孔;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第二轴孔;第三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第三轴孔;第四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第四轴孔,其中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轴孔、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三轴孔、所述第四转轴与所述第四轴孔彼此呈多轴平行排列;第一扭力件,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三转轴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扭力件;以及第二扭力件,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扭力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13 US 62/630,2061.一种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具有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第二支架,具有第三轴孔与第四轴孔;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第一轴孔;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第二轴孔;第三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第三轴孔;第四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第四轴孔,其中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轴孔、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三轴孔、所述第四转轴与所述第四轴孔彼此呈多轴平行排列;第一扭力件,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三转轴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扭力件;以及第二扭力件,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扭力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呈直线时,所述第一支架止挡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扭力件的至少其一,所述第二支架止挡所述第二扭力件与所述第一扭力件的至少其一,以使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各仅余可枢转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以同一方向止挡对应的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扭力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正交于所述直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具有至少一第一止挡面与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架具有至少一第二止挡面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彼此对向且交错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彼此对向且交错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第三轴孔与所述第四轴孔,当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呈直线时,所述至少一第一止挡面止挡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扭力件的至少其一,所述至少一第二止挡面止挡所述第二扭力件与所述第一扭力件的至少其一,以使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各仅余可枢转方向。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具有一对第一止挡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支架具有一对第二止挡面,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相对两侧,当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呈直线时,所述对第一止挡面分别止挡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扭力件,所述第二止挡面分别止挡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扭力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结构,以在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呈直线时,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受所述限位结构止挡而各仅余可枢转方向,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三转轴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互在彼此的移动路径上;第四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三转轴,且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互在彼此的移动路径上;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五限位部与第六限位部,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二限位件;第七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且所述第五限位部与所述第七限位部互在彼此的移动路径上;以及第八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四转轴,且所述第六限位部与所述第八限位部互在彼此的移动路径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件与所述第二扭力件各自具有不同扭力部与位在所述不同扭力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阻断所述不同扭力部之间的扭力传递,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四转轴分别枢接于所述多个扭力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限位件,具有第一开口,而所述第一扭力件的所述中间部具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卡置于所述第一开口,以使所述第一限位件叠置于所述第一扭力件;以及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二开口,而所述第二扭力件的所述中间部具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卡置于所述第二开口,以使所述第二限位件叠置于所述第二扭力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限位件,具有至少一第三开口,而所述第一扭力件的所述中间部还具有至少一第三凸部,所述第三凸部对应地卡置于所述第三开口,以使所述第三限位件叠置于所述第一扭力件;以及第四限位件,具有至少一第四开口,而所述第二扭力件的所述中间部还具有至少一第四凸部,所述第四凸部对应地卡置于所述第四开口,以使所述第四限位件叠置于所述第二扭力件。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轴式转轴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三限位件夹持在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扭力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三限位件卡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三限位件夹持在所述第一扭力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扭力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三限位件卡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至少一多轴式转轴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通过所述至少一多轴式转轴模块而相对旋转开阖,所述多轴式转轴模块包括:第一支架,具有第一轴孔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哲贤朱哲贤
申请(专利权)人: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