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4399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包括:第一注浆管体,第一端设有第一浆液进口,第二端设有混合浆液出口;设于第一注浆管体内的第二注浆管体,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的侧部伸出并形成第二浆液进口,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部分于外表面上开设有第二浆液出口;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的柔性套,所述柔性套包覆所述第二浆液出口;其中注入所述第二注浆管体内的第二浆液可冲开所述柔性套而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内的第一浆液混合,进而形成混合浆液而从所述混合浆液出口送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清洗和便于更换配件,能够保证浆液质量和施工进度,有效的节省人力及时间。

Mixed Generator of Double-liquid Grouting in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隧道工程
,特指一种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
技术介绍
在隧道二次注浆时,多采用简易的三通装置注入水泥浆和水玻璃,而使得两者混合后再注入到隧道的管片背部,但是利用三通装置混合水泥浆和水玻璃,使得两者的混合不均匀,且由于工件长,很容易造成浆液堵塞和注浆比例难以控制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注浆效果及注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解决现有的隧道双液注浆的水玻璃和水泥浆混合不均匀、混合器容易堵塞以及注浆比例难控制等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包括:第一注浆管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浆液进口,所述第二端设有混合浆液出口;设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内的第二注浆管体,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的侧部伸出并形成第二浆液进口,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部分于外表面上开设有第二浆液出口;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的柔性套,所述柔性套包覆所述第二浆液出口;其中注入所述第二注浆管体内的第二浆液可冲开所述柔性套而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内的第一浆液混合,进而形成混合浆液而从所述混合浆液出口送出。本技术提供的混合发生器,可实现第一浆液和第二浆液的充分混合,在注入第二注浆管体内的第二浆液的压力大于第一注浆管体内的第一浆液时,第二浆液冲开柔性套而与第一浆液混合,能够使得两者混合充分,混合形成的混合浆液从混合浆液出口送出,能够防止浆液逆流而在发生器内凝固,避免了堵塞现象的发生。本技术的混合发生器结构简单,便于清洗和便于更换配件,能够保证浆液质量和施工进度,有效的节省人力及时间。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内设有固定结构,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固定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且所述固定结构上开设有预留通孔。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螺合有一对定位螺母,所述定位螺母位于所述固定结构的两侧,通过一对定位螺母夹紧所述固定结构从而将所述第二注浆管体固定于所述固定结构。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还套设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有部分包覆于所述柔性套上。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靠近所述混合浆液出口的端部连接有防脱螺栓。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防脱螺栓和所述第二注浆管体的端部间垫设有防脱垫片。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柔性套的端部抵靠于所述防脱垫片。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包括相互插接连接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柔性套为橡胶套。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浆液出口于所述第二注浆管体的外表面均匀布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用于解决现有隧道注浆时的水玻璃和水泥浆混合不均匀、混合发生器容易堵塞的问题,本技术的混合发生器能够保证浆液的混合效果,从而确保施工质量,且能够防止浆液的逆流而在发生器内凝固,避免了堵塞现象的发生。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进行说明。参阅图1,显示了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的剖视图。下面结合图1,对本技术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包括第一注浆管体21、第二注浆管体22以及柔性套23,其中第一注浆管体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第一端211处设有第一浆液进口213,第二端212处设有混合浆液出口214;第二注浆管体22设于第一注浆管体21内,该第二注浆管体22上靠近第一端211的端部从第一注浆管体21的侧部伸出并形成第二浆液进口222,第二注浆管体22上靠近第二端212的部分于外表面开设有第二浆液出口222;柔性套23套设于第二注浆管体22上,且该柔性套222包覆第二浆液出口222;其中注入第二注浆管体22内的第二浆液可冲开柔性套23而与第一注浆管体21内的第一浆液混合,进而形成混合浆液而从混合浆液出口214送出。利用本技术的混合发生器混合双液浆的过程为:将水玻璃浆液注入第二注浆管体内,当水玻璃浆液压力大于注入第一注浆管体内的水泥浆液的压力时,水玻璃浆液通过设置的第二浆液出口冲开柔性套后与水泥浆液混合,能够使得两者混合充分均匀,还能够防止水玻璃浆液和水泥浆液逆流在发生器内凝固而引起堵塞,水玻璃浆液和水泥浆液充分混合后经混合浆液出口而送入到隧道管片背部进行填充。作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第一注浆管体21内设有固定结构24,通过固定结构24固定第二注浆管体22,且固定结构24上开设有预留通孔241。通过设置的预留通孔241可使得注入第一注浆管体21内的第一浆液通过固定结构24。进一步地,第二注浆管体22上螺合有一对定位螺母25,该定位螺母25位于固定结构24的两侧,通过一对定位螺母25夹紧固定钢结构24从而将第二注浆管体22固定于固定结构24上。较佳地,第一注浆管体21和第二注浆管体22均采用不锈钢管。固定结构24为一固定钢板,该固定钢板与第一注浆管体21焊接固定,而后在固定钢板的中心处开设供第二注浆管体22穿过的穿设孔,在固定钢板的周缘开设预留通孔以供第一浆液通过。第二注浆管体22的外表面设有螺纹结构,通过该螺纹结构螺合连接定位螺母25,通过一对定位螺母25将第二注浆管体22固定在固定钢板上。作为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在第二注浆管体22上还套设有导向套26,导向套26有部分包覆于柔性套23上。较佳地,导向套26也采用不锈钢管,导向套26的一端置于对应的定位螺母25上,另一端对应柔性套23设有倒锥形的开口,该倒锥形的开口套设于柔性套23的端部,利用导向套26可对柔性套23起到一定程度的加固作用,由于导向套26仅有部分套设在柔性套23上,故而导向套26不会影响第二浆液冲开柔性套23。该导向套26对第二注浆管体22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又佳地,柔性套23为橡胶套。作为本技术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第二注浆管体22上靠近混合浆液出口214的端部连接有防脱螺栓27。进一步地,在防脱螺栓27和第二注浆管体22的端部间垫设有防脱垫片271。柔性套23的端部抵靠于防脱垫片271上。利用防脱螺栓27将第二注浆管体22的端部封堵,使得第二注浆管体22内的第二浆液从设置第二浆液出口222处排出。较佳地,本技术的第一注浆管体21包括相互插接连接的第一套管215和第二套管216,第二套管216的外径适配于第一套管215的内径,而固定结构24固定在第二套管216的端口处,并位于第一套管215的内部。第一套管215上远离第一套管216的端口为第一浆液进口213,从第一浆液进口213注入的第一浆液经过固定结构24上的预留通孔241而进入到第二套管216内。又佳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注浆管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浆液进口,所述第二端设有混合浆液出口;设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内的第二注浆管体,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的侧部伸出并形成第二浆液进口,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部分于外表面上开设有第二浆液出口;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的柔性套,所述柔性套包覆所述第二浆液出口;其中注入所述第二注浆管体内的第二浆液可冲开所述柔性套而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内的第一浆液混合,进而形成混合浆液而从所述混合浆液出口送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注浆管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浆液进口,所述第二端设有混合浆液出口;设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内的第二注浆管体,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的侧部伸出并形成第二浆液进口,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部分于外表面上开设有第二浆液出口;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的柔性套,所述柔性套包覆所述第二浆液出口;其中注入所述第二注浆管体内的第二浆液可冲开所述柔性套而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内的第一浆液混合,进而形成混合浆液而从所述混合浆液出口送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浆管体内设有固定结构,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固定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且所述固定结构上开设有预留通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双液注浆混合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注浆管体上螺合有一对定位螺母,所述定位螺母位于所述固定结构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义李琭琪周永生禹鹏飞王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