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模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9988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后模板组件,包括后模板、合模油缸及液压马达,所述后模板上设置有液压动力单元,所述液压动力单元与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液压动力单元为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提供液压动力,所述合模油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位于所述后模板背离所述合模油缸的一侧。通过在后模板上设置液压动力单元,可以近距离为合模油缸和液压马达提供液压动力,提升两者的运转速度,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且一体设置的液压动力单元,使得整个后模板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占地面积小,耗材使用少,便于维修。

Post Template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模板组件
本技术涉及注塑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合模机构的后模板组件。
技术介绍
注塑机的工作过程中包含以下几个工序:合模→注塑→制品保压补缩→冷却定型→预塑→开模→制品顶出→取出塑料制品。目前,注塑机有油压注塑机和电动注塑机两种。油压注塑机是采用液压系统驱动各个部件动作,如开合模、高压锁模、顶出等动作,但是液压系统存在以下缺陷:1、液压系统的油箱独立于合模机构设置,且距离合模机构上的各个油缸较远(即油路长),使得油缸的运转速度慢、效率低、能耗高;2、液压系统的密封性差,容易发生泄漏;3、油箱独立设置,存在占地面积大,耗材多的问题;4、油路长使得整个液压系统的物理冲击振动严重,噪声大;5、维修成本高,使用寿命短。另外,目前的油压注塑机的开合模和顶出动作是同一个油路输送,合模油缸和顶出油缸存在抢油的情况,使得开合模和顶出动作不能同步进行,即响应速度慢。而电动注塑机虽然采用电机驱动,可以在工作中各个功率不同的功能电机(包括合模伺服电机、预塑伺服电机、顶出模电机等)根据电机的动作情况分别分时驱动,减少能耗,同时不需要定期更换液压油,使得电动注塑机运营成本比液压注塑机低。但是,电动注塑机主要是伺服电机驱动的丝杆,此结构不能用于大吨位注塑机,并且滚珠丝杆容易磨损、执行速度慢,存在易损坏的问题,增加了维修和更换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模板组件,其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成本低,响应速度快。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后模板组件,包括后模板、合模油缸及液压马达,所述后模板上设置有液压动力单元,所述液压动力单元与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液压动力单元为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提供液压动力,所述合模油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位于所述后模板背离所述合模油缸的一侧。作为后模板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液压动力单元包括组装为一体的电机、连接箱、油箱和齿轮泵,所述连接箱相对的两侧分别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油箱,所述齿轮泵可拆卸设置在所述油箱内,所述电机和所述齿轮泵传动连接,所述齿轮泵的吸油口连通所述油箱内,所述齿轮泵的出油口连通位于所述油箱外的出油座,所述出油座上设有换向阀、用于出油的第一油口和用于回油的第二油口,所述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接有油管,所述油管的远离所述出油座的一端可连接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作为后模板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出油座通过所述油管连接转接箱,所述转接箱分别通过油管连接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作为后模板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油箱为铝合金油箱;和/或,所述油箱的外侧面设置有散热器。作为后模板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模板包括后模板本体,所述后模板本体背离所述合模油缸的一侧间隔设置两个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设有长孔,所述长孔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推力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通过第一导向杆滑动地设置在所述长孔内,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长孔内直线移动但不脱离所述长孔,所述第一连杆相对的两侧分别铰接一个所述推力杆,所述推力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后模板铰接,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端部铰接,所述第三连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合模机构的动模板铰接。作为后模板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个所述推力杆、两个所述第二连杆和两个所述第三连杆,两个所述推力杆沿所述后模板的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连杆沿所述后模板的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三连杆沿所述后模板的中心对称设置。作为后模板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两个所述推力杆的转动方向相反,且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转动方向相反,两个所述第三连杆的转动方向相反。作为后模板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与设置在所述后模板上的调模螺母螺纹旋接,所述后模板上设置有容纳所述调模螺母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开口处设置有限制所述调模螺母移动的压盖,所述调模螺母部分穿过所述压盖延伸至所述安装腔外与螺母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模板背离所述动模板的一侧可转动地设置有调模大齿轮,所述螺母齿轮与所述调模大齿轮啮合,所述液压马达,所述调模大齿轮与设置在所述液压马达的输出端的马达齿轮啮合。作为后模板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模大齿轮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上环设有导槽,所述后模板上环形固定有至少三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可转动地设置有导轮,所述导轮与所述导槽滚动连接。作为后模板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模板上环形均布有四个所述固定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后模板上设置液压动力单元,可以近距离为合模油缸和液压马达提供液压动力,提升两者的运转速度,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且一体设置的液压动力单元,使得整个后模板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占地面积小,耗材使用少,便于维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合模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合模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动模板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后模板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后模板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合模机构的液压动力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合模机构的液压动力单元的分解示意图。图中:1、前模板;2、动模板;201、第一铰接座;202、基座;3、后模板;301、后模板本体;302、安装座;303、长孔;304、第二铰接座;305、第一导向杆;4、液压动力单元;401、电机;402、连接箱;4021、第二连接板;4022、过孔;403、油箱;4031、第一连接板;4032、油箱开口;404、齿轮泵;405、出油座;406、换向阀;407、油管;408、转接箱;409、散热器;4091、第一散热板;4092、第二散热板;410、密封垫;411、油泵联轴器;412、电机联轴器;413、吸油管;414、过滤器;415、液位计;5、顶出组件;501、顶出油缸;6、合模油缸;7、连杆组件;701、第一连杆;702、推力杆;703、第二连杆;704、第三连杆;8、液压马达;801、马达齿轮;9、拉杆;10、调模螺母;11、压盖;12、螺母齿轮;13、调模大齿轮;1301、安装孔;14、固定柱;15、单元固定座;16、滑块;17、滑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模板组件,包括后模板、合模油缸及液压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板上设置有液压动力单元,所述液压动力单元与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液压动力单元为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提供液压动力,所述合模油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位于所述后模板背离所述合模油缸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模板组件,包括后模板、合模油缸及液压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板上设置有液压动力单元,所述液压动力单元与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液压动力单元为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提供液压动力,所述合模油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位于所述后模板背离所述合模油缸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动力单元包括组装为一体的电机、连接箱、油箱和齿轮泵,所述连接箱相对的两侧分别可拆卸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油箱,所述齿轮泵可拆卸设置在所述油箱内,所述电机和所述齿轮泵传动连接,所述齿轮泵的吸油口连通所述油箱内,所述齿轮泵的出油口连通位于所述油箱外的出油座,所述出油座上设有换向阀、用于出油的第一油口和用于回油的第二油口,所述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连接有油管,所述油管的远离所述出油座的一端可连接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座通过所述油管连接转接箱,所述转接箱分别通过油管连接所述合模油缸和所述液压马达。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为铝合金油箱;和/或,所述油箱的外侧面设置有散热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板包括后模板本体,所述后模板本体背离所述合模油缸的一侧间隔设置两个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设有长孔,所述长孔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推力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通过第一导向杆滑动地设置在所述长孔内,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长孔内直线移动但不脱离所述长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恒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