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孝兵专利>正文

叠放型反向与同向联动式翻倒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0051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叠放型反向与同向联动式翻倒闸。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包括位于闸室内的竖立叠放的可反向联动旋转的上下闸门,上下闸门的转轴位于闸门不同侧,上闸门的两侧固定有伸向斜下方的悬臂,悬臂末端转动连接有直连杆,直连杆与下闸门转动连接。叠放型同向联动式翻倒闸包括位于闸室内的竖立叠放的,可同向联动旋转的上下闸门,上下闸门的转轴位于闸门同一侧,上闸门的两侧顶部转动连接有曲连杆,曲连杆末端与下闸门的顶部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翻倒闸在小流量时竖立挡水,超过允许流量时,上下闸门同时联动翻倒泄洪。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显著地提高翻倒闸的挡水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放型反向与同向联动式翻倒闸
本技术属于水利工程领域,涉及一种水闸,特别涉及一种翻板闸。
技术介绍
翻板闸中有一种能够自动翻倒泄洪,但需要人工复位的翻板闸,称为翻倒闸,如专利“2015204051178-一种简易翻板闸”,该翻倒闸简单实用,但闸门越高,翻倒时冲击力越大,因此实际应用时闸门高度和挡水高度不大,目前应用最大闸门高度仅为1.3m。
技术实现思路
水利工程很多时候需要挡水高度更高的翻倒闸。为克服现有翻倒闸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叠放型反向与同向联动式翻倒闸,可显著提高现有翻倒闸的挡水高度。本技术是通过以下两套技术方案实现的:方案一是提供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包括位于闸室内的竖立叠放的上闸门和下闸门,所述上闸门与闸室侧墙通过上转轴和上轴套转动连接,所述下闸门与闸室侧墙通过下转轴和下轴套转动连接,所述上转轴位于闸门下游一侧,所述下转轴位于闸门上游一侧。所述上闸门的两侧固定有伸向斜下方的悬臂,所述悬臂末端转动连接有直连杆,所述直连杆末端与下闸门转动连接。所述上闸门的闸顶中部设有缺口。所述侧墙设有上下两对限位缓冲件,上限位缓冲件位于闸门下游一侧,与上转轴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下限位缓冲件位于闸门下游一侧,位置高于或平下转轴。所述上闸门的侧边设有侧止水,所述下闸门的侧边、底边和顶边分别设有侧止水、底止水和顶止水,侧止水截面采用“U”形,顶止水截面采用L”形,底止水采用“一”形。所述的上闸门、下闸门、悬臂、直连杆制材料为钢或合金。所述上转轴和上轴套制材料为钢和塑料,所述下转轴和下轴套由水润滑材料和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限位缓冲件由缓冲件底座、弹簧钢板和橡胶垫组成,缓冲件底座上固定有弹簧钢板,弹簧钢板上两边和中间设三块橡胶垫,中间橡胶垫低于两边橡胶垫。所述的缓冲件底座由钢板制成。所述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在一定来水流量范围内竖立挡水,多余水量从缺口溢出;洪水期流量超过允许值,水位超过设定时,上闸门和下闸门同时联动旋转,分别向下游和上游自动翻倒泄洪。洪水过后,由人工采用手动葫芦和移动支架,把闸门拉起重新竖立挡水。方案二是提供叠放型同向联动式翻倒闸,包括位于闸室的竖立叠放的上闸门和下闸门,所述上闸门与闸室侧墙通过上转轴和上轴套转动连接,所述下闸门与侧墙通过下转轴和下轴套转动连接,所述上转轴和下转轴均位于闸门下游一侧。所述上闸门的顶部两侧固定有上悬臂,所述下闸门的顶部两侧固定有下悬臂,上悬臂端部转动连接有曲连杆,曲连杆另一端与下悬臂转动连接,上悬臂与下悬臂转轴中心连线的延长线位于下转轴远离闸门的另一侧。所述侧墙设有限位缓冲件,其位置在曲连杆下方。所述上闸门的闸顶中部设有缺口。所述上闸门和下闸门的侧边和底边分别设有侧止水和底止水,侧止水截面采用“U”形,底止水截面分别采用“L”形和“一”形。所述的上闸门、下闸门、曲连杆、上转轴和下转轴制材料为钢或合金,所述上轴套和下轴套制材料为钢和塑料。所述方案二提供的叠放型同向联动式翻倒闸,在一定来水流量范围内竖立挡水,多余水量从缺口溢出;洪水期当流量超过允许值,水位超过设定时,上闸门和下闸门同时向下游联动旋转90°泄洪。洪水过后,由人工采用手动葫芦和移动支架,把闸门拉起重新竖立挡水。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两种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都能够显著地提高翻倒闸的挡水高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方案一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竖立时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方案一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竖立时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方案一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竖立时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方案一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翻倒过程中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方案一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翻倒后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限位缓冲件正视图;图7是本技术限位缓冲件侧视图。图8是本技术方案二叠放型同向联动式翻倒闸竖立时正视图;图9是本技术方案二叠放型同向联动式翻倒闸竖立时侧视图;图10是本技术方案二叠放型同向联动式翻倒闸竖立时俯视图;图11是本技术方案二叠放型同向联动式翻倒闸翻倒后侧视图。图中:1-闸室,11-侧墙,2-上闸门,21-上转轴,22-上轴套,23-悬臂,24-缺口,25-上悬臂,3-下闸门,31-下转轴,32-下轴套,35-下悬臂,41-直连杆,42-曲连杆,51-侧止水,52-底止水,53-顶止水,6-限位缓冲件,61-缓冲件底座、62-弹簧钢板,63-橡胶垫。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两个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方案一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实施例:如图1-7所示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闸室1净宽为2.0m,上闸门2高度为2.2m,下闸门3高度为2.3m,缺口24高度为0.5m,宽度为0.9m,悬臂23长度为1.0m,直连杆41长度为0.84m;上转轴到闸底高度为2.4m,到闸门板间距为0.12m;下转轴到闸底高度为0.89m,到闸门板间距为0.12m;闸门总重量为1550kg。当上游水深从4m升到4.5m时,闸门的综合力矩从-582kgm增加到360kgm,说明闸门竖立时较稳定,翻倒时较可靠。较佳地,闸室侧墙11采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并在侧墙11上预埋上转轴21、下转轴31和缓冲件底座61。较佳地,所述的上转轴21和上轴套22制材料为钢和尼龙。所述的下转轴31和下轴套32由不锈钢和尼龙材料制成。较佳地,所述上闸门2、下闸门3、悬臂23、直连杆41、上轴套22和下轴套32在工厂制作,制材料采用钢材。所述悬臂23与上闸门焊接或铆接。较佳地,所述上闸门2和下闸门3在现场安装,与侧墙11转动连接。所述直连杆41、上轴套22、下轴套32、弹簧钢板62和橡胶垫63在现场安装。进一步地,方案一所述上闸门2还可以装液压装置,主动控制闸门转动。方案一实施例中的工作过程:非洪水期,来水流量小时,上闸门2和下闸门3竖立挡水,多数时间水位在缺口24位置上下波动,余水从缺口溢出,此时上闸门2和下闸门3的综合翻倒力矩为负值;洪水期,来水流量增大,水位升高,上闸门2和下闸门3的综合翻倒力矩增大,当水位超过设定,闸门失去平衡,上闸门2和下闸门3同时联动旋转,分别向下游和上游自动翻倒泄洪。由于下闸门逆水流向上游翻倒,水的阻力会减缓闸门翻倒速度,降低闸门冲击力。闸门翻倒后接触限位缓冲件6时受弹簧钢板62和橡胶垫63的缓冲作用,进一步降低闸门的冲击力,水的重力和粘滞力又会抑制闸门弹性跳跃。洪水过后,来水流量变小时,由人工采用手动葫芦和移动支架,把闸门拉起重新竖立挡水。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方案一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一种具体规格的较佳的实现方式,并非对本技术方案一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技术方案一的技术实质,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仍属于本技术方案一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包括位于闸室(1)内的竖立叠放的上闸门(2)和下闸门(3),其特征是:所述上闸门与闸室侧墙(11)通过上转轴(21)和上轴套(22)转动连接,所述下闸门与侧墙通过下转轴(31)和下轴套(32)转动连接,所述上转轴位于闸门下游一侧,所述下转轴位于闸门上游一侧,所述上闸门的两侧固定有伸向斜下方的悬臂(23),所述悬臂末端转动连接有直连杆(41),所述直连杆末端与下闸门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包括位于闸室(1)内的竖立叠放的上闸门(2)和下闸门(3),其特征是:所述上闸门与闸室侧墙(11)通过上转轴(21)和上轴套(22)转动连接,所述下闸门与侧墙通过下转轴(31)和下轴套(32)转动连接,所述上转轴位于闸门下游一侧,所述下转轴位于闸门上游一侧,所述上闸门的两侧固定有伸向斜下方的悬臂(23),所述悬臂末端转动连接有直连杆(41),所述直连杆末端与下闸门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闸门(2)的闸顶中部设有缺口(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11)设有上下两对限位缓冲件(6),上限位缓冲件位于闸门下游一侧,与上转轴(21)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下限位缓冲件位于闸门下游一侧,位置高于或平下转轴(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闸门(2)的侧边设有侧止水(51),侧止水截面采用“U”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闸门(3)的侧边、底边和顶边分别设有侧止水(51)、底止水(52)和顶止水(53),侧止水截面采用“U”形,底止水截面采用“一”形,顶止水截面采用“L”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闸门(2)、下闸门(3)、悬臂(23)、直连杆(41)制材料为钢或合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放型反向联动式翻倒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转轴(21)和上轴套(22)制材料为钢和塑料,所述的下转轴(31)和下轴套(32)由水润滑材料和不锈钢材料制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孝兵
申请(专利权)人:李孝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