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头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9558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智能头灯,其包括一头灯座、一主光源模块、至少一个辅助光源模块、一透镜以及一遮光结构,主光源模块设置于头灯座上,至少一个辅助光源模块对称设置于主光源模块的旁侧,透镜与头灯座相互连接且其位置对应主光源模块,遮光结构设置于头灯座上,且位于主光源模块与透镜之间。借此,可以提供各种道路环境所需的照明光型。

Intelligent headla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头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头灯,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自动切换各种道路环境所需的照明光型的汽车用智能头灯。
技术介绍
汽车头灯(汽车前照灯)相当于汽车的眼睛,对行车安全来说十分重要。早期的汽车头灯只包括近光灯与远光灯模块,且不论是近光灯或远光灯模块,所提供的照射角度和照明距离都是固定的,并不会随着汽车的行驶状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诸多缺点。举例来说,车辆行驶在高速道路上,而头灯的照射距离不够远的时候,一旦有事故发生,驾驶员往往无法即时做出反应。又例如,车辆行驶在城镇道路、雨天道路或弯道上,而头灯的照射角度不够宽广的时候,车辆的两侧可能会出现照明死区,导致驾驶员忽略道路边缘的路况而引发交通事故。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应用适路性前方照明系统(AdaptiveFront-lightingSystem,简称AFS)的汽车头灯被提出。AFS可以根据方向盘的转动角度、行车速度及车辆转弯半径来控制头灯做左右或上下转动,使头灯的照明光型符合汽车当前行驶的道路环境,并使头灯的照明方向与汽车当前的行驶方向相同,以为驾驶员提供最佳的视野,从而确保各种道路环境下的安全照明。然而,这类型的头灯的构造非常复杂,其通常需要多个驱动装置来分别负责头灯的左右和上下转动与光型的变换。就光型的变换来说,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利用多个不同模块之间的配合来实现不同光型的转换;例如,在负责远光灯聚光光型、近光灯聚光光型、近光灯扩光光型与其他近光灯光型的模块之中,将部分模块开启而部分模块关闭。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将不同的光型连同明暗截止线的轮廓一起制作在光型变换机构(如:轮鼓)上,视情况将当下需要的光型旋转至透镜的焦点上进行投射。只是,上述这些方式都无法满足小型化、轻量化与低成本化的要求,而且光学设计较复杂,不易普及。此外,上述这些方式由于会占用大量的空间,车体前部会没有充足的空间安装弯道照明灯(Corneringlight)。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头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头灯,其包括一头灯座、一主光源模块、至少一个辅助光源模块、一透镜以及一遮光结构。所述主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头灯座上,其中所述主光源模块包括一第一反射灯杯以及一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反射灯杯具有一位于其覆盖区域内的至少一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灯杯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所述辅助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头灯座上,且位于所述主光源模块的旁侧,其中每一所述辅助光源模块包括一第二反射灯杯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反射灯杯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灯杯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透镜与所述头灯座相互连接,且其位置对应所述主光源模块,其中所述透镜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透镜入光面,所述透镜入光面具有一第一基准点、一第二基准点以及一第三基准点,所述透镜光轴通过所述第一基准点,所述第二基准点为所述透镜入光面上距离所述第一基准点最远的一边缘点,所述第三基准点位于所述第一基准点与所述第二基准点之间。所述遮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头灯座上,且位于所述主光源模块与所述透镜之间。其中,若所述第一基准点与所述第二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为d,则所述第三基准点与所述第二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为1/2d至3/4d;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灯杯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点与所述第三基准点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智能头灯,其能通过“至少一个辅助光源模块对称设置于主光源模块的两侧,且遮光结构设置于主光源模块与透镜之间”以及“辅助光源模块的第二反射灯杯的第二焦点选在透镜入光面上的一特定位置”的技术方案,以提供各种道路环境所需的照明光型,且具有弯道照明功能。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图式,然而所提供的图式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其中一视角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另外一视角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其中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另外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头灯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第一反射灯杯与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主光源模块与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一种使用状态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一种使用状态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光学架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辅助光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辅助光源模块,其第二反射灯杯的第二焦点选在一最佳位置时,所对应的光型图。图15及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辅助光源模块,其第二反射灯杯的第二焦点选在一非优选位置时,所对应的光型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辅助光源模块,其第二反射灯杯的第二焦点选在一优选位置时,所对应的光型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所对应的光型示意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遮板结构的其中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遮板结构的另外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其中一种光学架构示意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另外一种光学架构示意图。图24至图26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27及图28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其中一种光学架构示意图。图29及图30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另外一种光学架构示意图。图31及图32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33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和第五实施例的智能头灯的所对应的光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按,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TheUnitedNationsEconomicCo毫米issionforEurope,简称ECE)的R123法规中规范了适路性前方照明系统(AdjustableFront-LightingSystem,AFS)的多种近光灯照明模式(或称“光型”),包括:基础照明模式(Cmode)、城镇道路照明模式(Vmode)、高速道路照明模式(Emode)、恶劣天气照明模式(Wmode)及照明模式(Emode)等;另外,ECER119法规中规范了弯道照明灯(Corneringlight)的光型。本专利技术将各种近光灯照明光型的模块与远光灯照明的模块整合为同一模块,而提出一种创新的智能头灯,此智能头灯利用一个透镜搭配特殊排布的多个光源与构造特殊的光学灯杯结构,便可依照汽车行经的不同道路环境与车速条件等,提供所需的照明模式,以增加驾驶人的视野范围,从而保障行车安全。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头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头灯包括:一头灯座;一主光源模块,所述主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头灯座上,其中所述主光源模块包括一第一反射灯杯以及一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反射灯杯具有一位于其覆盖区域内的至少一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灯杯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至少一个辅助光源模块,所述辅助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头灯座上,且位于所述主光源模块的旁侧,其中所述辅助光源模块包括一第二反射灯杯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反射灯杯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灯杯的所述第一焦点;一透镜,所述透镜与所述头灯座相互连接,且其位置对应所述主光源模块,其中所述透镜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透镜入光面,所述透镜入光面具有一第一基准点、第二基准点以及第三基准点,所述透镜光轴通过所述第一基准点,所述第二基准点为所述透镜入光面上距离所述第一基准点最远的一边缘点,所述第三基准点位于所述第一基准点与所述第二基准点之间;以及一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头灯座上,且位于所述主光源模块与所述透镜之间;其中,若所述第一基准点与所述第二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为d,则所述第三基准点与所述第二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为1/2d至3/4d;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灯杯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点与所述第三基准点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1.29 TW 1071030771.一种智能头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头灯包括:一头灯座;一主光源模块,所述主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头灯座上,其中所述主光源模块包括一第一反射灯杯以及一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反射灯杯具有一位于其覆盖区域内的至少一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灯杯的至少一所述第一焦点;至少一个辅助光源模块,所述辅助光源模块设置于所述头灯座上,且位于所述主光源模块的旁侧,其中所述辅助光源模块包括一第二反射灯杯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反射灯杯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灯杯的所述第一焦点;一透镜,所述透镜与所述头灯座相互连接,且其位置对应所述主光源模块,其中所述透镜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透镜入光面,所述透镜入光面具有一第一基准点、第二基准点以及第三基准点,所述透镜光轴通过所述第一基准点,所述第二基准点为所述透镜入光面上距离所述第一基准点最远的一边缘点,所述第三基准点位于所述第一基准点与所述第二基准点之间;以及一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设置于所述头灯座上,且位于所述主光源模块与所述透镜之间;其中,若所述第一基准点与所述第二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为d,则所述第三基准点与所述第二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为1/2d至3/4d;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灯杯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点与所述第三基准点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灯杯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点与所述第三基准点之间的中间位置或其附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灯,其特征在于,定义一条通过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且垂直于所述透镜光轴的第一直线,定义一条通过所述第二基准点且平行于所述透镜光轴的第二直线,定义一条通过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的交点与所述第三基准点的第三直线,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的夹角介于2度至17.5度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灯,其特征在于,定义一条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灯杯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第二焦点的第四直线,所述第二反射灯杯具有一朝向所述透镜的正向开口以及一朝向所述主光源模块的侧向开口,且所述侧向开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直线的方向相同,其中,所述头灯座具有一承载面,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面上,且具有一平行于所述承载面的主要发光面,所述主要发光面具有一从所述正向开口外露的第一边缘以及一从所述侧向开口外露的第二边缘,且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侧向开口的边缘平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头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光源模块还包括一反射镜,所述反射镜沿着所述第二反射灯杯的所述侧向开口设置,且具有一遮蔽住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反光平面,且所述反光平面紧邻于所述第二边缘。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头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所述主要发光面的所述第二边缘平齐。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灯,其特征在于,定义一条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灯杯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第二焦点的第四直线,所述第二反射灯杯具有一朝向所述透镜的正向开口以及一朝向所述主光源模块的侧向开口,且所述侧向开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直线的方向相同,其中,所述头灯座具有一承载面,所述第二反射灯杯具有一上反射面以及下反射面,且所述上反射面与所述下反射面相对于所述承载面呈上下分布,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面上,且具有一垂直于所述承载面的主要发光面,且所述主要发光面背对于所述侧向开口,其中,所述遮光结构包括一主遮光板以及至少一个邻近于所述主遮光板的辅助遮光板,所述主遮光板的位置对应所述主光源模块,且具有一顶部表面,所述辅助遮光板的位置对应所述辅助光源模块,且具有一顶部表面,其中,所述辅助遮光板的所述顶部表面的一端高于所述主遮光板的所述顶部表面或与所述主遮光板的所述顶部表面齐平,且所述辅助遮光板的所述顶部表面朝接近所述透镜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头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灯杯包括一主反射部以及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主反射部的旁侧的次反射部,所述第一反射灯杯的所述第一焦点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位于所述主反射部的覆盖区域内,且另外一个所述第一焦点位于所述次反射部的覆盖区域内,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两个发光组件,其中一个所述发光组件的位置对应所述主反射部的所述第一焦点,且另外一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
申请(专利权)人:诚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