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块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6481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模块及电池包,包括电池单体排列结构、汇流排以及固定板:电池单体排列结构包括多个电池单体;多个电池单体通过多个汇流排电连接,以形成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设置在电池模块的沿水平方向的同一端;固定板设置有绝缘部,绝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所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之间,以将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与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隔开。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绝缘部将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与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隔开,防止第一输出极与第二输出极短路,提高电池模块的安全性。

A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块及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储能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模块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提高电池模块的能量密度,通常将电池模块的第一输出极与第二输出极设置在电池模块的同一侧,如此,电池模块的布线方便、整洁。但是,上述设置方式,导致电池模块的第一输出极与第二输出极距离很近,在电池模块装配过程中,容易出现第一输出极与第二输出极短路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及电池包,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出现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包括:电池单体排列结构,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包括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和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均包括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沿竖直方向排列;与所述多个电池单体连接的多个汇流排,所述多个电池单体通过所述多个汇流排电连接,以形成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设置在所述电池模块的沿所述水平方向的同一端;以及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沿所述水平方向的一侧,所述固定板设置有绝缘部,所述绝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之间,以将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隔开。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绝缘部包括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背离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表面,且所述凸起朝背离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方向凸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固定板的背离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绝缘部包括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凹槽的底壁且朝背离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方向凸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电池模块的第一输出极包括与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电连接的第一输出本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本体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朝靠近所述固定板的方向弯折,以使所述第一输出本体和所述第一弯折部形成角度;所述电池模块的第二输出极包括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电连接的第二输出本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本体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朝靠近所述固定板的方向弯折,以使所述第二输出本体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形成角度;所述绝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以及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弯折部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电池模块还包括第一输出极螺栓以及第一输出极螺母,所述第一输出极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输出极螺母相固定;所述第二弯折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电池模块还包括第二输出极螺栓以及第二输出极螺母,所述第二输出极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输出极螺母相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固定板的材质为树脂,所述第一输出极螺母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极螺母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绝缘部凸出于所述第一输出本体和第二输出本体,以使所述绝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输出本体以及所述第二输出本体之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池壳体,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电极组件为卷绕式结构且为扁平状,所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包括两个扁平面,两个所述扁平面沿所述竖直方向相互面对;或,所述电极组件为叠片式结构,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第二极片沿所述竖直方向层叠。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以及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所述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均设置在所述电池模块的同一侧。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了固定板并且在固定板上设置有绝缘部,绝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之间,以将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与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隔开。如此,通过绝缘部将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与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隔开,防止第一输出极与第二输出极短路,另外增加第一输出极与第二输出极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电池模块的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多个如上述专利技术人提供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了固定板并且在固定板上设置有绝缘部,绝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之间,以将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与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隔开。如此,通过绝缘部将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与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隔开,防止第一输出极与第二输出极短路,另外增加第一输出极与第二输出极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电池模块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池模块固定后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池模块固定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5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池模块的正视图;图6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池模块的侧视图;图7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池单体的爆炸图;图8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极组件为卷绕式结构的截面图;图9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极组件为叠片式结构的截面图;图10为本实施例所述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其他实施例所述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11、电池单体,111、电极组件,1111、扁平面,1112、第一极片,1113、第二极片,1114、隔膜,112、电池壳体,113、电极端子连接件,114、盖板,115、电极端子,2、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3、汇流排,4、固定板,41、凸起,42、凹槽,43、绝缘部,5、第一输出极,51、第一输出本体,52、第一弯折部,521、第一通孔,53、第一输出极螺栓,6、第二输出极,61、第二输出本体,62、第二弯折部,621、第二通孔,63、第二输出极螺栓,7、电池模块,8、上箱盖,9、下箱体。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有附图中箭头x所指方向为长度方向,箭头y所指方向为宽度方向,箭头z所指方向为竖直方向。水平方向为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既可以是上述长度方向也可以是上述宽度方向。另外,水平方向不仅包括绝对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也包括了工程上常规认知的大致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竖直方向为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竖直方向不仅包括绝对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也包括了工程上常规认知的大致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池包,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的多个电池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块,包括:电池单体排列结构,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包括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和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均包括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沿竖直方向排列;与所述多个电池单体连接的多个汇流排,所述多个电池单体通过所述多个汇流排电连接,以形成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设置在所述电池模块的沿所述水平方向的同一端;以及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沿所述水平方向的一侧,所述固定板设置有绝缘部,所述绝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之间,以将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隔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块,包括:电池单体排列结构,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包括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和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均包括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池单体,所述第一电池单体排列结构以及所述第二电池单体排列结构沿竖直方向排列;与所述多个电池单体连接的多个汇流排,所述多个电池单体通过所述多个汇流排电连接,以形成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设置在所述电池模块的沿所述水平方向的同一端;以及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沿所述水平方向的一侧,所述固定板设置有绝缘部,所述绝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以及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之间,以将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与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隔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包括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固定板的背离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表面,且所述凸起朝背离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方向凸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背离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电池模块第一输出极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电池模块第二输出极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绝缘部包括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凹槽的底壁且朝背离所述电池单体排列结构的方向凸出。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的第一输出极包括与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电连接的第一输出本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本体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朝靠近所述固定板的方向弯折,以使所述第一输出本体和所述第一弯折部形成角度;所述电池模块的第二输出极包括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电连接的第二输出本体以及连接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兴地游凯杰唐彧侯跃攀李子源马俊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