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张力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1670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张力调节装置。所述线束张力调节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设置在两个固定板上的调节架以及设置在调节架上的调节组件,固定板设置在电镀槽体上,调节架相对所述固定板能够向上或向下移动,所述调节组件上设置有支撑线束的支撑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把调节组件设置在调节架上,调节架的固定板固定在电镀槽体上,相对固定板向上或向下调节调节板,从而带动调节组件向上或向下移动,使线束张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Wire Harness Tension Regul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张力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调节装置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线束张力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在线束的电镀工艺中,线束从放线进入电镀槽体内的镀液后,线束的平直度高低直接影响线束镀层的质量,原有的调节装置中线束高度调节不便且调节后容易产生松动,生产时用于托起线束的支撑管在线束的带动下容易产生偏移甚至脱落,使得线束张力一直处于无支撑管托起状态致使线束张力不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防止线束松动的线束张力调节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束张力调节装置,所述线束张力调节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上的调节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架上的调节组件,每个所述固定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电镀槽体上,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弯折向上设置,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孔,所述调节架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调节孔对应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之间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均为腰型孔,所述调节组件上设置有支撑线束的支撑管,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管,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调节架的底部,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安装槽,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减重槽,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固定孔,利用螺栓穿过所述固定孔使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电镀槽体上。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调节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两个调节板之间的连接板,所述第二调节孔设置在所述调节板的上端,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杆和螺帽,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后与所述螺帽连接,所述螺杆的一端抵持在所述连接部上,所述螺帽抵持在所述调节板上。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的槽深尺寸大于所述支撑管的半径尺寸。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管由陶瓷材料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线束张力调节装置,通过把调节组件设置在调节架上,调节架的固定板固定在电镀槽体上,相对固定板向上或向下调节调节板,从而带动调节组件向上或向下移动,使线束张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线束张力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线束张力调节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固定板,11、固定部,111、固定孔,12、连接部,121、第一调节孔,20、调节架,21、调节板,211、第二调节孔,22、连接板,23、紧固件,231、螺杆,232、螺帽,30、调节组件,31、支撑架,311、安装槽,312、减重槽,32、支撑管。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线束张力调节装置,用于支撑托起电镀槽体内的线束,所述电镀槽体的顶部四周向水平方向延伸形成支撑板(图未示出)。该线束张力调节装置包括固定板10、设置在固定板10上的调节架20以及设置在调节架20上的调节组件30。固定板10的数量有两个,两个固定板10相对设置在所述电镀槽体的两侧,固定板10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11和连接部12,固定部11与连接部12均呈板状,连接部12相对固定部11弯折向上设置,固定部11上开设有固定孔111,固定部11相对所述电镀槽体的支撑板平行设置,利用螺栓穿过固定孔111把固定部11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连接部12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孔121,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孔121为腰型孔。调节架2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调节板21以及设置在两个调节板21之间的连接板22。请参阅图1和图2,调节板21相对固定板10的连接部12平行设置,调节板21的上端设置有与第一调节孔121对应的第二调节孔211,调节板21与固定板10的连接部12之间设置有紧固件23。本实施方式中,紧固件23为螺栓,紧固件23包括螺杆231和螺帽232,螺杆231穿过第一调节孔121和第二调节孔211后与螺帽232连接,螺杆231的一端抵持在连接部12上,螺帽232抵持在调节板21上,从而将调节板21设置在固定板10上,为了方便调节调节板21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孔211也为腰型孔。本实施方式中,紧固件23为螺栓。连接板22位于所述电镀槽体内的电镀液面的下方,连接板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调节板21的底部连接,连接板22相对水平面平行设置。调节组件30包括支撑架31和设置在支撑架31上的支撑管32。支撑架31呈长方体状,支撑架31相对连接板22平行设置在连接板22上,支撑架3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连接板22上,支撑架31的两端分别抵持调节板21,支撑架31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安装槽311,支撑架3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减重槽312,使支撑架呈H型。可以理解地,支撑架31的底部可以利用螺栓固定连接在连接板22上或焊接在连接板22上,此处不做限制。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架31由不易变形的不锈钢材质制成。支撑管32设置在安装槽311内,支撑管32的顶部托起所述线束,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槽311的槽深尺寸大于支撑管32的半径尺寸,防止支撑管32在安装槽311内脱落,可以理解地,支撑管32可以是不锈钢管、铜管或陶瓷管,本实施方式中,支撑管32由成本较低的陶瓷材料制成。下面结合附图简要说明本技术的线束张力调节装置的使用过程。使用时,将所述线束张力调节装置设置在电镀槽体内,将需要电镀的线束放线进入电镀槽内,且线束位于支撑管32上方,拧松螺帽232,向上或向下调节调节板21,从而带动支撑管32向上或向下移动,当线束张紧时,拧紧螺帽232,线束张力调节装置固定在电镀槽体内即可。本技术的线束张力调节装置,通过把调节组件30设置在调节架20上,调节架20的固定板10固定在电镀槽体上,相对固定板10向上或向下调节调节板21,从而带动调节组件30向上或向下移动,使线束张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技术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上的调节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架上的调节组件,每个所述固定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电镀槽体上,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弯折向上设置,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孔,所述调节架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调节孔对应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之间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均为腰型孔,所述调节组件上设置有支撑线束的支撑管,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管,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调节架的底部,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安装槽,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减重槽,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上的调节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架上的调节组件,每个所述固定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电镀槽体上,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固定部弯折向上设置,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孔,所述调节架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调节孔对应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之间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均为腰型孔,所述调节组件上设置有支撑线束的支撑管,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支撑管,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调节架的底部,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安装槽,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减重槽,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张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宇哲刘展凤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骏马钢帘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