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攀枝花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2648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5: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轮胎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包括轮胎,所述轮胎的内腔活动安装有钢圈,所述钢圈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远离钢圈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圆板,所述圆板的前表面中段固定安装有套柱,所述圆板的前表面开设有位于套柱外侧的圆孔,所述钢圈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轮胎相连接的减震装置,所述轮胎由第一材料层、第二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组成,所述第一材料层、第二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的材料分布为橡胶、纳米聚丙烯和碳纤维。该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通过在钢圈的外表面套接的轮胎机构,使装置成为复合材料层的轮胎,使轮胎在使用的时候再也不怕出现扎破胎的情况,在行驶的时候更加的安全。

A Tire with Composite Lay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
本技术涉及轮胎
,具体为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
技术介绍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1845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土木技师R·w·汤姆生专利技术了充气轮胎,并以《马车和其他车辆的车轮改良》为题,获得了英国政府的专利,同年12月10日第一条充气轮胎诞生。轮胎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轮胎常在复杂和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它在行驶时承受着各种变形、负荷、力以及高低温作用,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能、牵引性能、缓冲性能,同时,还要求具备高耐磨性和耐屈挠性,以及低的滚动阻力与生热性,世界耗用橡胶量的一半用于轮胎生产,可见轮胎耗用橡胶的能力非同小可。目前市场上人们一般采用钢片夹层的方式来阻止轮胎被扎破,但是钢片夹层由于刚性强,钢片与橡胶的表面结合性能欠佳,因此钢片夹层往往会给轮胎带来易破损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轮胎的使用效果,另外,为了增加轮胎的强度,增加轮胎的载荷,一般采用钢丝进行加强,但是为了防止钢丝在高的压力下对轮胎造成破坏,就需要将轮胎做的很厚,这就一方面增加了轮胎的重量,另一方面也会容易让断裂的钢丝对轮胎造成破坏,故而提出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具备减震效果好等优点,解决了人们一般采用钢片夹层的方式来阻止轮胎被扎破,但是钢片夹层由于刚性强,钢片与橡胶的表面结合性能欠佳,因此钢片夹层往往会给轮胎带来易破损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轮胎的使用效果,另外,为了增加轮胎的强度,增加轮胎的载荷,一般采用钢丝进行加强,但是为了防止钢丝在高的压力下对轮胎造成破坏,就需要将轮胎做的很厚,这就一方面增加了轮胎的重量,另一方面也会容易让断裂的钢丝对轮胎造成破坏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减震效果好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包括轮胎,所述轮胎的内腔活动安装有钢圈,所述钢圈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远离钢圈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圆板,所述圆板的前表面中段固定安装有套柱,所述圆板的前表面开设有位于套柱外侧的圆孔,所述钢圈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轮胎相连接的减震装置。优选的,所述轮胎由第一材料层、第二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组成。优选的,所述第一材料层、第二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材料分布为橡胶、纳米聚丙烯和碳纤维。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安装在钢圈外表面的底柱,所述底柱远离钢圈的外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内壁固定安装有软垫,所述软垫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与轮胎相连接的活动柱,所述底柱远离钢圈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套接与活动柱外表面的软套圈。优选的,所述软垫的形状为圆柱形,且软垫的厚度等于软套圈至轮胎之间的距离。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数量不少于六个,且支撑板呈圆形等距离分布在钢圈的内表面。(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通过在钢圈的外表面套接的轮胎机构,使装置成为复合材料层的轮胎,使轮胎在使用的时候再也不怕出现扎破胎的情况,在行驶的时候更加的安全;2.该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通过在钢圈的内表面安装的支撑板,使装置在使用的时候不容易变形,以及安装的减震装置,使装置的减震效果好,使用的时候更加的舒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图1中A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轮胎剖视图。图中:1轮胎、11第一材料层、12第二材料层、13第三材料层、2钢圈、3支撑板、4圆板、5套柱、6圆孔、7减震装置、71底柱、72凹槽、73软垫、74活动柱、75软套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包括轮胎1,轮胎1由第一材料层11、第二材料层12和第三材料层13组成,第一材料层11、第二材料层12和第三材料层13的材料分布为橡胶、纳米聚丙烯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使轮胎在使用的时候防止扎破的情况,而且同时而不采用钢带夹层的设计,使装置更加的轻便,节约了大量的油耗,轮胎1的内腔活动安装有钢圈2,通过在钢圈2的外表面套接的轮胎机构1,使装置成为复合材料层的轮胎,使轮胎在使用的时候再也不怕出现扎破胎的情况,在行驶的时候更加的安全,通过在钢圈2的内表面安装的支撑板3,使装置在使用的时候不容易变形,以及安装的减震装置7,使装置的减震效果好,使用的时候更加的舒适;钢圈2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支撑板3,支撑板3的安装,使钢圈2在使用的时候更加的稳定,使用不会变形,使用非常的安全,支撑板3的数量不少于六个,且支撑板3呈圆形等距离分布在钢圈2的内表面,支撑板3远离钢圈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圆板4,圆板4的前表面中段固定安装有套柱5,圆板4的前表面开设有位于套柱5外侧的圆孔6,钢圈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轮胎1相连接的减震装置7,减震装置7的安装使装置的减震效果好,在使用的时候减少了车辆的颠簸;减震装置7包括安装在钢圈2外表面的底柱71,底柱71远离钢圈2的外表面开设有凹槽72,凹槽72的槽内壁固定安装有软垫73,软垫73的形状为圆柱形,且软垫73的厚度等于软套圈75至轮胎1之间的距离,软垫7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与轮胎1相连接的活动柱74,底柱71远离钢圈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套接与活动柱74外表面的软套圈75。综上所述,该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通过在钢圈2的外表面套接的轮胎机构1,使装置成为复合材料层的轮胎,使轮胎在使用的时候再也不怕出现扎破胎的情况,在行驶的时候更加的安全,通过在钢圈2的内表面安装的支撑板3,使装置在使用的时候不容易变形,以及安装的减震装置7,使装置的减震效果好,使用的时候更加的舒适。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包括轮胎(1),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1)的内腔活动安装有钢圈(2),所述钢圈(2)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远离钢圈(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圆板(4),所述圆板(4)的前表面中段固定安装有套柱(5),所述圆板(4)的前表面开设有位于套柱(5)外侧的圆孔(6),所述钢圈(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轮胎(1)相连接的减震装置(7);所述轮胎(1)由第一材料层(11)、第二材料层(12)和第三材料层(13)组成;所述第一材料层(11)、第二材料层(12)和第三材料层(13)的材料分布为橡胶、纳米聚丙烯和碳纤维;所述减震装置(7)包括安装在钢圈(2)外表面的底柱(71),所述底柱(71)远离钢圈(2)的外表面开设有凹槽(72),所述凹槽(72)的槽内壁固定安装有软垫(73),所述软垫(7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与轮胎(1)相连接的活动柱(74),所述底柱(71)远离钢圈(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套接与活动柱(74)外表面的软套圈(75);所述软垫(73)的形状为圆柱形,且软垫(73)的厚度等于软套圈(75)至轮胎(1)之间的距离;所述支撑板(3)的数量不少于六个,且支撑板(3)呈圆形等距离分布在钢圈(2)的内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层的轮胎,包括轮胎(1),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1)的内腔活动安装有钢圈(2),所述钢圈(2)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远离钢圈(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圆板(4),所述圆板(4)的前表面中段固定安装有套柱(5),所述圆板(4)的前表面开设有位于套柱(5)外侧的圆孔(6),所述钢圈(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轮胎(1)相连接的减震装置(7);所述轮胎(1)由第一材料层(11)、第二材料层(12)和第三材料层(13)组成;所述第一材料层(11)、第二材料层(12)和第三材料层(13)的材料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
申请(专利权)人:攀枝花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