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孝兵专利>正文

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方法和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2182634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5: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方法和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对专利“2015204051178 ‑ 一种简易翻板闸”的一种改进,即采用翻倒闸竖立叠放,上闸门与下闸门形成一个挡水面,闸门转轴均位于闸门下游一侧的构筑方法。枯水期闸门竖立挡水,洪水期来水超过允许流量时,从上闸门到下闸门依次向下游自动翻倒泄洪,洪水过后,将闸门人工复位。根据前述方法构成的装置,包括位于闸室内的竖立叠放的上闸门和下闸门,上闸门通过上转轴和上轴套与闸室侧墙转动连接,下闸门通过下转轴和下轴套与闸室侧墙转动连接。上下转轴均位于闸门下游一侧,与侧墙固定。上闸门的闸顶中部设有缺口。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显著地提高翻倒闸的挡水高度,适用更多的拦河工程。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Overlapping Slu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方法和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方法和结构,涉及水利工程,具体涉及一种水闸。
技术介绍
水闸工程中的翻倒闸,是指能够自动翻倒泄洪,但需人工复位的一种翻板闸,如专利“2015204051178-一种简易翻板闸”,该翻倒闸具备自动泄洪的功能,构造简单,但闸门越大,翻倒时冲击力越大,因此闸门高度和挡水高度有限,目前实际应用的挡水高度不大于1.3m。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对专利“2015204051178-一种简易翻板闸”进行改进,提供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方法和结构,使翻倒闸的挡水高度显著提高,从而克服现有翻倒闸技术的不足,适用更多的拦河工程。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方法为,该方法是对竖立的翻倒闸进行垂直叠放,上闸门的底边紧压下闸门的顶边,上下闸门共同形成一个挡水面,上闸门的转轴和下闸门的转轴均置于闸门下游一侧,固定在闸室侧墙上。前述方法中,在上闸门的闸顶中部设缺口。前述方法中,在闸室侧墙设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分别与上转轴和下转轴置于同一水平线上,使闸门翻倒后呈水平放置。前述方法中,闸室底板和侧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闸门采用钢板或合金制作,现场安装。前述方法中,工作过程是:枯水期上下闸门竖立挡水,多数时间水位在缺口位置上下波动;洪水期来水超过允许流量,水位超过设定时,从上闸门到下闸门依次向下游自动翻倒泄洪,洪水过后,将闸门人工竖立复位。根据上述方法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结构为,该结构包括位于闸室内的上闸门和下闸门,闸门竖立时,上闸门和下闸门垂直叠放,上闸门的底边紧压下闸门的顶边,上闸门与闸室侧墙通过上转轴和上轴套转动连接,下闸门与闸室侧墙通过下转轴和下轴套转动连接。前述装置中,所述上转轴和下转轴均位于闸门下游一侧,固定在闸室侧墙上。前述装置中,所述闸室侧墙设有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分别与上转轴和下转轴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前述装置中,所述上闸门的闸顶中部设有缺口。前述装置中,所述上闸门和下闸门的侧边和底边分别设有侧止水和底止水,上闸门的侧止水截面采用“U”形,底止水截面采用“L”形。下闸门的侧止水截面采用“U”形,底止水截面采用“一”形。前述装置中,所述的转轴和轴套制材料为钢材和塑料,所述侧止水和底止水采用橡胶或其它柔性材料。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叠放式翻倒闸能够显著地提高现有翻倒闸的挡水高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之闸门竖立时正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之闸门竖立时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之闸门竖立时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之闸门翻倒后侧视图。图中:1-闸室,11-侧墙,12-上转轴,13-下转轴,14-上限位块,15-下限位块,2-上闸门,21-上轴套,22-缺口,3-下闸门,31-下轴套,41-侧止水,42-底止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方法,如图1-4所示,该方法首先采用钢筋混凝土构筑闸室1,在闸室1的侧墙11上预埋上转轴12、下转轴13、上限位块14和下限位块15,上限位块14和下限位块15分别与上转轴12和下转轴13置于同一水平线上。在闸室1内现场安装预制好的上闸门2和下闸门3,使闸门竖立时上闸门2的底紧压下闸门3的顶,上下闸门共同形成一个挡水面。闸门制作材料采用钢板,上闸门的闸顶中部设缺口22。根据上述方法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结构,如图1-4所示,该结构包括位于闸室内的上闸门和下闸门,上闸门垂直叠放在下闸门之上,上闸门与闸室侧墙通过上转轴和上轴套转动连接。下闸门与闸室侧墙通过下转轴和下轴套转动连接。所述上转轴和下转轴均位于闸门下游一侧,固定在闸室侧墙上。所述闸室侧墙设有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分别与上转轴和下转轴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上闸门的闸顶中部设有缺口。所述上闸门和下闸门的侧边和底边分别设有侧止水和底止水,上闸门的侧止水截面采用“U”形,底止水截面采用“L”形。下闸门的侧止水截面采用“U”形,底止水截面采用“一”形。所述的转轴和轴套制材料为钢材和尼龙,所述侧止水和底止水材料采用橡胶。本实例中闸室1净宽为1.7m,上闸门2和下闸门3高度均为1.3m,缺口22高度为0.3m,宽度为0.74m,上转轴到闸室底高度为1.67m,下转轴到闸室底高度为0.56m,这样上游挡水高度为2.3m时,上闸门2和下闸门3的综合力矩未计摩擦时为-69.0kgm,当上游挡水高度上升到2.6m时,上闸门2和下闸门3的综合力矩为88.6kgm,说明闸门正常挡水时较稳定,洪水时翻倒较可靠。本实施例中的工作过程:非洪水期,来水流量小时,上闸门2和下闸门3竖立挡水,多数时间水位在缺口22位置上下波动,余水从缺口溢出;洪水期,来水流量增大,水位超过设定时,上闸门2旋转力矩变大失去平衡,首先向下游绕着上转轴旋转90°翻倒,下闸门3因失去上闸门的重力矩,从而失去平衡翻倒,最终两扇闸门水平置于限位块上,达到全开泄洪。洪水过后,来水量变小时,采用人工复位,即用人力使上闸门2和下闸门3重新竖立挡水。上述实施例为两层闸门叠放,而且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体规格的较佳的实现方式,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构思的前提下,三层或三层以上闸门的叠放,和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对两个翻倒闸进行竖立叠放,上闸门与下闸门形成一个挡水面,两个闸门的转轴均置于闸门下游一侧,固定在闸室侧墙上;在上闸门的闸顶中部设缺口,以增加闸门的翻倒力矩;在闸室侧墙设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分别与上转轴和下转轴置于同一水平线上;上闸门和下闸门的侧边和底边分别设侧止水和底止水;闸室底板和侧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闸门采用钢板或合金制作;枯水期上下闸门竖立挡水,多数时间水位在缺口位置上下波动;洪水期来水超过允许流量,水位超过设定时,从上闸门到下闸门依次向下游自动翻倒泄洪,洪水过后,将闸门人工竖立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1.叠放式翻倒闸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对两个翻倒闸进行竖立叠放,上闸门与下闸门形成一个挡水面,两个闸门的转轴均置于闸门下游一侧,固定在闸室侧墙上;在上闸门的闸顶中部设缺口,以增加闸门的翻倒力矩;在闸室侧墙设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分别与上转轴和下转轴置于同一水平线上;上闸门和下闸门的侧边和底边分别设侧止水和底止水;闸室底板和侧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闸门采用钢板或合金制作;枯水期上下闸门竖立挡水,多数时间水位在缺口位置上下波动;洪水期来水超过允许流量,水位超过设定时,从上闸门到下闸门依次向下游自动翻倒泄洪,洪水过后,将闸门人工竖立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构成的叠放式翻倒闸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孝兵胡贵华郭代新张民生
申请(专利权)人:李孝兵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