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8563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池壁采用圆形布置地下连续墙结构,内侧沿竖向设若干道围檩,围檩与沿环向设置的支撑柱连接;围檩内侧固定连接周边框架,周边框架内侧中部区域设置中心框架,周边框架和中心框架的顶部通过径向布置的钢桁架连接,周边框架内侧柱和中心框架外侧柱上段均设内埋型钢,内埋型钢与钢桁架的弦杆梁端刚性连接;地下连续墙顶端设有顶板;周边框架和中心框架的底端设置底板,底板与地下连续墙刚性连接,底板下布置桩基;地下连续墙顶端设有入流孔,入流孔与地面下入流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应于超大储量事故池建设,占地面积远小于常规事故池结构,对集约利用土体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A Super-deep Large Accident Poo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涉及石化行业事故池领域。
技术介绍
近年来,石化企业重特大突发事故时有发生,石化品泄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触目惊心,比如2010年发生的“7·16”大连新港爆炸事故,造成了上万吨原油流向周边海域,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巨量污染和破坏,调查发现,缺少配套建设大容量事故池是造成石化品大量外泄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随着环保部门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和环保标准的提高,石油库等石化行业基建项目均要求配套建设大型事故池。当前国内常规事故池结构深度较浅(5m以下),如果建设满足一个常用大容量储罐(如5万方或10万方储罐)物料泄露应急存贮的大型事故池,将需占用土地面积几万平米,受土地资源刚性约束的限制,多数石化基地难以建设常规结构的大型事故池。所以,从环境保护安全以及集约利用土地的角度考虑,设计出一种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事故池的缺陷,提供一种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可应用于建设10万方超大储量事故池,深度可达20~30m,而占地面积仅相当于常规深度事故池的1/5,可充分节约利用土体,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包括地下连续墙、围檩、支撑柱、底板、周边框架、中心框架、钢桁架、顶板、内埋型钢、桩基、入流孔和入流管;所述地下连续墙为圆形平面布置的池壁墙,所述地下连续墙内侧沿竖向设若干道围檩,所述围檩与沿环向设置的支撑柱连接;所述围檩内侧固定连接周边框架,所述周边框架内侧中部区域设置中心框架,所述周边框架和中心框架的顶部通过径向布置的钢桁架连接,所述周边框架内侧柱和中心框架外侧柱上段均设内埋型钢,所述内埋型钢与钢桁架的弦杆梁端刚性连接;所述地下连续墙顶端设有顶板;所述周边框架和中心框架的底端设置底板,所述底板与地下连续墙刚性连接,所述底板下布置桩基;所述地下连续墙顶端设有入流孔,所述入流孔与地面下入流管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地下连续墙为钢筋混凝土墙;所述支撑柱为钢管混凝土柱,所述支撑柱与位于外圈的所述桩基形成桩柱一体结构;所述底板为一次现浇成型钢筋混凝土厚板。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周边框架和中心框架之间通过沿径向设置的钢桁架进行刚性连接形成高区连体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钢桁架作为顶板的支撑结构,且所述顶板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桩基采用灌注桩,且所述桩基和底板刚性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入流孔与位于地面以下的入流管密实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适应于超大储量事故池建设,占地面积远小于常规事故池结构,在石化工程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对集约利用土体资源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俯视图;图中1、地下连续墙;2、围檩;3、支撑柱;4、底板;5、周边框架;6、中心框架;7、钢桁架;8、顶板;9、内埋型钢;10、桩基;11、入流孔;12、入流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照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包括地下连续墙1、围檩2、支撑柱3、底板4、周边框架5、中心框架6、钢桁架7、顶板8、内埋型钢9、桩基10、入流孔11和入流管12;地下连续墙1为圆形平面布置墙,用作池壁结构,地下连续墙1内侧沿竖向设若干道围檩2,围檩2与沿环向设置的支撑柱3连接,通过基坑开挖形成事故池存储空间,开挖过程中围檩2用作内部支撑结构,以满足结构受力要求;围檩2内侧固定连接周边框架5,周边框架5内侧中部区域设置中心框架6,周边框架5和中心框架6的顶部通过径向布置的钢桁架7刚性连接形成高区连体加强结构,以减少框架梁和框架柱数量,增加池内有效容积和利用效率;周边框架5内侧柱和中心框架6外侧柱上段均设内埋型钢9,方便与钢桁架7连接,内埋型钢9与钢桁架7的弦杆梁端采用焊接方式形成刚性连接;地下连续墙1顶端设有顶板8,顶板8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周边框架5和中心框架6的底端设置底板4,底板4与地下连续墙1刚性连接,底板4下布置桩基10;地下连续墙1顶端设有入流孔11,入流孔11与地面下入流管12密实连接。地下连续墙1为钢筋混凝土墙,支撑柱3为钢管混凝土柱,不仅作为施工期围檩2竖向支撑,并作为永久柱使用,支撑柱3与位于外圈的桩基10形成桩柱一体结构,底板4采用钢筋混凝土厚板结构,一次现浇成型;周边框架5和中心框架6可以根据需求在若干层现浇混凝土面板,形成工艺设备安放平台;钢桁架7在高区设置,与周边框架5和中心框架6刚性连接,同时作为顶板8的支撑结构,顶板8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方便施工并能减轻顶板自重;桩基10采用灌注桩,且桩基10与底板4刚性连接,桩基10需要进入持力层,并满足轴向抗拉和抗压承载力要求,如果坑底下卧岩石层,可以取消桩基10,在岩石上现浇混凝土形成底板4;入流孔11需要确保与位于地面下的入流管12密实连接,避免泄露。本结构的实施顺序为:①进行桩基10和支撑柱3施工;②现浇临时导墙,进行地下连续墙1施工,同时需采取施工防渗措施;③进行最顶部第一道围檩2施工,围檩应该按照分段、对称方式进行流水施工,保证结构同步受力和变形;④在地下连续墙及第一道围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开始挖土施工,挖土按照分区域对称方式进行,以保证挖土过程中地下连续墙结构受力均匀,挖土施工过程中应同步时时监测基坑变形,并应逐步进行降水减压(施工中设置降水井),施工过程中应保证周边建筑物变位和安全容许要求;⑤重复围檩2施工以及挖土施工,直至达到设计标高;⑥开挖至设计标高后,需尽快进行底板4施工,混凝土浇筑采用一次性连续浇筑,施工中需保证混凝土供应能力,同时由于混凝土底板为大体积混凝土,为降低水化热和混凝土收缩,应严格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掺入减水剂等掺合料,控制温度收缩裂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⑦进行周边框架5和中心框架6施工,以及连接钢桁架7施工,最后进行顶板8施工。主要结构防渗措施如下:①施工期:在地下连续墙1外围可以布置一道防渗墙作为基坑防渗帷幕,增加基坑在施工期的防渗能力。②使用期:事故池的地下连续墙1和底板8的混凝土均采用高抗渗透性混凝土材料,并掺入聚丙烯纤维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事故池内表面涂防腐防水涂料进一步提高抗渗性和耐久性。本技术的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适应于超大储量事故池建设,占地面积远小于常规事故池结构,在石化工程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对集约利用土体资源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按照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内容,利用本领域的常规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包括地下连续墙(1)、围檩(2)、支撑柱(3)、底板(4)、周边框架(5)、中心框架(6)、钢桁架(7)、顶板(8)、内埋型钢(9)、桩基(10)、入流孔(11)和入流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连续墙(1)为圆形平面布置的池壁墙,所述地下连续墙(1)内侧沿竖向设若干道围檩(2),所述围檩(2)与沿环向设置的支撑柱(3)连接;所述围檩(2)内侧固定连接周边框架(5),所述周边框架(5)内侧中部区域设置中心框架(6),所述周边框架(5)和中心框架(6)的顶部通过径向布置的钢桁架(7)连接,所述周边框架(5)内侧柱和中心框架(6)外侧柱上段均设内埋型钢(9),所述内埋型钢(9)与钢桁架(7)的弦杆梁端刚性连接;所述地下连续墙(1)顶端设有顶板(8);所述周边框架(5)和中心框架(6)的底端设置底板(4),所述底板(4)与地下连续墙(1)刚性连接,所述底板(4)下布置桩基(10);所述地下连续墙(1)顶端设有入流孔(11),所述入流孔(11)与地面下入流管(1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深大型事故池结构,包括地下连续墙(1)、围檩(2)、支撑柱(3)、底板(4)、周边框架(5)、中心框架(6)、钢桁架(7)、顶板(8)、内埋型钢(9)、桩基(10)、入流孔(11)和入流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连续墙(1)为圆形平面布置的池壁墙,所述地下连续墙(1)内侧沿竖向设若干道围檩(2),所述围檩(2)与沿环向设置的支撑柱(3)连接;所述围檩(2)内侧固定连接周边框架(5),所述周边框架(5)内侧中部区域设置中心框架(6),所述周边框架(5)和中心框架(6)的顶部通过径向布置的钢桁架(7)连接,所述周边框架(5)内侧柱和中心框架(6)外侧柱上段均设内埋型钢(9),所述内埋型钢(9)与钢桁架(7)的弦杆梁端刚性连接;所述地下连续墙(1)顶端设有顶板(8);所述周边框架(5)和中心框架(6)的底端设置底板(4),所述底板(4)与地下连续墙(1)刚性连接,所述底板(4)下布置桩基(10);所述地下连续墙(1)顶端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沈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